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3962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01 2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属于轨道交通屏蔽门技术领域。目的是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安装工作,提升其工作效率,确保屏蔽门与门梁连接牢固可靠。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包括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连接转板,所述第一“L”形支架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与第一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L”形支架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与第二底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平行,所述连接转板与第一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固定螺杆。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固定螺杆。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固定螺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屏蔽门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屏蔽门是指在站台上以玻璃幕墙的方式包围地铁站台与列车上落空间。列车到达时,再开启玻璃幕墙上电动门供乘客上下列车。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安全要求也越来越突显重要。地铁屏蔽门作为一种安全节能环保设备,在轨道交通占有不可取代重要作用。设置屏蔽门的主要目的是防止人员跌落轨道发生意外事故,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减少列车运行噪声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候车环境,避免因站台事故而延误运营,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为轨道交通系统实现无人驾驶创造必要条件。
[0003]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0004]1、现有的屏蔽门立柱的上部固定机构结构复杂,工作人员使用起来不方便,不便于安装,工作人员现场焊接安装还存在火灾安全隐患。
[0005]2、现有的屏蔽门立柱的上部固定机构固定效果不理想,不能与各个大小的基础梁进行配合。
[0006]3、现有的屏蔽门立柱的上部固定机构可调节范围小,结构不牢固,易松运、变形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安装工作,提升其工作效率,确保屏蔽门与门梁连接牢固可靠,适用于多种厚度的基础梁安装,安装快速高效可靠,调节方式简单,可调节范围大。
[0008]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9]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连接转板,所述第一“L”形支架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与第一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L”形支架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的一端与第二侧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与第二底板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平行,所述连接转板与第一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固定螺杆。
[0010]还包括多个固定螺栓,所述第一底板上设有多个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二底板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固定槽配合的第二固定槽,每个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将第一“L”形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固定连接。
[0011]所述固定螺杆为两根,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槽,所述第二侧板上设
有两个第四固定槽,所述每个连接螺杆的一端穿过第三固定槽固定于第一侧板上,每个连接螺杆的另一端穿过第四固定槽固定于第二侧板上。
[0012]所述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为形状大小相同的条形槽,所述第一固定槽的长边延伸方向与第一侧板垂直,所述第二固定槽的长边延伸方向与第二侧板垂直。
[0013]所述第三固定槽和第四固定槽为形状大小相同的条形槽,所述第三固定槽的长边延伸方向与第一底板平行,所述第四固定槽的长边延伸方向与第二底板平行。
[0014]所述连接转板上设有轴孔。
[0015]所述轴孔位于远离连接转板与第二连接件连接的一端。
[0016]所述两个第一固定槽对称设在靠近第一底板的另一端上,所述两个第二固定槽对称设在靠近第二底板的另一端上。
[0017]所述两个第三固定槽并排设在靠近第一侧板的另一端上,所述两个第四固定槽并排设在靠近第二侧板的另一端上。
[0018]所述第一底板另一端的两侧设有棱角。
[001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
[0020]1、本技术采用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连接转板,第一“L”形支架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侧板,第二“L”形支架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固定螺杆,方便工作人员与门梁进行配合安装,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能够与不同大小宽度的门梁进行安装固定,在后期检修维护时方便进行拆卸替换。
[0021]2、本技术采用多个固定螺栓,将第一“L”形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固定连接,使第一“L”形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为可拆卸连接,方便工作人员前期进行相应的安装工作,并且在后期进行维护时进行拆卸替换。
[0022]3、本技术采用固定螺杆为两根,进一步提高本技术与门梁的稳固性,提高安全性。
[0023]4、本技术采用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为形状大小相同的条形槽,使本技术具有工业美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适应性,能够与更多不同大小的门梁进行配合安装。
[0024]5、本技术采用连接转板上具有轴孔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对本技术能够进行位置上的调整,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安装工作。
[0025]6、本技术采用第一底板另一端的两侧设有棱角的设置,在制作过程中方便工作人员对第一“L”形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进行区分,在安装中能够防止工作人员碰伤划伤,具有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8]图3为图1的仰视图。
[0029]图4为图1的立体图。
[0030]图5为图1的另一立体图。
[0031]附图标记:11第一底板、111第一固定槽、12第一侧板、121第三固定槽、21第二底
板、211第二固定槽、212棱角、22第二侧板、221第四固定槽、3连接转板、31轴孔、4连接螺杆、5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33]实施例1:
[0034]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所描述的是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包括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连接转板3,所述第一“L”形支架包括第一底板11和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底板1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L”形支架包括第二底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二底板2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1的底部与第二底板2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22相平行,所述连接转板3与第一底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22之间设有至少一根连接螺杆4。
[00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L”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配合使用,通过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11之间的空隙形成一个卡槽,通过卡槽将本实施例卡入上柱或上墙中进行固定,在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22之间设置了一根连接螺杆4,连接螺杆4的长度越短,第一侧板12和第二侧板22之间的距离越近,相当于一个卡箍,能够调整本实施例与墙壁或其它部件之间的紧固性,连接转板3起到连接件的作用,连接转板3的一端与第一“L”形支架的第一底板11底部固定连接,连接转板3的另一端与其它部件连接,使本实施例能够通过连接转板3进行转动,调节本实施例的位置,方便工作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L”形支架、第二“L”形支架和连接转板(3),所述第一“L”形支架包括第一底板(11)和第一侧板(12),所述第一底板(1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L”形支架包括第二底板(21)和第二侧板(22),所述第二底板(2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1)的底部与第二底板(21)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22)相平行,所述连接转板(3)与第一底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2)与第二侧板(22)之间设有至少一根连接螺杆(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固定螺栓(5),所述第一底板(11)上设有两个第一固定槽(111),所述第二底板(21)上设有两个与第一固定槽(111)配合的第二固定槽(211),每个固定螺栓(5)依次穿过对应的第一固定槽(111)和第二固定槽(211)将第一“L”形支架和第二“L”形支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屏蔽门的上部固定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杆(4)为两根,所述第一侧板(12)上设有两个第三固定槽(121),所述第二侧板(22)上设有两个第四固定槽(221),所述每个连接螺杆(4)的一端穿过第三固定槽(121)固定于第一侧板(12)上,每个连接螺杆(4)的另一端穿过第四固定槽(221)固定于第二侧板(22)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莉张庆忠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迪岸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