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变压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11790 阅读:2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括有壳体、插头装置及固定装置的旋转式变压器,其中壳体在端缘处的嵌座内形成有开口,插头装置可装设在开口内,其由金属插杆与塑料材料制成的旋转支撑体一体射出成型,且由一金属片折叠后形成的导接片与旋转支撑体突设的金属柱相接构成。该固定装置可固设插头装置,其在成型时形成有大小及形状不同的孔及突壁,该等孔及突壁的挡止作用及滑动表面的设置可达到插头装置旋转及固设的目的。(*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转式变压器,尤指一种采用塑料固定装置既能使插头旋转结构灵活旋转与固定又能达到固设导接片在稳固状态的旋转式变压器。随着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电子产品朝体积小、运算速度快、使用方便可靠的方向发展,而电子产品的制造简单、使用可靠也成为当今产品设计发展的趋势。现有技术变压器最初的结构是插杆与壳体装设成一体而固定插杆在预定位置不变,然而随着体积缩减和安全考虑,逐渐以插杆能够旋转成为需要发展的趋势。现有技术中一种变压器结构如图7所示,为达到其插头能够旋转的机能,该旋转变压器结构主要包括一壳体100,壳体100在封闭面端缘形成有嵌座102,嵌座102内装设有插头结构,该插头结构是利用插杆104固设在塑性旋转体106内一体射出成型,通过旋转体106的旋转可带动插杆104一体旋转,而插杆104在容装于壳体100内的端缘直接焊接有导线108,从而可达到插头结构既能旋转又能简易地与电线连接,继而与电路板导通。但变压器插头结构因旋转的需要,当插头结构一体旋转时,插杆也同时旋转,焊接其上的电线必随同摆动,久而久之,电线在摆动过程中,必因为韧性减弱而导致折断,从而影响整个变压器的导电性能,甚至变压器从此丧失导电性能,故该种变压器结构虽能达到插头结构的旋转机能,但却难以克服电线易折损的不足。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旋转式变压器结构如图8所示,该旋转式变压器在其壳体200的嵌座202内装设有插头结构,该插头结构由插杆204、导接片206、横杆208、支撑块210及弹簧212构成,其中插杆204与导接片206铆合成一体,嵌装在横杆208两侧,而横杆208由支撑块210支撑在嵌座202内,且通过一端装设在壳体200的收容孔内一端装设在支撑块210盲孔内的弹簧212的弹性,来达到插头结构的旋转与固定。该变压器结构虽能通过导接片206的连接,而可能杜绝导线折断,但该装置的插头结构为达到旋转机能,其结构须具有支撑块210的支撑及弹簧212的弹性变形,故其结构较为复杂,从而导致制造及装配困难度较高,成本亦居高不下,且插头结构在旋转过程中因弹簧的弹性难易控制,继而易产生难以把握的超出规格的现象。故该种变压器结构也存在结构复杂、制造困难及难以控制的不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变压器,该旋转式变压器直接利用塑料固定装置上的孔及突起等简单结构来达到插头装置的灵活旋转与固定,结构简单,制造及装配容易且节省成本。本技术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变压器,该旋转式变压器采用中间导接片与插杆及导线连接,且导接片用固定装置固定,从而可防止因旋转而带动电线易受损折断。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式变压器,该旋转式变压器的中间导接片采用折叠式双层结构,并用凸点内侧形成的弧形与金属柱相接来产生导接功能,从而增加二者间的接触面积,达到良好的导电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主要包括有壳体、插头装置及固定装置,其中壳体在端缘处的嵌座内具有一开口,开口向壳体内侧方向凸设有侧壁,侧壁上设有收容装置及定位凸块。插头装置包括有插杆、旋转支撑体及导接片,其中金属材料制成的插杆与塑料材料制成的旋转支撑体一体射出成型,并在旋转支撑体上突设有金属柱及突块,导接片是由一金属片折叠成两金属接片片段组成的双层结构,且该两接片片段皆可与金属柱相接,并在一金属接片片段上形成有凸点,用凸点内侧形成的弧形与金属柱充分接触,从而增强二者间的良好导电性。固定装置可固定插头装置在壳体的嵌座内,其成型有插孔及定位孔,且向插头装置的方向一侧突设有挡板、挡柱及突壁,突壁顶端且形成一突起。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因可通过固定装置固定插头装置容装在旋转式变压器壳体的开口内,且可通过该固定装置的简单结构而达到插头装置牢固定位及顺利旋转的功能,并因固定装置固定插头装置时,也同时固设了导接片,从而可防止电线易受损折断的可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另一个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插头装置的主视图。图4A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导接片的展开图。图4B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导接片的主视图。图5A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装配图。图5B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另一个装配图。图6A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插头装置处在待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6B是本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插头装置处在非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7是现有技术旋转式变压器的平面视图。图8是现有技术另一种旋转式变压器的立体分解图。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旋转式变压器,其包括有壳体10、插头装置12及固定装置14,其中壳体10在其一端缘处形成有一个大致呈L型的嵌座16,嵌座16的外端缘为封闭结构,其上且形成有一小柱18,嵌座16的内侧则为具有一个开口20的透空结构。如图2所示的壳体10内侧结构,其沿开口20向壳体内侧方向凸设有结构不对称的相对侧壁22、30及结构相对称的相对侧壁26,侧壁22上设有收容孔24,侧壁26处形成有收容室28,另一个侧壁30上设有定位凸块32。插头装置12包括有插杆34、旋转支撑体36及导接片44,其中金属材料制成的插杆34与塑料材料制成的旋转支撑体36一体射出成型,而导接片44则装设在旋转支撑体36两侧,请再同时参考图3,插杆34与旋转支撑体36形成一体时,在旋转支撑体36两侧突出设有金属柱38,并在金属柱38端侧形成有旋转轴39。另外,在旋转支撑体36与插杆34相对的一侧成型有具圆弧形光滑表面的突块40、42。导接片44的结构再请同时参阅图4A及图4B所示,导接片44由一长段金属片冲压形成的金属接片片段441、442折叠后形成,其中一片段441的端部形成有叉形开口443,从而可便于铆接在金属柱38端侧的旋转轴39上,另一片段442在端部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凸点46,该凸点46向内侧呈半球形圆弧与金属片441端部的叉形开口443相对,当导接片44铆接在金属柱38上时,该凸点46内侧的半球形圆弧贴附在旋转轴39圆形端表面上,从而可增加导接片44与金属柱38间的接触面积。导接片44的两接片片段441、442折叠后在另一端部形成导接部445,该导接部445上可用来焊接导线(图未示),从而通过导线与电路板接触导通。固定装置14如图1所示,可固定插头装置12在壳体10的嵌座16内,其对应插头装置12的导接片44形成有插孔48,而对应壳体10的定位凸块32则形成有两定位孔50。另外,固定装置14向插头装置12的方向一侧突设有两对称的挡板54、位在一侧边的两挡柱52及位在中央位置的一突壁56。该突壁56以桥梁形式架设在固定装置14上,用来增加其自身的弹性,且在突壁56顶端形成有一弧形突起58,该突起58的表面呈光滑状。旋转式变压器的装配方向如图1、图2所示的F方向,插头装置12直接插入壳体10的开口20内,到达一定位置后,使导接片44的导接部445伸入插孔48内,进一步用力时,可使壳体10侧壁30上的定位凸块32伸入固定装置14的定位孔50内,通过固定装置14的固定,即可达到装配后使插头装置12牢固定位及顺利旋转的功用,其装配后的结构如图5A、图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式变压器,主要由壳体、插头装置及固定装置组成,该壳体端缘形成有嵌座,嵌座内具一开口,可收容于开口内的插头装置包括有插杆、导接片及支撑体,其中插杆与支撑体结合成一体,其特征在于:壳体开口向内侧突设有侧壁,其中一侧壁上设有定位凸块;所述支撑体上形成有金属柱及至少一突块,而导接片则用双层接片结构与金属柱相接;所述的固定装置对应定位凸块和导接片分别设有开口,以及至少一突起,所述的开口及突起可提供插头装置的固设及旋转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变压器,主要由壳体、插头装置及固定装置组成,该壳体端缘形成有嵌座,嵌座内具一开口,可收容于开口内的插头装置包括有插杆、导接片及支撑体,其中插杆与支撑体结合成一体,其特征在于壳体开口向内侧突设有侧壁,其中一侧壁上设有定位凸块;所述支撑体上形成有金属柱及至少一突块,而导接片则用双层接片结构与金属柱相接;所述的固定装置对应定位凸块和导接片分别设有开口,以及至少一突起,所述的开口及突起可提供插头装置的固设及旋转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变压器,其特征在于插头装置的导接片是用一片金属片形成两接片片段后折叠形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导接片的两接片片段皆与金属柱相接,且一接片片段向外侧形成有凸点,其并用凸点内侧形成的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永富沈福胜洪铭佑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