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内部连接结构的棒状点火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8440 阅读:4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棒状点火线圈,包括:初级和次级线圈(13、17)、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薄膜片(21)、子组件(40)以及壳体(46)。环状突出部分(25、30)整体地设置在初级线圈(17)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其中初级线圈(17)设置在沿径向的外侧上。薄膜片(21)覆盖初级线圈(17)以及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的外圆周。子组件(40)经由薄膜片(21)压力插入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的外圆周上。电绝缘的子组件(40)支撑初级绕组(19)的引导部分。壳体(46)被压力插入到圆柱状部件(40)的外圆周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棒状点火线圈,该棒状点火线圈用于产生提供给火花塞的高压电功率,其中火花塞点燃在内燃机中的混合气体。
技术介绍
棒状点火线圈包括线圈部分、控制部分以及塔状部分(towerportion)。线圈部分位于点火线圈的轴向中间位置。控制部分位于点火线圈的上端面。塔形部分位于点火线圈的下端面。线圈部分由一容纳中心铁芯、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的圆柱状壳体构成。控制部分由一容纳点火装置的盒状壳体构成。分别形成圆柱状壳体以及盒状壳体。随后,将圆柱状壳体和盒状壳体相互连接在一起。如图10所示,在JP-A-2000-277362中公开的一种常用点火线圈包括伸长的圆柱状线圈壳体120和电路壳体125,它们彼此整体地连接在一起。线圈壳体120容纳中心铁芯、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未显示)。电路壳体125具有连接装置126,并且容纳一个电路(未显示)。分别形成线圈壳体120以及电路壳体125。随后,线圈壳体120之上部的外圆周经由多个突出部分121压力插入(press insert)到形成在电路壳体125之底部的孔部分中。突出部分121形成在线圈壳体120的外圆周上,以及当线圈壳体120被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次级线圈(13),其包括一个次级线轴(14)以及一个次级绕组(15),所述次级绕组(15)缠绕在所述次级线轴(14)周围;初级线圈(17),其包括一个初级线轴(18)以及一个初级绕组(19),所述初级绕组(19)缠绕在所述初级线轴(18)周围,其中,所述次级线圈(13)和所述初级线圈(17)基本上同轴地设置;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初级...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2-4 028308/2004;JP 2004-12-16 364596/20041.一种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次级线圈(13),其包括一个次级线轴(14)以及一个次级绕组(15),所述次级绕组(15)缠绕在所述次级线轴(14)周围;初级线圈(17),其包括一个初级线轴(18)以及一个初级绕组(19),所述初级绕组(19)缠绕在所述初级线轴(18)周围,其中,所述次级线圈(13)和所述初级线圈(17)基本上同轴地设置;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初级线圈(17)和次级线圈(13)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外圆周侧上;和壳体(46),其被压力插入到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的外圆周上。2.根据权利要求1的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薄膜片(21),其覆盖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的外圆周,其中,所述壳体(46)经由所述薄膜片(21)被压力插入到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的外圆周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圆柱状部件(40),其被插入到所述壳体(46)和所述薄膜片(21)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壳体(46)是一个电路壳体(46),该电路壳体(46)用于控制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55、80、84、88、300、310)其中至少之一在其上部侧面具有外圆周,其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55、80、84、88、300、310)其中至少一个,相对于设置在最下部侧面上的所述多个环状部分(30、57、82、86、91)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上部侧面上,以及所述外圆周确定了一个圆角部分(81、85、89、92、96)。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位于一个侧面上,在该侧面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被压力插入所述壳体(46)中。7.一种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次级线圈(13),其包括一个次级线轴(14)以及一个次级绕组(15),所述次级绕组(15)缠绕在所述次级线轴(14)周围;初级线圈(17),其包括一个初级线轴(18)以及一个初级绕组(19),所述初级绕组(19)缠绕在所述初级线轴(18)周围,其中,所述次级线圈(13)和所述初级线圈(17)基本上同轴地设置;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初级线(17)圈和次级线圈(13)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外圆周侧上;薄膜片(21),其覆盖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外圆周,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初级线圈(17)和次级线圈(13)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外圆周侧上;以及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的外圆周;和壳体(46),其经由所述薄膜片(21),被压力插入到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的外圆周上。8.根据权利要求7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壳体(46)是一个电路壳体(46),该电路壳体(46)用于控制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55、80、84、88、300、310)其中至少之一具有在其上部侧面的外圆周,其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55、80、84、88、300、310)其中至少之一,相对于设置在最下部侧面上的所述多个环状部分(30、57、82、86、91)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上部侧面上,以及所述外圆周确定一圆角部分(81、85、89、92、96)。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棒状点火线圈,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位于一个侧面上,在该侧面中,所述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被压力插入所述壳体(46)。11.一种棒状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次级线圈(13),其包括一个次级线轴(14)以及一个次级绕组(15),所述次级绕组(15)缠绕在所述次级线轴(14)周围;初级线圈(17),其包括一个初级线轴(18)以及一个初级绕组(19),所述初级绕组(19)缠绕在所述初级线轴(18)周围,其中,所述次级线圈(13)和所述初级线圈(17)基本上同轴地设置;多个环状突出部分(25、30、55、56、57、80、82、84、86、88、91、300、310),整体地形成在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上端部的外圆周上,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相对于所述初级线圈(17)和次级线圈(13)其中之另一个,设置在外圆周侧面;薄膜片(21),其覆盖所述初级线圈(17)和所述次级线圈(13)其中之一的外圆周,其中,所述初级线圈(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田纯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