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圈绕线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107260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线圈绕线方法,其是通过绕线机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将绕线在绕体上卷绕N个平行绕层,绕线之各绕层之间错位交替排列,其中第N层绕线的圈数少于第N-1层,当绕线卷绕至最后一层即第N层时,其起始位置处之绕线向后平行推移;最后一层起始位置的绕线向后平行推移的距离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等距的绕线直径;各绕线之间或绕线与绕体之间的触合点至少为三点。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使绕线最后层之线圈棱边与线圈绕体之间至少有三点接触,使绕线尤其是最后层边缘位置之绕线粘结力相对提高,而且线圈棱边的线不再突出,不易受到外力的影响,有效避免现有线圈容易出线松线的问题,产品质量得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线圈体上卷绕线圈的方法,尤其是一种能够解决整列排列线圈棱边松线问题的绕线方法。
技术介绍
通信、光照明、逆变等电源、变压器、电感、适配器、传感器、温控器镇流器、电驱动器件等等电子产品,都含有相应的线圈,且随着电子产品的小型化,各线圈俱是将绕线在线圈体上分层按顺序缠绕而成(整列排列)。在这些需要绕线的产品中,绕线的整列排列线圈长期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最后一层之最后一圈绕线总是产生松线现象。目前,现有的线圈绕线工作均是由绕线机来完成,而绕线机的绕线动作是通过控制装置按既定的动作重复进行,完成如图1所示的绕线排列方式。一般来说,松线现象总是发生在绕线最后一层起始位置,即线圈顶部的棱边,造成松线的原因有两点1、线圈顶部棱边的线与临近绕线及线圈体仅仅有两点接触,相互之间的粘结力相对较小,因而很容易松脱;2、线圈顶部棱边的线外突,容易在外力的影响而松脱。上述松线现象造成了线圈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绕线后线圈松线的问题,提供一种绕线方法,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线圈因为排列技术问题而带来的松线。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是,其是通过绕线机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将绕线在绕体上卷绕N个平行绕层,所述绕线之各绕层之间错位交替排列,其中第N层绕线的圈数少于第N-1层,其特征在于当绕线卷绕至最后一层即第N层时,其起始位置处之绕线向后平行推移;所述最后一层起始位置的绕线向后平行推移的距离为一个或一个以上等距的绕线直径;所述各绕线之间或绕线与绕体之间的触合点至少为三点。本专利技术是当绕线在绕至最后一层时,其起始位置向后做绕线直径的等距推移一个绕线直径位置,或者说跳跃到下一圈开始绕起,直至结束,可使绕线最后层之线圈棱边与线圈绕体之间至少有三点接触,使绕线尤其是最后层边缘位置之绕线粘结力相对提高,而且线圈棱边的线不再突出,不易受到外力的影响,有效避免现有线圈容易出线松线的问题,产品质量得以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绕线排列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绕线排列截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绕线排列截面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甚至是杜绝线圈因为技术问题而带来松线问题的绕线方法。以下通过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及附图详细介绍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和优点。一般线圈的绕线方法,其是通过绕线机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将绕线在线圈体上卷绕若干绕层N,各绕层按需要平行向上堆垒,所述绕之绕层N中,各绕线按层以错位交替方式排列。如图1所示为例,本专利技术附图展示了现有技术中15层绕线排法线圈剖面示意图,其中每一层所绕圈数为15圈,从左至右开始绕起,其起始点为A,第一层结束后,再盘踞而上,从第二层的起始点B从右至左开始,依次按顺序交替错位排列。当绕至第15层时,起始圈1仍按原来的缠绕顺序,重复进行,直接绕至结尾。由图1可以看到,最后一层即第15层的起始圈1由于其棱边的绕线与其它绕线仅仅有点a和点b两点接触,因而粘结力相对较小,很容易在外力作用下松脱,而且第14层的起始圈4的棱边也和第15层之起始圈1的棱边一样,与其它绕线仅仅有点c和点d两点接触,不但粘结力小、易松脱,而且此时起始圈1和起始圈4两个棱边的线都太突出,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松脱,最终导致松线现象的发生,影响产品质量。图2为本专利技术绕线排列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绕线方式针对现有技术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进,改进后之起始步骤和上述现有技术相同,当绕至最后一层即第15层时,最后一层的起始圈1向后做推移,其推移的距离为一个等距的绕线,即绕线机在程序上设计一个空绕,使绕线延后至下一圈后重新开始绕起,这样绕线起始圈1棱边则向后推移一圈,其绕线与其它绕线之触合点增加,形成点a’、点b’、点e三点的接触,同时由于绕线向后的推移,第14层的起始圈4的棱边也被上一层相应延后一圈的线圈压住,使其增加了触点f,形成点c、点d、点f之三点接触,而且此时起始圈1和起始圈4线圈棱边的线都不再突出,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脱落;与此同时,因为最后一层的圈数较其它层的圈数少一层,所以即使结束圈2随着相应的延后了一圈,也不会突出于绕线圈整体之外,而且结束圈2的棱边同样是和其它绕线三点接触,而且绕线的第一层起始圈和绕体3之间同样是三点接触。图3为本专利技术绕线排列截面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绕线方法,当绕至最后一层即第15层时,最后一层的起始圈1向后做推移,其推移的距离为一个等距的绕线直径,即绕线机在程序上设计一个空绕,使绕线延后至下一圈后重新开始绕起,这样绕线起始圈1棱边则向后推移一圈,其绕线与其它绕线之触合点增加,形成点a”、点b”、点e’三点的接触,同时第15层的圈数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是它的圈数要少于第14层,这样在起始圈1向后做推移一个等距的绕线直径后,所述各绕线之间或绕线与绕体之间的触合点仍然都能达到至少为三点,也就不会出现如现有技术中的线圈棱边因为接触点为两点而导致的粘结力小、易松脱以及棱边的线都太突出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松脱这样的情况。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方法应用于绕线后,可重新对绕线机进行编程实现。以PNS-53JV机型为例,原绕线程序为 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跳线后程序为 再以BAS-01-40机型为例,原绕线程序为 而采用了本专利技术方法后的程序为 由以上程序对比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的关键为绕至最后一层时,起始圈延后一圈或多圈(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均以延后一圈为例)或者空绕后于下一圈开始绕起,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出线松线情况。从实际出发,自从全面实施跳线技术后,再没发现类似的松线问题,同时客户也十分满意跳线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圈绕线方法,其是通过绕线机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将绕线在绕体上卷绕N个平行绕层,所述绕线之各绕层之间错位交替排列,其中第N层绕线的圈数少于第N-1层,其特征在于:当绕线卷绕至最后一层即第N层时,其起始位置处之绕线向后平行推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绕线方法,其是通过绕线机在控制系统控制下,将绕线在绕体上卷绕N个平行绕层,所述绕线之各绕层之间错位交替排列,其中第N层绕线的圈数少于第N-1层,其特征在于当绕线卷绕至最后一层即第N层时,其起始位置处之绕线向后平行推移。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强社陈珏然
申请(专利权)人:福群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