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05527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30 0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多层厢式模块间的连接的技术问题。该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预埋在厢式模块的上部和下部,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厢式模块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第一连接部具有突出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安装腔室以及供突出部进出安装腔室的安装孔,突出部穿过安装孔与紧固部连接,以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提供一种能够快速高效完成厢式模块间连接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块间连接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块间连接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厢式模块化建筑是将整体浇筑成型的钟罩形五面体结构在工厂进行加工,形成独立厢式模块后运送至现场,模块间采用可靠的节点连接方式组装成整体结构的建筑单体。
[0003]根据模块化结构体系受力性能、连接节点的特点,在模块间连接结构的设计和构造上,应满足耐久性要求,保证模块间的连续性和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能力、刚性和延性,以及良好的抗风、抗震和抗偶然荷载的能力,并避免结构体系出现连续倒塌。
[0004]采用螺栓、焊接等没有湿作业的连接方式称为干法连接。干法连接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过程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干法连接施工快、造价低,比现浇混凝土的湿作业连接有很大的优势。
[0005]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数量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是遭受地震灾害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传统的建筑工程的防震、隔震技术措施是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延性变形能力来抵抗地震的,但在厢式模块化建筑中,这样的抗震设计难以满足结构的抗震需求。
[0006]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厢式模块化建筑中,缺少一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多层厢式模块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能够快速高效的完成多层厢式模块间的连接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9]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0010]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预埋在厢式模块的上部和下部,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厢式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0011]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安装腔室以及供所述突出部进出所述安装腔室的安装孔,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安装孔与紧固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包含钢承板、螺栓以及焊接螺母,在所述钢承板上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贯通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钢承板并通过所述焊接螺母焊接在所述钢承板上,所述螺栓部分突出于所述钢承板;
[0013]所述第二连接部包含螺栓连接件和锚固件,所述螺栓连接件与所述锚固件固定连接,所述螺栓连接件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安装孔为设置在所述螺栓连接件上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对应;
[0014]所述紧固部为紧固螺母,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与紧固螺母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含隔震槽、隔震层,所述钢承板的顶面与所述隔震槽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部还包含隔震键,所述隔震键与所述隔震槽相配合,所述隔震层设置在所述隔震槽与所述隔震键之间。
[0016]进一步地,所述隔震层包括过渡板以及设置在过渡板上的柔性材料或者水泥砂浆,所述过渡板与所述钢承板固定连接;
[0017]且在所述过渡板上设置有第三贯通孔,所述第三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位置均相对应。
[0018]进一步地,在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螺栓连接件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0019]进一步地,在所述突出部上套设置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的外径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径相适配。
[0020]进一步地,所述锚固件包含连接板和与连接板垂直连接的锚固件本体,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螺栓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锚固件本体为钩状结构。
[0021]进一步地,所述钢承板为L型结构。
[0022]进一步地,所述隔震槽的长度略大于所述隔震键的长度。
[0023]进一步地,所述隔震键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002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预埋在厢式模块上,通过在第一连接部上设置突出部,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安装腔室,将突出部穿过安装腔室并与紧固部连接,以使两个厢式模块完成装配连接,装配过程高效快捷。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本技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的钢承板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的螺栓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的锚固件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的过渡板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第一连接部;2、第二连接部;11、钢承板;12、螺栓;13、焊接螺母;14、第一贯通孔;15、紧固螺母;16、隔震槽;17、过渡板;18、第三贯通孔;19、垫片;21、螺栓连接件;22、锚固件;23、第二贯通孔;24、隔震键;25、橡胶塞;26、连接板;27、锚固件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6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技术的内容以及本实用新
型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技术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的新的技术方案。
[00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

多个

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预埋在厢式模块的上部和下部,竖直方向相邻的两个厢式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安装腔室以及供所述突出部进出所述安装腔室的安装孔,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安装孔与紧固部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含钢承板、螺栓以及焊接螺母,在所述钢承板上设置有供所述螺栓穿过的第一贯通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钢承板并通过所述焊接螺母焊接在所述钢承板上,所述螺栓部分突出于所述钢承板;所述第二连接部包含螺栓连接件和锚固件,所述螺栓连接件与所述锚固件固定连接,所述螺栓连接件为空心柱体结构,所述安装孔为设置在所述螺栓连接件上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二贯通孔与所述第一贯通孔相对应;所述紧固部为紧固螺母,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二贯通孔与紧固螺母连接,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化建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还包含隔震槽、隔震层,所述钢承板的顶面与所述隔震槽的底面在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海忠聂阳张钰王敏韩舒卉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装配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