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94031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23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包括:一基础支架、至少一拱支架组及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对应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包括一第一拱架及一第二拱架,所述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上均可拆地固设有一软薄膜,所述第一拱架的下端及第二拱架的下端间隔设置,并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间隔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张开,直至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远离开,形成开窗;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彼此靠近,直至开窗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散热效果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散热效果好的特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散热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大棚
,具体涉及一种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温室(greenhouse),又称暖房,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用来栽培植物的设施。在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能提供温室生育期和增加产量,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栽培或育苗等,温室的种类多,依不同的屋架材料、采光材料、外形及加温条件等又可分为很多种类,如玻璃温室、塑料温室;单栋温室、连栋温室;单屋面温室、双屋面温室;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等。温室结构应密封保温,但又应便于通风降温。
[0003]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产中温室大棚属于半封闭式建筑,白天在较强日照作用下,温室内温度升温迅速,会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传统型温室大棚会在拱形顶的半坡面上开窗,窗的开口沿拱形顶面上下卷膜开启;然而,上述温室大棚的开窗位置较低,使得大棚内部热量不易排出,存在散热效果差的缺陷。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设计人设计出了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包括一基础支架、至少一拱支架组及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对应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包括一第一拱架及一第二拱架,所述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上均可拆地固设有一软薄膜,所述第一拱架的下端及第二拱架的下端间隔设置,并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间隔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张开,直至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远离开,形成开窗;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彼此靠近,直至开窗封闭。
[0008]所述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齐平设置。
[0009]所述撑拉组件包括两齿条及两齿轮座,所述齿条分别穿设于一齿轮座,同一撑拉组件的两齿轮座的转动方向相反,同一撑拉组件的两齿条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同一侧的撑拉组件的齿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齿条的末端分别固设于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拱架及一第二拱架,所述撑拉组件的齿轮座之间穿设有一传动杆,至少所述传动杆的前端及后端上均设有一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固设于基础支架上。
[0010]所述传动杆的正上方固设有一开口朝上的水槽,所述水槽的下方固设有多根间隔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设于基础支架,当开窗封闭后,所述水槽对位于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的连接处。
[0011]所述水槽的上端宽度大于下端宽度。
[0012]所述基础支架包括至少两排间隔设置的立杆组及多根连接杆,每排立杆组包括至
少两间隔设置的立杆,所述连接杆分别固定连接于两排立杆组相邻的两立杆之间。
[0013]每排立杆组的立杆上固设有一侧卡膜天沟,所述第一拱架包括一第一上横杆及多根间隔设置的第一拱杆,所述第二拱架包括一第二上横杆及多根间隔设置的第二拱杆,所述第一上横杆与第二上横杆齐平设置,所述第一拱杆的上端均固设于第一上横杆,所述第一拱杆的下端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其中一排立杆组的侧卡膜天沟,所述第二拱杆的上端均固设于第二上横杆,所述第二拱杆的下端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另一排立杆组的侧卡膜天沟,所述第一上横杆朝向第二上横杆的面上及第二上横杆朝向第一上横杆的面上均分别固设有一顶卡膜天沟。
[0014]所述第一上横杆的顶卡膜天沟的开口朝向第二上横杆的顶卡膜天沟的开口,所述侧卡膜天沟的开口朝上。
[0015]所述侧卡膜天沟及顶卡膜天沟均为夹紧槽。
[0016]所述基础支架还包括多根辅助横杆及多根辅助撑杆,每相邻的两排立杆组间固设有多根辅助横杆,所述辅助撑杆固设于水槽与辅助横杆之间。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通过基础支架、拱支撑组及撑拉组件的结构设计,于本技术进行通气散热时,利用撑拉组件带动拱支撑组的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张开,直至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远离开,形成开窗,因温室内的热气由下往上流动,所述开窗形成于本技术的顶部,便于让温室内的热气流出,提升本技术的散热效果,且因拱支撑组的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为拱形,可以让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上的软薄膜可以被绷紧,可以防止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上的软薄膜因积水造成损坏;由于季节替换,软薄膜存在热胀冷缩问题,使得软薄膜变形,会造成积水,使软薄膜破损。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19]【符号说明】
[0020]基础支架1
[0021]立杆11
ꢀꢀꢀꢀꢀꢀꢀꢀꢀꢀꢀꢀꢀ
连接杆12
[0022]侧卡膜天沟13
ꢀꢀꢀꢀꢀꢀꢀ
辅助横杆14
[0023]辅助撑杆15
[0024]拱支架组2
[0025]第一拱架21
ꢀꢀꢀꢀꢀꢀꢀꢀꢀ
第二拱架22
[0026]第一上横杆211
ꢀꢀꢀꢀꢀꢀ
第一拱杆212
[0027]第二上横杆221
ꢀꢀꢀꢀꢀꢀ
第二拱杆222
[0028]传动杆23
ꢀꢀꢀꢀꢀꢀꢀꢀꢀꢀꢀ
水槽24
[0029]轴承座25
ꢀꢀꢀꢀꢀꢀꢀꢀꢀꢀꢀ
支撑杆26
[0030]顶卡膜天沟27
ꢀꢀꢀꢀꢀꢀꢀ
斜撑杆28
[0031]轴承片29
[0032]撑拉组件3
[0033]齿条31
ꢀꢀꢀꢀꢀꢀꢀꢀꢀꢀꢀꢀꢀ
齿轮座32
[0034]开窗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兹绘图就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
[0036]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 包括一基础支架1、至少一拱支架组2及至少两撑拉组件3,每一拱支架组2对应至少两撑拉组件3,每一拱支架组2包括一第一拱架21及一第二拱架22,所述第一拱架21及第二拱架22上均可拆地固设有一软薄膜(图中未示出,所述软薄膜为常用的软薄膜),所述第一拱架21的下端及第二拱架22的下端间隔设置,并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基础支架1上,所述撑拉组件3间隔固设于基础支架1上,所述撑拉组件3可带动第一拱架21及第二拱架2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张开,直至第一拱架21的上端与第二拱架22的上端远离开,形成开窗4;所述撑拉组件3可带动第一拱架21及第二拱架22朝向彼此靠近,直至开窗4封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拱支架组2的数量为二,且间隔设置,每一拱支架组2对应设置三间隔设置的撑拉组件3,分别对位于拱支架组2的两端及中部,但并不以此为限,所述拱支架组2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每一拱支架组2对应设置的撑拉组件3的数量也可以是其它数量。
[0037]因此,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础支架、至少一拱支架组及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对应至少两撑拉组件,每一拱支架组包括一第一拱架及一第二拱架,所述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上均可拆地固设有一软薄膜,所述第一拱架的下端及第二拱架的下端间隔设置,并分别可转动地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间隔固设于基础支架上,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张开,直至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远离开,形成开窗;所述撑拉组件可带动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朝向彼此靠近,直至开窗封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拱架的上端与第二拱架的上端齐平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拉组件包括两齿条及两齿轮座,所述齿条分别穿设于一齿轮座,同一撑拉组件的两齿轮座的转动方向相反,同一撑拉组件的两齿条的延伸方向相反,位于同一侧的撑拉组件的齿条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齿条的末端分别固设于相对设置的一第一拱架及一第二拱架,所述撑拉组件的齿轮座之间穿设有一传动杆,至少所述传动杆的前端及后端上均设有一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固设于基础支架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薄膜棚顶全开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杆的正上方固设有一开口朝上的水槽,所述水槽的下方固设有多根间隔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固设于基础支架,当开窗封闭后,所述水槽对位于第一拱架及第二拱架的连接处。5.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贵霖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绿世界温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