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56086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包括两个纵梁和两个横梁,动力总成位于前桥和后桥之间,安装组件包括三个悬吊组件,第一悬吊组件位于电机的轴向后侧,第二悬吊组件位于电机的轴向前侧,第三悬吊组件的第三自由支架沿输出轴的径向延伸并连接在变速器和第三缓冲件之间,第三固定支架位于变速器基于输出轴的径向的外侧。通过整体式大梁的两个纵梁以及配合连接的横梁,不仅简易生产装配车架且车架具有高性能刚度,并将动力总成设置在前桥和后桥之间,利用车辆中置的位置与后桥连接,并驱动后桥和后轮转动,再分别利用三个悬吊组件对动力总成进行安装固定,不仅优化车辆的前后配重比,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也提高运载性能。也提高运载性能。也提高运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观光车因其不燃烧汽油产生动力,具有环保、污染小的特点,在景区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地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旅游景区使用观光车,不仅要满足日常的正常行走,还要应对大载客数量需求,这就为电动车的车身承载能力、车身刚度、车辆行走稳定性和乘客乘坐舒适度等问题提出严格的要求。
[0003]为了提升空间利用效率,故需要动力总成和电池模组的位置进行优化,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座位,也用于改善车辆的重心分布,以提高车辆的行走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动力总成中置并实现后轮驱动的观光车。
[0005]为了实现本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包括车架、前桥、后桥、前轮、后轮、动力总成和安装组件,前轮设置在前桥上,前桥位于车架的前侧,后轮设置在后桥上,后桥位于车架的后侧;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观光车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观光车的宽度方向并排,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分别连接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第一横梁位于第二横梁的后侧;动力总成位于前桥和后桥之间,且动力总成位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动力总成包电机、变速器和输出轴,变速器连接在电机和输出轴之间,电机和输出轴位于变速器的后侧,输出轴与后桥连接;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悬吊组件、第二悬吊组件和第三悬吊组件,第一悬吊组件位于电机的轴向后侧,第一悬吊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自由支架和第一缓冲件,第一自由支架与电机的轴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支架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第一缓冲件连接在第一固定支架和第一自由支架之间;第二悬吊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自由支架和第二缓冲件,第二悬吊组件位于电机的轴向前侧,第二自由支架与变速器的轴前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支架与第二横梁固定连接,第二缓冲件连接在第二固定支架和第二自由支架之间;第三悬吊组件包括第三固定支架、第三自由支架和第三缓冲件,第三自由支架沿输出轴的径向延伸并连接在变速器和第三缓冲件之间,第三固定支架位于变速器基于输出轴的径向的外侧,第三固定支架与第二横梁连接,第三缓冲件连接在第三固定支架和第三自由支架之间。
[0006]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悬吊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固定支架和两个第一缓冲件,两个第一缓冲件沿电机的径向分布,第一自由支架与两个第一缓冲件连接。
[0007]更进一步的方案是,两个第一缓冲件的位置高于电机的中心轴的位置。
[0008]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自由支架通过转轴铰接于第一缓冲件。
[0009]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转轴与电机的中心轴同向布置。
[0010]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车架还包括连接梁,连接梁沿观光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连接
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第三固定支架固定设置在连接梁上。
[0011]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输出轴在变速器的轴后壳体处与变速器连接,第三自由支架与变速器的轴后壳体连接。
[0012]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缓冲件的位置高于第三缓冲件的位置。
[0013]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缓冲件、第二缓冲件和/或第三缓冲件呈轮状布置。
[0014]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观光车还包括防脱落罩,防脱落罩设置有穿槽,防脱落罩与第一横梁固定连接,输出轴穿过穿槽。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整体式大梁的两个纵梁以及配合连接的横梁,不仅简易生产装配车架且车架具有高性能刚度,并将动力总成设置在前桥和后桥之间,利用车辆中置的位置与后桥连接,并驱动后桥和后轮转动,再分别利用三个悬吊组件对动力总成进行安装固定,其中第一悬吊组件固定在电机的轴后端,第二悬吊组件位于电机的轴前端并与变速器的轴前壳体连接,第三悬吊组件则位于输出轴的径向外侧并与变速器连接固定,通过三个方位对动力总成进行固定,并固定在两个横梁上并位于两个纵梁之间,利用中置后驱的方式不仅优化车辆的前后配重比,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且动力总成的位置优化后也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座位,提高运载性能。
[0016]另外,第一悬吊组件采用沿径向布置的两个缓冲件进行连接,以及吊装的方式,继而为电机的轴后端提供良好的支撑固定,且通过增设连接梁对第三悬吊组件的位置进行微调,主要对输出轴与变速器连接的位置进行连接支撑,以及对缓冲件的位置优化以实现对动力总成的吊装,继而对动力总成实现更平稳的支撑
[0017]再者,在输出轴的外周设置有防脱落罩,当发生意外时,输出轴可以被防脱落罩承托,以避免更进一步的损害。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观光车实施例中的车辆底盘部分的结构图。
[0019]图2是本技术观光车实施例中的位于动力总成处的局部结构图。
[0020]图3是本技术观光车实施例中的位于动力总成处在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结构图。
[0021]图4是本技术观光车实施例中纵梁和外延架的处的局部结构图。
[0022]图5是本技术观光车实施例中的车辆底盘的侧视图。
[0023]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照图1至图4,观光车包括车架、前桥(未示出)、后桥101、前轮(未示出)、后轮102、动力总成2、安装组件、两个板簧103和两个板簧104,车架上可设置有驾驶舱、顶棚和座位。前轮设置在前桥上,前桥位于车架的前侧,后轮102设置在后桥101上,后桥101位于车架的后侧,为了简易示出,图中显示的为车轮的制动装置。
[0025]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151和第二横梁152,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的结构相同,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观光车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沿观光车的宽度方向并排,以第一纵梁为例,第一纵梁包括由前至后依次连接的中部槽钢11、拱形
连接组件和端部槽钢12。拱形连接组件包括顶连接板161、第一侧连接板162、第二侧连接板163和底连接板164。
[0026]第一横梁151和第二横梁152分别连接在第一纵梁的中部槽钢11和第二纵梁的中部槽钢11之间,第一横梁151位于第二横梁152的后侧。动力总成2位于前桥和后桥101之间,且动力总成2位于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动力总成2包电机21、变速器22和输出轴23,变速器22连接在电机21和输出轴23之间,电机21和输出轴23均位于变速器22的后侧,输出轴23与后桥101连接,以实现中置后驱的驱动方式。
[0027]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悬吊组件、第二悬吊组件和第三悬吊组件,第一悬吊组件位于电机21的轴向后侧,第一悬吊组件包括两个第一固定支架311、第一自由支架313和两个第一缓冲件312,第一固定支架311与第一横梁151固定连接,第一缓冲件312连接在第一固定支架311和第一自由支架313之间。
[0028]具体地,第一缓冲件312呈轮状布置,且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置后驱的观光车,包括车架、前桥、后桥、前轮、后轮、动力总成和安装组件,所述前轮设置在所述前桥上,所述前桥位于所述车架的前侧,所述后轮设置在所述后桥上,所述后桥位于所述车架的后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所述观光车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沿所述观光车的宽度方向并排,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第一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后侧;所述动力总成位于所述前桥和所述后桥之间,且所述动力总成位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之间,所述动力总成包电机、变速器和输出轴,所述变速器连接在所述电机和所述输出轴之间,所述电机和所述输出轴位于所述变速器的后侧,所述输出轴与所述后桥连接;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悬吊组件、第二悬吊组件和第三悬吊组件,所述第一悬吊组件位于所述电机的轴向后侧,所述第一悬吊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支架、第一自由支架和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自由支架与所述电机的轴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缓冲件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一自由支架之间;所述第二悬吊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支架、第二自由支架和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悬吊组件位于所述电机的轴向前侧,所述第二自由支架与所述变速器的轴前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二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在所述第二固定支架和所述第二自由支架之间;所述第三悬吊组件包括第三固定支架、第三自由支架和第三缓冲件,所述第三自由支架沿所述输出轴的径向延伸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国力韩东华张远明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亿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