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83102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8 12: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涉及夹具领域,以解决现有的加工中心夹具在使用的时候,与物体接触夹紧的时候,缺少防滑机构,无法根据需求便捷安装防滑固定机构的问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T形结构,主体的顶端前后两侧设有矩形板,主体的内部安装有电动缸,电动缸的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安装在主体的顶端,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移动板;插件,所述插件为T形结构,插件插入在插槽的内部。翻转臂受力翻转夹紧工件的时候,插件可以跟随一起移动,进而使橡胶材质的接触件可以提前与工件接触,进而使接触件可以自适应变形,同时可以进行防滑接触,使翻转臂夹紧之后,工件可以更加稳固,不会在加工的时候出现位移以及滑动。在加工的时候出现位移以及滑动。在加工的时候出现位移以及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夹具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

技术介绍

[0002]数控加工中心在使用的时候,通常需要搭配夹具使用,进而使夹具可以便捷的夹住工件,进而便于数控中心进行加工。
[0003]例如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包括定位轴、基体、薄壁套、介质,其特征在于:基体通过螺丝紧固在定位轴上,基体与薄壁套之间采用过盈配合,在基体和薄壁套内部设有介质,介质通过基体顶端螺丝向下压紧力的作用下,将薄壁套外壁涨起,使工件与薄壁套紧固在一起。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装缷方便、校准准确、安装简单方便,可适用于压缩机缸套、轴瓦衬套和异形圆筒工件等小批量生产过程中,在数控加工中心上一次装夹加工完成,提高加工精度,减少因多次装夹而产生的误差。
[0004]现有的加工中心夹具在使用的时候,与物体接触夹紧的时候,缺少防滑机构,无法根据需求便捷安装防滑固定机构,且现有的加工中心夹具在使用的时候,在对工件取消夹紧的时候,无法自动推动工件位移,无法使工件自动脱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以解决现有的加工中心夹具在使用的时候,与物体接触夹紧的时候,缺少防滑机构,无法根据需求便捷安装防滑固定机构,且现有的加工中心夹具在使用的时候,在对工件取消夹紧的时候,无法自动推动工件位移,无法使工件自动脱离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7]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T形结构,主体的顶端前后两侧设有矩形板,主体的内部安装有电动缸,电动缸的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安装在主体的顶端,主体的顶端安装有移动板;插件,所述插件为T形结构,插件插入在插槽的内部;移动板,所述移动板包括有受力位移机构,移动板的两端安装有受力位移机构,移动板为矩形板状结构,移动板处于侧板之间,移动板的底部与电动缸的顶端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体包括:导槽,导槽为矩形结构,导槽的前端为倾斜状结构,导槽开设在主体的顶端前后两侧;导向孔,导向孔为圆柱形结构,导向孔共设有四个,四个导向孔设在主体的顶端;所述主体还包括:侧板,侧板为矩形板状结构,侧板的顶端为楔形结构,侧板固定在主体的顶端两侧;控制槽,控制槽为T形结构,控制槽设在侧板的内侧两端;所述主体还包括:翻转臂,翻转臂为L形结构,翻转臂的底部与拉杆的外端连接;插槽,插槽为T形结构,插槽设在翻转臂的顶端;挡块,挡块为U形结构,挡块的顶端内侧为倾斜状结构,挡块固定在翻转臂的顶端。
[0009]进一步的,所述插件包括:安装槽,安装槽为T形结构,安装槽开设在插件的顶端;卡块,卡块为T形结构,卡块的顶端为楔形结构,卡块通过弹簧安装在安装槽的内部;所述插
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为U形结构,支撑板固定在插件的顶端两侧;安装杆,安装杆为圆柱形结构,安装杆设在支撑板的底部;所述插件还包括:接触件,接触件为圆柱形管状结构,接触件为橡胶材质,接触件的外侧设有均匀排列的圆孔,接触件套在安装杆的挖外侧;辅助板,辅助板为弧形板状结构,辅助板固定在接触件的两端,辅助板为橡胶材质。
[0010]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板包括:移动槽,移动槽为T形结构,移动槽开设在移动板的两端;受力板,受力板为矩形板状结构,受力板的左侧设有中间凸起圆柱形结构的圆杆,圆杆的外侧套装有弹簧,受力板设在移动板的底部中间位置以及底部右侧;所述移动板还包括:导向杆,导向杆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导向杆的外侧套装有弹簧,导向杆共设有四个,四个导向杆固定在移动板的底部,四个导向杆插入在四个导向孔内部;控制板,控制板为板状结构,控制板共设有四个,控制板固定在移动板的底部两侧,控制板的外侧设有T形块,T形块插入在控制槽的内部;所述移动位移机构包括:底板,底板为T形板状结构,底板嵌入在移动槽的底部;顶板,顶板为矩形板状结构,顶板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楔形块,顶板为橡胶材质,顶板固定在底板的顶端,顶板嵌入在移动槽的内部顶端;插板,插板为T形板状结构,插板固定在底板的底部,插板的内部设有圆孔,圆孔内部插入到导向杆,插板的底部为楔形结构,插板的底部插入在导槽的内部。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插件,插件是用来插入在插槽内部的,进而使插件可以与翻转臂便捷连接在一起,同时卡块可以接收弹簧动力向外移动,进而与挡块接触,使插件可以稳固安装使用,使插件安装之后,可以带动支撑板以及接触件一起安装,使翻转臂受力翻转夹紧工件的时候,插件可以跟随一起移动,进而使橡胶材质的接触件可以提前与工件接触,进而使接触件可以自适应变形,同时可以进行防滑接触,使翻转臂夹紧之后,工件可以更加稳固,不会在加工的时候出现位移以及滑动;
[0013]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移动板,移动板是用来安装在主体的内部移动的,使电动缸收缩,使翻转臂固定工件的时候,移动板可以与工件一起向下移动,移动板在移动的同时,可以使插板插入在导槽的内部,进而受力位移,使底板以及顶板可以向后移动,同时工件被夹紧之后,可以与顶板的顶端防滑接触固定,进而使工件可以稳固安装,而当工件加工完成之后,电动杆伸出,使工件可以被解除固定,同时移动板接收弹簧动力向上移动,同时顶板跟随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插板接收弹簧动力位移,进而向前方移动,使顶板可以带动工件一起向前方移动,进而使物料可以被自动推动位移,使下一个工件可以便捷放入加工。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分解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立体及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插件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移动板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3]1、主体;101、导槽;102、导向孔;103、侧板;104、控制槽;105、翻转臂;106、插槽;107、挡块;2、插件;201、安装槽;202、卡块;203、支撑板;204、安装杆;205、接触件;206、辅助板;3、移动板;301、移动槽;302、受力板;303、导向杆;304、控制板;305、底板;306、顶板;307、插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加工中心夹具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为T形结构,主体(1)的顶端前后两侧设有矩形板,主体(1)的内部安装有电动缸,电动缸的顶端连接有拉杆,拉杆安装在主体(1)的顶端,主体(1)的顶端安装有移动板(3);插件(2),所述插件(2)为T形结构,插件(2)插入在插槽(106)的内部;移动板(3),所述移动板(3)包括有受力位移机构,移动板(3)的两端安装有受力位移机构,移动板(3)为矩形板状结构,移动板(3)处于侧板(103)之间,移动板(3)的底部与电动缸的顶端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导槽(101),导槽(101)为矩形结构;导向孔(102),导向孔(102)为圆柱形结构,导向孔(102)共设有四个,四个导向孔(102)设在主体(1)的顶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还包括:侧板(103),侧板(103)为矩形板状结构,侧板(103)的顶端为楔形结构,侧板(103)固定在主体(1)的顶端两侧;控制槽(104),控制槽(104)为T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还包括:翻转臂(105),翻转臂(105)为L形结构,翻转臂(105)的底部与拉杆的外端连接;插槽(106),插槽(106)为T形结构;挡块(107),挡块(107)为U形结构。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2)包括:安装槽(201),安装槽(201)为T形结构,安装槽(201)开设在插件(2)的顶端;卡块(202),卡块(202)为T形结构。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数控加工中心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2)还包括:支撑板(203),支撑板(203)为U形结构,支撑板(203)固定在插件(2)的顶端两侧;安装杆(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召杰杨智棠向金林韦杰唐杰陆宏飞汤一帆卢相昆覃燕珍伏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机电技师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