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镜、光拾取装置、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8547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物镜,对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记录介质,使使用光聚束在所希望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由至少1个面为非球面的单透镜而成,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 0.70<NA<0.98 (1) 0.50<0.80 (2)   式中, NA:上述物镜的光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 d:上述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mm) g:垂直于光轴、从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到上述物镜重心位置的距离(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时可使使用光有效地聚束在光记 录介质上的物镜、光拾取装置及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详细而言, 涉及一种在将蓝色短波长光用作使用光的高密度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中所 使用的物镜、光拾取装置及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年,DVD (数字通用光盘)或CD (光盘。包括-R0M、 -R、 -RW)等各种 光记录介质被利用于各种用途上,但根据日常处理的数据容量的急速增大,对 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容量的增大化的要求更加强烈。为了使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容 量增大,公知的有将所使用的光源光的短波长化和物镜的数值孔径(NA)加大 是有效的。根据这种见解作为照射光使用从已被实用化的短波长光输出的半导 体激光器(例如,射出波长405nm的激光束)而来的光的同时,将数值孔径加 大至0.7以上的单面1层的容量为25GB左右的蓝光光盘(以下称为BD)被实用 化。至于此BD规格,数值孔径及保护层的厚度为与上述DVD及CD完全不同的值 (数值孔径(NA)例如为0.85,保护层的厚度例如为O. lmm)。然而,今后要求更一层的高密度化是必定的,但认为通过促进短波长化难 以满足其要求。这是因为在波长入比350nm短的区域中透镜材料的光透过率急 速下降,所以,存在实用上得不到光利用效率的决定性理由。为此,用于谋求更高密度的保留的方案是将该物镜的数值孔径设为更大。但是,设计数值孔径较大(以下,称为高NA)的透镜的情况,为了解决在 组装时的工时增大、生产效率的恶化、成本更加上升的问题,采用单透镜是有 利的。而且,公知的有在使用于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的物镜中,光轴上的厚度 变得过大的倾向,因此,在高NA的单透镜中,为了得到良好的像高特性,将透镜光轴上的厚度d在与焦距f的关系下设在规定范围内,且使像高特性为良好(参照下述专利文献l、 2)。另外,在使用于光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的物镜中,构成为通过伺服机构进 行聚焦控制及跟踪控制,这时要求确保光拾取装置的稳定动作,但下述专利文 献l、 2所记载的物镜对这种观点的关注为不足。因此,在下述专利文献3公开有以下技术,关于这种物镜被设定为其重心 从光源侧的凸面状的光学面与比该光学面更靠光记录介质侧所形成的透镜安装 用边缘部(凸缘部)的境界面移位到上述光学面侧,进行上述聚焦控制及跟踪 控制时,控制物镜的旋转而企图确保光拾取装置的稳定的动作的技术(参照专 利文献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1-32467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3-00503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02-100067号公报至于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物镜,按照其重心从光源侧的凸面状光学面 与比此光学面更靠近光记录介质侧所形成的透镜安装用边缘部(凸缘部)的境 界面移位到上述光学面侧的方式形成,但此条件不是假想在例如要求对光记录 介质侧的面也设计为凸面形状的情况或有必要将边缘部的光轴方向的厚度设大 为某种程度的情况等而规定的,因此,未必对应于为确保光拾取装置的稳定的 动作的条件,反而减少透镜设计的自由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对光记录介质进 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物镜被用作可在光记录层上聚束短波长光的单元高NA透镜的情况下,也可使像高特性为良好,可谋求透镜的轻量化及作动距离的确保 的同时,在不损坏透镜设计的自由度下可确保光拾取装置的稳定的动作的物 镜、光拾取装置及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物镜,其特征在于,对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记录介质,使 使用光聚束在所期望位置,由至少l个面为非球面的单透镜而成,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 、 (2)。0. 70〈NA〈0,98 (1) 0. 50〈g/d〈0.80 (2) 式中,NA:上述物镜的光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 d:上述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mm)g:垂直于光轴、从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顶点的切平面到上述物镜重心位置的距离(mm)。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0. 70〈d/f〈3. 00 (3)f:上述物镜的焦距(mm)另外,代替上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0. 70〈d/f<l. 40 (3')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0. 35〈X〈0. 80 (4)式中,NA:上述物镜的光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d:上述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mm)f:上述物镜的焦距(mm)X: (X1-X2) (n-1) / (NA'f)在此,上述n为上述物镜的在使用光波长下的折射率,上述Xl为垂直于光轴且在光源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与在光源侧的 面的有效直径最外周位置(上述NA的边缘光线入射的光源侧的面上 的位置)的光轴方向的距离(mm)。另外,以上述切平面位置为基 准,将光记录介质方向设为正,将光源方向设为负。再有,有效直 径最外周位置是透镜的有效直径内的最外周位置。 上述X2为垂直于光轴且在光记录介质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与在光 记录介质侧的面的有效直径最外周位置(上述NA的边缘光线入射的 光记录介质侧的面上的位置)的光轴方向的距离(mm)。另外,以 上述切平面位置为基准,将光记录介质方向设为正,将光源方向设 为负。另外,代替上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0. 48<X<0. 55 (4')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1. 0^OA^5. 0 (5) 式中,OA: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的有效直径 而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6)。 式中,Y: Rl/ (n'f)在此,Rl为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的光轴附近的曲率半径 而且,上述使用光的波长A可为405.0士5.0nm。而且,上述使用光的波长A可为405.0土5.0nm,上述数值孔径NA可为 0.85,上述光记录介质的保护层的厚度t可为O. lmm。而且,上述物镜,上述使用光的波长A为405.0士5.0nm,上述数值孔径NA 为O. 85,在从上述光记录介质的表面向该光记录介质内部进入了厚度t为lmm的 位置的像差变最小,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7)。0. 075^tlS0. 1 (7)而且,上述物镜的质量优选为0.5克以下。而且,本专利技术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任意物镜,且具备进 行该物镜的聚焦操作及跟踪操作的致动器。进一步,本专利技术的光记录介质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装载了 上述光拾取装置。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物镜,满足条件式(1)地被构成,将数值孔径设定 得大为0.70 0.98,所以,可将聚光在光记录介质上的斑点径减小,对今后开 发的光记录介质也可更高密度地记录或进行更高密度地记录的信息的再生。而且,至少l个面为非球面,所以可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或慧形像差等诸 像差。而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物镜被设为单透镜,所以,不需组装时的校准调整, 可谋求制造效率的提高及成本降低。进一步,将条件式(2)设定为相对于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d的、垂直于光轴且从物镜的光源侧的面8a的顶点的切平面到物镜重心位置G的距离g之比g/d 是比0.5大而比0.8小。即,此条件式(2)是鉴于以下情况而规定的,为了确 保光拾取装置的稳定的动作,以在从其光轴上的厚度中点位置极端离开的位置 不该设定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物镜,对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记录介质,使使用光聚束在所希望的位置,其特征在于, 由至少1个面为非球面的单透镜而成,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 0.70<NA<0.98 (1) 0.50<0.80 (2)式中, NA:上述物镜的光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 d:上述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mm) g:垂直于光轴、从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到上述物镜重心位置的距离(mm)。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物镜,对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生的光记录介质,使使用光聚束在所希望的位置,其特征在于,由至少1个面为非球面的单透镜而成,且满足下述条件式(1)、(2)0. 70<NA<0.98 (1)0. 50<g/d<0.80 (2)式中,NA上述物镜的光记录介质侧的数值孔径d上述物镜的光轴上的厚度(mm)g垂直于光轴、从上述物镜的光源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到上述物镜重心位置的距离(mm)。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3)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0</formula> (3) f:上述物镜的焦距(mm)。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示的物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条件式(4)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0</formula>在此,上述n为上述物镜的在使用光波长下的折射率,上述X1为垂直于光轴且在光源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与在光 源侧的面的有效直径最外周位置(上述NA的边缘光线入射的 光源侧的面上的位置)的光轴方向的距离(mm),另外,以 上述切平面位置为基准,将光记录介质方向设为正,将光源 方向设为负,上述X2为垂直于光轴且在光记录介质侧的面的顶点的切平面 与光记录介质侧的面的有效直径最外周位置(上述NA的边缘光线入射的光记录介质侧的面上的位置)的光轴方向的距离(mm),另外,以上述切平面位置为基准,将光记录介质方 向设为正,将光源方向设为负。4. 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物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 条件式(5):<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3</formul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胜间敏明森将生小里哲也北原有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