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9634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摄像透镜,具备:    第1透镜,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    光阑,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物体侧的面之顶点位置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像侧的面位置之间;    第2透镜,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    第3透镜,配置在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    并且以满足全部以下条件式(1)~(3)的方式构成:    0.5<f1/f<2.0……(1)    0.5<(|R2|-R1)/(R1+|R2|)≦1.0……(2)    0.5<|f2/f|<3.0……(3)    其中,    f:整体的焦距,    f1:第1透镜的焦距,    f2:第2透镜的焦距,    R1: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    R2: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面的曲率半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透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装载于使用了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以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型金属氧化半导体)等摄像元件的数字照相机以及使用了银盐胶卷的相机等小型摄像装置的固定焦点的摄像透镜。
技术介绍
最近,随着个人计算机普及于一般家庭等,正在急速地普及可以将所摄像的风景以及人物等的图像信息输入个人计算机的数字静态照相机(以下,简称为数字照相机。)。而且,随着移动电话的高性能化,在移动电话机上装载用于输入画像的模块相机(携带用模块相机(modulecamera))也增多起来。在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CCD以及CMOS等的摄像元件。近年来,摄像元件的小型化正在进展中,因此,这种摄像装置其装置整体也谋求非常的小型化。而且,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也在进展中,由此也可谋求高清晰度、高性能化。作为这种小型化的摄像装置所使用的摄像透镜,例如,有如下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透镜。在专利文献1~4,分别记载有3片结构的摄像透镜。【专利文献1】专利公开2002-22165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公开2004-302058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公开2005-173319号公报【专利文献4】专利公开2005-2277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述最近的摄像元件小型化及高像素化正在进展中,伴随于此,尤其对数字照相机用的摄像透镜,要求高清晰度性能和结构小型化。另一方面,虽然以往对携带用模块相机的摄像透镜主要要求成本方面和小型性,但是,最近携带用模块相机中也有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进展的倾向,由此对性能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变高。为此,期待着在成本、成像性能及小型性方面上综合改善的各式各样的透镜的开发,例如,期待着不仅确保也可以装载于携带用模块相机的小型性而且在性能方面上考虑到装载于数字照相机的、抵成本下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的开发。对于这种要求,例如,可以考虑为了谋求小型化及低成本化而将透镜片数设为3片,为了谋求高性能化而积极地使用非球面。但是,采用非球面有利于小型化及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制造性方面不利且易于招致高成本。为此,在利用非球面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制造性。而且,一般而言,若采用4片结构则比3片结构在性能提高上有利,但容易招致大型化及高成本。上述各个专利文献所记载的透镜,虽然采用在3片结构中使用了非球面的结构,但在成像性能与小型化的兼容上是不充分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为更加小型化的结构并且表现高成像性能的摄像透镜。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具备:具有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光焦度的第1透镜;配置在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物体侧的面的顶点位置与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像侧的面位置之间的光阑;配置在第1透镜的像侧并且形成为近轴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配置在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并且形成为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而且按照完全满足以下条件式(1)~(3)的方式构成。其中,整体的焦距为f、第1透镜的焦距为f1、第2透镜的焦距为f2、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为R2。0.5<f1/f<2.0……(1)-->0.5<(|R2|-R1)/(R1+|R2|)≤1.0……(2)0.5<|f2/f|<3.0……(3)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不仅由3片这样较少的镜片数达成小型化,并且得到还可与装载高像素数的摄像元件的数字照相机所对应的高成像性能。具体而言,第1透镜具有满足条件式(1)的光焦度,因此不仅抑制大型化而且抑制球差的增大。另外,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满足条件式(2)的形状,由此将场曲良好地校正。而且,第2透镜具有满足条件式(3)的光焦度,因此将球差及慧差等的高次像差良好地校正。并且,光阑St配置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物体侧的面的顶点位置与像侧的面的位置之间,由此,除兼顾确保焦阑性和缓和第1透镜G1~第3透镜G3的轴偏差所产生的光学性能的影响(轴偏差的敏感度)之外,还能达成全长度的缩短化。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可以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其中,第3透镜的焦距为f3。由此,使第3透镜的光焦度适当化,可以兼顾后截距的充分的确保和像差校正。0.9<f3/f<3.0……(4)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可以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5)。其中,从第3透镜的像侧的面到成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换算成空气间隔)表示为bf,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到成像面的距离(空气换算)表示为TL。由此,可以确保更充分的后截距。bf/TL>0.2……(5)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可以还满足以下的条件式(6)。其中,摄像面中的最大图像高度为Ih。由此,达成更进一步的小型化。TL/(2×Ih)<1.2……(6)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优选第2透镜具有负光焦度且按照满足以下条件式(7)的方式构成。其中,将第1透镜的阿贝数设为ν1,将第2透镜的阿贝数设为ν2。通过满足条件式(7)可以更良好地校正色差。ν1-ν2>20……(7)在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将光阑优选配置在光轴上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顶点位置与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端缘位置之间。由此,朝向成像-->面的射出光线之角度变小,因而容易确保焦阑性。而且,与将光阑配置在光轴上比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顶点位置更靠近物体侧的时候相比,有利于整体长度的缩短化。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优选第1透镜、第2透镜及第3透镜分别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由此,比较容易得到高像差性能。而且,若由光学玻璃构成第1透镜并由树脂材料构成第2透镜及第3透镜,则也能不仅减低诸像差(尤其是色差)并且实现轻量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摄像透镜,由于构成如下:即从物体侧依序配置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正的第1透镜、形成为近轴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形成为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并在光轴上第1透镜之物体侧的面位置及像侧的面位置之间配置光阑,且完全满足规定条件式(1)~(3),因此可以良好地校正球差、场曲及慧差等诸像差,不仅确保高成像性能,而且实现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1的截面图。【图2】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2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2的截面图。【图3】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3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3的截面图。【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4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4的截面图。【图5】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5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5的截面图。【图6】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6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6的截面图。【图7】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透镜的第7构成例,对应于实施例7的截面图。-->【图8】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之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图9】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图10】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之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图11】表示实施例2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图12】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之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图13】表示实施例3的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的说明图。【图14】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透镜之基本透镜数据的说明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摄像透镜,具备:第1透镜,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光阑,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物体侧的面之顶点位置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像侧的面位置之间;第2透镜,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配置在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并且以满足全部以下条件式(1)~(3)的方式构成:0.5<f1/f<2.0……(1)0.5<(|R2|-R1)/(R1+|R2|)≦1.0……(2)0.5<|f2/f|<3.0……(3)其中,f:整体的焦距,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R1: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面的曲率半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透镜,具备:第1透镜,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且具有正的光焦度;光阑,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物体侧的面之顶点位置与上述第1透镜的光轴上的像侧的面位置之间;第2透镜,配置在上述第1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第3透镜,配置在上述第2透镜的像侧,为近轴上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并且以满足全部以下条件式(1)~(3)的方式构成:0.5<f1/f<2.0……(1)0.5<(|R2|-R1)/(R1+|R2|)≤1.0……(2)0.5<|f2/f|<3.0……(3)其中,f:整体的焦距,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R1: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2:第1透镜的像侧面的面的曲率半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还按照满足以下条件式(4)的方式构成:0.9<f3/f<3.0……(4)其中,f3:第3透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山实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