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交通管理系统
,具体为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车路协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智能交通系统,其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全方位实现车和路之间的信息交互,以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但是现有的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缺陷影响其长期正常工作。传统的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安装后被碰撞冲击时,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极易发生损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长期工作后内部会附着较多灰尘并且难以清理;整体结构密闭,导致工作产生的热量难以导出。因此我们研发出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处理现有阶段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在安装后被碰撞冲击时,内部的电子元器件极易发生损坏,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包括电子组件(5)和内箱(6),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组电子组件(5),所述内箱(6)的顶端设置有通风结构(2),所述内箱(6)的内部设置有防尘结构(1),所述内箱(6)的外部设置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连接柱(4),所述连接柱(4)等间距固定连接在内箱(6)的外部,所述连接柱(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外箱(3),所述内箱(6)的外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垫(9),所述缓冲垫(9)与外箱(3)活动连接,所述内箱(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隔板(7),所述内箱(6)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防护垫(8),所述防护垫(8)与隔板(7)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3)的中心线与内箱(6)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隔板(7)的高度小于内箱(6)内部的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箱(3)的长度大于内箱(6)的长度,所述缓冲垫(9)的高度小于外箱(3)内部的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结构(1)由固定框(101)、防尘网(102)、滑槽(103)、刮板(104)、活动杆(105)和拨板(106)组成,所述固定框(101)固定连接在内箱(6)内部的两侧,所述固定框(10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防尘网(102),所述滑槽(103)镶嵌在内箱(6)内部两端的两侧,所述滑槽(10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05),所述活动杆(10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刮板(104),所述刮板(104)与防尘网(102)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105)的另一侧固定连接有拨板(106)。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车路协同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105)的宽度小于内箱(6)内部的宽度,所述固定框(101)的中心线与内箱(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晓槟,李铁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格林威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