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73825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10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发动机润滑油道降低发动机的润滑和冷却效率的问题。本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发动机包括曲轴箱箱体和气缸盖,曲轴箱箱体上具有可供曲轴穿设的曲轴孔和可供平衡轴穿设的平衡轴孔,曲轴箱箱体上开设有与曲轴孔连通的主油道,本润滑油道包括开设在气缸盖上并与主油道连通的油路一,气缸盖上还具有与平衡轴孔连通的油路二,油路一为直线竖向设置,油路二与油路一的中部连通。本发动机的润滑油道能在保证对平衡轴也进行润滑的同时不影响发动机其他部件的润滑和冷却,进一步的提升了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一步的提升了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一步的提升了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


[000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涉及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车辆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而发动机作为车体内的重要部件之一,发动机的性能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曲轴驱动活塞运动等零部件运动,经常会产生较大的扭转震动,从而使得整个发动机震动,因此在发动机运行时经常将油底壳内的油液通过机油泵抽送至曲轴等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从而减少发动机的噪音,提高发动机的散热效果。
[0003]如中国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号:202010166402.4)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及曲轴箱,包括曲轴箱本体,用于安装曲轴和平衡轴,曲轴箱本体的台板的合箱面上开设有油路,油路用于连通位置对应的曲轴的主轴瓦与平衡轴的平衡轴瓦,油路的数量与平衡轴瓦的数量相同,油路包括:第一油路,能够与主轴瓦连通;第二油路,能够与平衡轴瓦连通;限流油路,限流油路的一端与第一油路连通,限流油路的另一端与第二油路连通,限流油路的宽度较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的宽度小。
[0004]上述平衡轴瓦是通过将与主油路的第一油路直接与平衡轴瓦的第二油路连通来实现对平衡轴瓦的润滑,但是由于发动机内的油路是从油底壳一级一级抽送到上面去的,并且需要对多个零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而平衡轴瓦作为辅助的零部件,所需要的润滑油较小,而直接将对主轴瓦润滑后的油液通过第二油路进入到平衡轴瓦内,因此当油液继续抽送至上级需要经过第二油路对平衡轴瓦润滑后再往上运送,影响了主油路的整体油液运行,降低了发动机整体的润滑和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发动机润滑油道降低发动机的润滑和冷却效率。
[0006]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发动机包括曲轴箱箱体和气缸盖,所述曲轴箱箱体上具有可供曲轴穿设的曲轴孔和可供平衡轴穿设的平衡轴孔,所述曲轴箱箱体上开设有与曲轴孔连通的主油道,其特征在于,本润滑油道包括开设在气缸盖上并与主油道连通的油路一,所述气缸盖上还具有与平衡轴孔连通的油路二,所述油路一为直线竖向设置,所述油路二与油路一的中部连通。
[0008]工作原理:主油道内油液通过曲轴孔,并对曲轴孔内的曲轴进行润滑后,再将油液输送到油路一内,此时油路一为直线竖向设置,油路二与油路一的中部连通,使得油路一的部分油液流入到油路二内并流经油路二流入到平衡轴孔内并对平衡轴孔内的平衡轴进行润滑,由于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平衡轴仅仅是附带转动,用于降低发动机振动,因此所需
要的润滑油液较少,所以只需要将油路二与油路一的中部连通,而由于油路一是直线竖向设置,此时油路一内的油液进入到油路二的过程中需要拐弯,油液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导致了流入到油路二内的油液较少,从而能保证大部分油液随着油路一输送到上层,使得上层结构的润滑和冷却能稳定的进行,而油路二内的油液足够对平衡轴进行润滑,进而能在保证对平衡轴也进行润滑的同时不影响发动机其他部件的润滑和冷却,进一步的提升了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09]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中,所述油路一沿着远离油路二的方向倾斜设置。
[0010]该结构的设置,主油道的油液流入油路一内,由于油路一沿着远离油路二的方向倾斜设置,此时油路一内的油液是沿着油路一的倾斜方向流动,因此具有朝向远离油路二流动的趋势,使得油路一内的油液更少量的流入到油路二内,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部分油液随着油路一输送到发动机的上层,使得发动机内上层结构的润滑和冷却能稳定的进行,而少量流入到油路二内的油液也能对平衡轴进行润滑,进一步的提升了整个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11]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中,所述油路二具有呈直线横向设置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油路一连接处形成夹角,且夹角为钝角。
[0012]连接段的设置,使得流入到油路二内的油液流动更加平缓,且此时夹角为钝角的设置,进一步的减少了油路一流入到连接段内的油液,从而使得发动机内上层结构的润滑和冷却能稳定的进行,而少量流入到连接段内的油液也能对平衡轴进行润滑,进一步的提升了整个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13]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中,所述油路二还具有呈直线竖向设置的导流段,所述导流段与连接段的中部连通,所述连接段在端口设置有阻止油液流出的塞子。
[0014]该结构的设置,使得油路二在气缸盖上的加工更加的方便,而导流段与连接段的中部连通,此时导流段是位于塞子的一侧,方便后续对油路二的维修和查看。
[0015]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中,所述导流段的横截面积小于连接段的横截面积。
[0016]该结构的设置,起到节流增压的效果,能加快连接段内的油液进入到导流段内的速度,使得导流段上的油液能快速的流入到平衡轴孔内,加快了对平衡轴冷却的效率。
[0017]在上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中,所述导流段内设有活塞喷嘴,所述活塞喷嘴的出油端与平衡轴孔正对设置。
[0018]活塞喷嘴的设置,能进一步的提升导流段的油液进入到平衡轴孔的速度,并且能将油液均匀的喷洒在平衡轴孔内,提升了对平衡轴的润滑效果。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具有以下优点:
[0020]1、由于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平衡轴仅仅是附带转动,用于降低发动机振动,因此所需要的润滑油液较少,所以只需要将油路二与油路一的中部连通,而由于油路一是直线竖向设置,油路一内的油液进入到油路二的过程中需要拐弯,油液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导致了流入到油路二内的油液较少,从而能保证大部分油液随着油路一输送到上层,使得上层结构的润滑和冷却能稳定的进行,而油路二内的油液足够对平衡轴进行润滑,进一步的提升了发动机的润滑效果和冷却效果。
[0021]2、油路一与油路二的连接段在连接处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主油道的油液流入油路一内,由于油路一沿着远离油路二的方向倾斜设置,此时油路一内的油液是沿着油路一的
倾斜方向流动,因此具有朝向远离油路二流动的趋势,使得油路一内的油液更少量的流入到油路二内,进一步的保证了大部分油液随着油路一输送到上层,使得发动机内上层结构的润滑和冷却能稳定的进行。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发动机的润滑油道的俯视图。
[0023]图2是图1中沿A

A的部分剖视图。
[0024]图中,1、曲轴箱箱体;11、曲轴孔;12、平衡轴孔;13、主油道;2、气缸盖;21、油路一;22、油路二;22a、连接段;22b、导流段;22b1、活塞喷嘴;3、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6]如图1所示,本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发动机包括曲轴箱箱体1和气缸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发动机包括曲轴箱箱体(1)和气缸盖(2),所述曲轴箱箱体(1)上具有可供曲轴穿设的曲轴孔(11)和可供平衡轴穿设的平衡轴孔(12),所述曲轴箱箱体(1)上开设有与曲轴孔(11)连通的主油道(13),其特征在于,本润滑油道包括开设在气缸盖(2)上并与主油道(13)连通的油路一(21),所述气缸盖(2)上还具有与平衡轴孔(12)连通的油路二(22),所述油路一(21)为直线竖向设置,所述油路二(22)与油路一(21)的中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一(21)沿着远离油路二(22)的方向倾斜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润滑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成李良邓定红周鹏博莫康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钱江摩托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