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02086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枕体、隔离围布和挂钩;枕体的外侧中部设有翻动条,枕体的外侧中部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一连接条,翻动条覆盖在第一连接条上,其内侧设有毡刺面;隔离围顶边外侧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二连接条,顶边内侧设有内侧带有毡刺面的第三连接条;挂钩有多个,并沿枕体弧线方向可拆卸的分布在枕体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方便对新冠患者痰液收集的同时,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并降低感染风险。并降低感染风险。并降低感染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痰液收集
,尤其涉及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新冠肺炎重症或危重型的病人多有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病理显示肺泡腔内和支气管腔内可见黏液、黏液栓等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因此,增强新冠肺炎( 重、危重型) 病人的咳嗽排痰能力显得十分重要。俯卧位通气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位,从而使肺内的分泌物清除更有效,肺内分流减少及肺内功能残气量增加。此法可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气道峰压和吸入氧浓度,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0003]新冠肺炎病毒颗粒直径约100nm,在空气中的传播通常需要附着在载体上,人的呼吸道活动,如呼吸、说话、咳嗽、打喷嚏等产生的飞沫是一类典型载体。飞沫在环境中悬浮、蒸发、扩散,或沉积在物体与人体表面,或被人体呼吸道吸入,会产生潜在的感染风险。病毒感染者呼出的飞沫中通常携带数以万计的病毒颗粒,健康人吸入大约数百个颗粒即有可能导致感染,大量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病毒颗粒可能具备气溶胶传播的性质。通常以粒径5μm为分界线,大粒径的飞沫被归类为液滴,小粒径的飞沫则被归类为气溶胶大颗粒如50μm液滴受重力影响大,扩散距离较短;小颗粒如0.5~5μm气溶胶可能长时间保持悬浮状态,并导致病毒在较大范围传播,现有技术的话不能很好的收集新冠患者的痰液,易气溶胶感染,并且现有技术的气垫在俯卧位通气时不正确的支撑会造成通气时呼吸阻力和气道压力增大,导致气压伤和治疗失败,无法保证正确的俯卧位通气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在方便对新冠患者痰液收集的同时,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并降低感染风险。
[0005]具体方案如下: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隔离围布和挂钩;所述枕体为用于支撑患者面部外围的U形,其两端向内合拢,并留有用于容纳患者颈部的空隙,所述枕体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底边可向上翻起的翻动条,且翻动条的顶边与枕体的外侧面缝合固定,所述枕体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一连接条,所述翻动条覆盖在第一连接条上,其内侧设有毡刺面,所述翻动条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离围布为柔性矩形布,其顶边外侧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二连接条,顶边内侧设有内侧带有毡刺面的第三连接条,所述第二连接条的外侧绒毛面与翻动条的内侧毡刺面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条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挂钩有多个,并沿枕体弧线方向可拆卸的分布在枕体底部。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翻动条的两端内侧还对称设有第一暗扣头,所述枕体的两端外侧对称设有与第一暗扣头相适配的第一暗扣座,所述枕体上的两第一暗扣座
分别与两第一暗扣头的位置相对应。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围布的顶边外侧两端对称设有与第一暗扣头相适配的第二暗扣座,所述隔离围布上的两第二暗扣座分别与两第一暗扣头的位置相对应。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挂钩的顶部设有第二暗扣头,所述枕体的底部分布有与第二暗扣头相适配的第三暗扣座。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挂钩有五个。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枕体内填充有高弹力棉芯。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围布为隔水布。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方便对新冠患者痰液收集的同时,减少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并降低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枕体上的翻动条合起时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枕体上的翻动条翻开时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枕体安装隔离围布后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隔离围布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挂钩的示意图。
[0018]图6 为本专利技术中枕体的底部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列表:1

枕体,11

第一连接条,12

第一暗扣座,13

第三暗扣座,2

隔离围布,21

第二连接条,22

第三连接条,23

第二暗扣座,3

挂钩,31

第二暗扣头,4

翻动条,41

第一暗扣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1]如图所示,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包括枕体1、隔离围布2和挂钩3;枕体1为用于支撑患者面部外围的U形,其两端向内合拢,并留有用于容纳患者颈部的空隙,枕体1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底边可向上翻起的翻动条4,且翻动条4的顶边与枕体1的外侧面缝合固定,枕体1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一连接条11,翻动条4覆盖在第一连接条11上,其内侧设有毡刺面,翻动条41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11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隔离围布2为柔性矩形布,其顶边外侧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二连接条21,顶边内侧设有内侧带有毡刺面的第三连接条22,第二连接条21的外侧绒毛面与翻动条41的内侧毡刺面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条22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11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挂钩3有多个,并沿枕体1弧线方向可拆卸的分布在枕体1底部。
[0022]在本实施例中,翻动条4的两端内侧还对称设有第一暗扣头41,枕体1的两端外侧对称设有与第一暗扣头41相适配的第一暗扣座12,枕体1上的两第一暗扣座12分别与两第一暗扣头41的位置相对应。
[0023]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围布2的顶边外侧两端对称设有与第一暗扣头41相适配的第
二暗扣座23,隔离围布2上的两第二暗扣座23分别与两第一暗扣头41的位置相对应。
[0024]在本实施例中,挂钩3的顶部设有第二暗扣头31,枕体1的底部分布有与第二暗扣头31相适配的第三暗扣座13,挂钩3有五个,可用于勾挂医疗黄色垃圾袋。
[0025]在本实施例中,枕体1内填充有高弹力棉芯。
[0026]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围布2为隔水布,当安装上隔离围布后,其外围于枕体四周一圈,其顶部通过与翻动条的连接,可防止新冠患者咳痰时产生的气溶胶喷散,降低感染风险。
[0027]本专利技术的使用方法如下:在未安装隔离围布和挂钩时,枕体上的翻动条通过其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的外侧绒毛面连接,且翻动条两端的第一暗扣头固定在枕体的两第一暗扣座中,此时枕体可作为新冠患者休闲放松时的器具;当新冠患者需要俯卧位咳痰时,将翻动条底边向上撕起,使得翻动条与第一连接条分离,第一暗扣头与第一暗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枕体(1)、隔离围布(2)和挂钩(3);所述枕体(1)为用于支撑患者面部外围的U形,其两端向内合拢,并留有用于容纳患者颈部的空隙,所述枕体(1)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底边可向上翻起的翻动条(4),且翻动条(4)的顶边与枕体(1)的外侧面缝合固定,所述枕体(1)的外侧中部沿周向方向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一连接条(11),所述翻动条(4)覆盖在第一连接条(11)上,其内侧设有毡刺面,所述翻动条(41)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11)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离围布(2)为柔性矩形布,其顶边外侧设有外侧带有绒毛面的第二连接条(21),顶边内侧设有内侧带有毡刺面的第三连接条(22),所述第二连接条(21)的外侧绒毛面与翻动条(41)的内侧毡刺面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条(22)的内侧毡刺面与第一连接条(11)的外侧绒毛面可拆卸连接;所述挂钩(3)有多个,并沿枕体(1)弧线方向可拆卸的分布在枕体(1)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冠患者俯卧位痰液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璐孙倍成沈小芳陈雁杭春华朱薇何磊朱金凤胡恩慧柏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鼓楼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