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7020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9:39
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引流管开口无法随患者睡觉体位的改变而进行高度改变的问题;包括箱体,箱体右侧转动连接有头枕盒,头枕盒前侧设有多个齿牙,箱体内滑动连接有齿条,箱体内设有滑动板,滑动板右端设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有辅助杆,辅助杆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螺杆,螺杆与固定杆螺纹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引流管开口的高度随患者睡姿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改变,确保引流管开口与患者脑室之间的距离一直处于安全距离,无需人工调节,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降低了出事的风险,更加的安全,可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的使用要求。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神经外科
,特别是一种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患者进行脑室内手术后,为治疗脑室内出血、颅内出血破入脑室、急性颅内压增高等问题,通常会对患者进行脑室引流。引流时引流管开口需高于脑平面,即在患者平卧位时,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即以外耳道为水平基线)10

15cm,儿童为5

10cm,侧卧位时以正中矢状面为基线,引流管开口需高出15

18cm。若引流管开口过高,超出颅内压力高度时,引流受阻起不到引流及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若引流管开口过低,脑脊液引流过快,可致颅内压骤降,易引起脑室内出血或脑疝。
[0003]目前为了防止出现引流管开口过高或过低的状况,通常会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限制,防止其发生平卧到侧卧的改变,但这种限制使患者睡眠时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无法进行睡姿的改变,增加患者的不适。另一种则是加强护士巡查,发现引流管开口过高或过低时,及时调整引流瓶或引流袋的位置来保证引流管开口的高度合适,但这种方法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且无法保证没有遗漏,依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有效的解决了引流管开口无法随患者睡觉体位的改变而进行高度改变的问题。
[0005]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包括倒T形的箱体,箱体右侧转动连接有U形且开口向上的头枕盒,头枕盒为前后方向且其下端插入箱体内,头枕盒前侧设有多个沿其外表面分布的齿牙,箱体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与齿牙啮合的齿条,箱体内设有位于头枕盒左方且随齿条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的滑动板,滑动板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贯穿箱体的支撑板,支撑板位于齿条上方且与箱体滑动连接,支撑板上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杆,辅助杆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杆,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螺杆,螺杆与固定杆螺纹连接。
[0006]本专利技术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引流管开口的高度随患者睡姿的改变而进行相应的改变,确保引流管开口与患者脑室之间的距离一直处于安全距离,无需人工调节,减少了医护人员工作量,降低了出事的风险,更加的安全,可满足不同患者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轴测图。
[000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000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阶梯剖切主视轴测图。
[0010]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
[0011]图5是本专利技术图3中B的放大图。
[001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左视轴测图。
[001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全剖右视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5]由图1至图7给出,包括倒T形的箱体1,箱体1右侧转动连接有U形且开口向上的头枕盒2,头枕盒2为前后方向且其下端插入箱体1内,头枕盒2前侧设有多个沿其外表面分布的齿牙3,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与齿牙3啮合的齿条4,箱体1内设有位于头枕盒2左方且随齿条4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的滑动板5,滑动板5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贯穿箱体1的支撑板6,支撑板6位于齿条4上方且与箱体1滑动连接,支撑板6上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杆7,辅助杆7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杆8,支撑板6上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螺杆9,螺杆9与固定杆8螺纹连接。
[0016]为了使滑动板5随齿条4的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所述的滑动板5前端经销轴10铰接有开口向下的V形框,V形框包括两个L形杆11、两个导向框12与两个导向杆13,两个L形杆11左右对称且其上端与销轴10转动连接,两个导向框12均位于两个L形杆11之间且分别与其对应侧的L形杆11固定连接,导向杆13与其对应侧的导向框12滑动连接,两个导向杆13上端经导向柱14铰接连接,导向柱14位于销轴10正下方且与滑动板5滑动连接,齿条4左端设有前后轴向且后端插入V形框内的推动柱15。
[0017]为了便于控制导向柱14的移动,所述的箱体1后端开设有上下方向的让位槽16,导向柱14后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控制套17,控制套17后端伸出让位槽16,滑动板5后端开设有多个沿上下方向分布的限位槽18,控制套17可插入限位槽18内。
[0018]为了便于对引流瓶或引流袋进行固定,所述的固定杆8右端设有C形的弧形框19,弧形框19上端开设有左右贯通的卡槽20,弧形框19内滑动连接有弧形且可插入卡槽20内的卡扣21,弧形框19与卡扣21可组成圆环。
[0019]为了使头枕盒2随患者头部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的头枕盒2左右两侧分别铰接有两个前后分布的摆杆22,摆杆22自由端设有压块23,摆杆22与头枕盒2之间设有弹性带24,头枕盒2上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且T形的枕块25,枕块25上端面为内凹的弧形面,摆杆22下端经拉绳26与枕块25连接,头枕盒2内侧设有与其形状相同的软垫27。
[0020]为了便于确定引流管开口距外耳道或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所述的支撑板6右端设有指示灯28,辅助杆7右端设有刻度线29。
[0021]为了便于对箱体1的位置进行固定,所述的箱体1上设有位于齿条4下方的固定板30,固定板30上螺纹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螺纹旋钮31,螺纹旋钮31上端转动连接有夹紧板32。
[0022]为了便于确定枕块25与头枕盒2的位置,所述的枕块25上经压簧连接有可插入头枕盒2内的挡球33,头枕盒2下端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凹槽,箱体1后端经压簧连接有可插入凹槽内的限位球34。
[0023]本专利技术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为限位球34插入凹槽之间,推动柱15位于销轴10与导向柱14之间,控制套17插入限位槽18内;
[0024]将箱体1右侧放在病床上,使床板位于箱体1与夹紧板32之间,调整箱体1的位置,
使头枕盒2位于合适的位置,转动螺纹旋钮31,使夹紧板32向上移动并夹紧床板,箱体1被固定在病床上;
[0025]使患者平卧并使头部躺在头枕盒2内,患者头部逐渐与枕块25接触并推动枕块25向下移动,枕块25经拉绳26拉动摆杆22向内摆动,前侧的压块23逐渐与患者下颚接触,后侧的压块23逐渐与患者额头接触,患者的头部被限定在头枕盒2内,此时,挡球33随枕块25向下移动并逐渐插入头枕盒2内,对枕块25的位置进行限定,防止枕块25随意的向上移动;
[0026]打开指示灯28,根据指示灯28照射的光线与患者外耳道之间的距离,来转动螺杆9从而带动固定板30向上或向下移动,当固定板30到达合适的高度时,使卡扣21从卡槽20内移出,转动卡扣21,将引流瓶或引流袋上的提手挂在弧形框19上,转动卡扣21,使卡扣21再次插入卡槽20内,此时,卡扣21与弧形框19组成密闭的圆环,引流瓶或引流袋无法从弧形框19上脱离,对引流瓶或引流袋的位置进行了固定;
[0027]使患者转动身体,由平卧变为侧卧,在患者向左转动过程中,在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包括倒T形的箱体(1),其特征在于,箱体(1)右侧转动连接有U形且开口向上的头枕盒(2),头枕盒(2)为前后方向且其下端插入箱体(1)内,头枕盒(2)前侧设有多个沿其外表面分布的齿牙(3),箱体(1)内滑动连接有左右方向且与齿牙(3)啮合的齿条(4),箱体(1)内设有位于头枕盒(2)左方且随齿条(4)左右移动而上下移动的滑动板(5),滑动板(5)右端设有左右方向且贯穿箱体(1)的支撑板(6),支撑板(6)位于齿条(3)上方且与箱体(1)滑动连接,支撑板(6)上设有上下方向的辅助杆(7),辅助杆(7)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杆(8),支撑板(6)上转动连接有上下轴向的螺杆(9),螺杆(9)与固定杆(8)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板(5)前端经销轴(10)铰接有开口向下的V形框,V形框包括两个L形杆(11)、两个导向框(12)与两个导向杆(13),两个L形杆(11)左右对称且其上端与销轴(10)转动连接,两个导向框(12)均位于两个L形杆(11)之间且分别与其对应侧的L形杆(11)固定连接,导向杆(12)与其对应侧的导向框(12)滑动连接,两个导向杆(13)上端经导向柱(14)铰接连接,导向柱(14)位于销轴(10)正下方且与滑动板(5)滑动连接,齿条(4)左端设有前后轴向且后端插入V形框内的推动柱(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患者术后护理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箱体(1)后端开设有上下方向的让位槽(16),导向柱(14)后端滑动连接有前后方向的控制套(17),控制套(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