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776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7
本申请提供了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性极片、第二极性极片和隔膜,第一极性极片的极耳包括基膜和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一导电侧,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二导电侧,第一极性极片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每个第一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一极耳结构,每个第二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二极耳结构。每个第一极耳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层,每层第二极耳露出至少部分第二导电层。通过设置两个极耳结构,分别露出每层极耳的基膜两侧的导电层,使得极耳两侧的导电层上的电流能够通过转接件引出,该结构无需对每一层极耳进行单独转接,减少箔材的使用从而增加能量密度。能量密度。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


[0001]本申请涉及锂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生产过程中,采用复合集流体代替金属箔材集流体以提高电池的电性能。复合集流体中间采用的是高分子薄膜,其形成的绝缘层使得两侧金属镀层无法导通。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使用两层金属极耳夹住一层复合集流体的极耳部分进行焊接,再将多层金属极耳分别与锂电池的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焊接在一起。该方法一方面增加加工设备成本,增加工艺流程,且优率低。另一方面复合集流体两侧焊接铜箔或者铝箔,焊接过程中超声波的摩擦震动导致极耳焊接位置的金属层被破坏产生裂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以改善对复合集流体的极耳进行转接焊对极耳造成损坏的技术问题。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第一极性极片、第二极性极片和设置于第一极性极片、第二极性极片之间的隔膜,第一极性极片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包括基膜和分别设置于基膜两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一导电层设置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一导电侧,第二导电层设置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二导电侧,每个第一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一极耳结构,每个第二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二极耳结构。每个第一极耳露出至少部分第一导电层,仅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一导电侧引出电流,每层第二极耳露出至少部分第二导电层,仅从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二导电侧引出电流。
[0005]本申请通过设置两个极耳结构,分别露出每层极耳的基膜两侧的导电层,使得极耳两侧的导电层上的电流能够通过转接件引出,该结构无需对每一层极耳进行单独转接,减少箔材的使用从而增加能量密度。该结构的电芯不需要转接焊即可实现电流的引出,避免极耳在焊接过程中超声波对极耳的导电层破坏而产生裂纹,提高电芯的质量,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极耳露出的第一导电层的表面具有第一导电部,第一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极耳的第一导电部均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极耳露出的第二导电层的表面具有第二导电部,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极耳的第二导电部均处于同一平面内。
[0007]转接件的表面一般为平面,该极耳结构易于每层极耳的导电部与转接件连接,不需要对转接件再进行加工。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电部设置于第一导电层的端部,第二导电部设置于第二导电层的端部。
[0009]导电部设置于导电层的端部易于极耳的弯折使得每层极耳的导电部与转接件连接。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极耳结构和/或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极耳错位叠层设置形成阶梯型结构。
[0011]极耳由根部向外延伸的尺寸定义为极耳的长度,极耳的表面在垂直于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定义为宽度。极耳的长度沿极耳的厚度方向递增,在极耳结构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形成阶梯型结构。该结构易于每层极耳的导电部与转接件连接。长度较长的极耳的露出导电层的一端向长度最短的极耳弯曲,使得所有极耳的导电部在一个平面上。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极耳由根部向外延伸的尺寸定义为极耳的长度,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中,极耳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形成阶梯型结构。
[0013]阶梯型结构可能设置在极耳的宽度方向上,而一般的极耳长度较长、宽度较窄,则该结构不利于电流的引出。阶梯型结构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的端部有助于每层极耳露出的导电部与转接件接触,有助于电流的引出。
[001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组件,包括转接件和上述电芯,各个第一极耳露出的第一导电层和/或各个第二极耳露出的第二导电层与转接件连接以实现电流的引出。
[0015]该电芯组件通过转接件将极耳两侧的导电层上的电流引出,无需对每一层极耳进行单独转接,减少箔材的使用从而增加能量密度。该电芯组件不需要转接焊,避免极耳在焊接过程中超声波对极耳的导电层破坏而产生裂纹,提高电芯的质量,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接件包括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第一转接片与第一极耳结构中的极耳露出的第一导电层连接以实现电流的引出,第二转接片与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极耳露出的第二导电层与转接件连接以实现电流的引出。
[0017]采用两个转接片分别将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中的电流引出,有助于提高电芯组件的能量密度。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与设置于电芯组件的端盖上的极柱连接。
[00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与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连接的表面为平面。该结构适用于大多数的极耳,不需要进行其他的加工工艺。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分别设置于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的同一侧。
[0020]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极耳以卷绕的方式设置。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向电芯的中心靠近,第一极耳结构的第一导电部和第二极耳结构的第二导电部的朝向相同,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分别设置在第一极耳结构和第二极耳结构的同一侧。该结构能够尽量避免第一极耳结构与第二极耳结构相互影响。
[0021]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外壳和上述电芯组件,电芯组件设置于外壳的内部。该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3]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1中I的放大示意图;
[0026]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结构与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9]图标:100

电芯;101

第一极性的极耳结构;103

第二极性的极耳结构;105

基膜;106

第一导电层;107

第二导电层;108

第一导电部;109

第二导电部;110

第一极耳结构;111

第一极耳;120

第二极耳结构;121

第二极耳;200

电芯组件;210

转接件;211

第一转接片;212

第二转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性极片、第二极性极片和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所述第二极性极片之间的隔膜,所述第一极性极片具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均包括基膜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基膜两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一导电侧,所述第二导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二导电侧,每个所述第一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一极耳结构,每个所述第二极耳叠层设置形成第二极耳结构;每个所述第一极耳露出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导电层,仅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一导电侧引出电流,每层所述第二极耳露出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导电层,仅从所述第一极性极片的第二导电侧引出电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所述极耳露出的导电层的表面具有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所述极耳的第一导电部均处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所述极耳露出的导电层的表面具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极耳结构中的每层所述极耳的第二导电部均处于同一平面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端部,所述第二导电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龙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