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和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76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6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和汽车,涉及汽车动力工程技术领域。所述双电机驱动总成包括: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差动装置、第二差动装置、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差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差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差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差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差速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电机驱动总成采用两个电机和两组差动装置进行同轴布置,不需要操作机构,实现驱动模式和驱动档位的切换;还增加了整体空间,使得整车布置更简单。使得整车布置更简单。使得整车布置更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和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动力工程
,特别涉及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和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纯电动车的电驱动系统在底盘系统中的布局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分布式驱动的结构特征是将电机分散布置到多个车轮,每个电机通过各自的减速器或传动半轴将动力传递给不同驱动轮。更进一步可以将电机和轮毂结合,成为电动轮驱动方式。分布式驱动传动链短,传动高效,结构紧凑,车内空间利用率高。集中式驱动方式不存在以上问题,其动力布局形式与传统燃油汽车相同,便于在己有车型基础上进行改装,是目前广为采用的结构。
[0003]但是现有技术分布式的电驱动系统的缺点是:1、使簧下质量增加(车轮重量),整车舒适性下降;2、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沙石、泥水冲击以及涉水等工况,都使电机寿命难以保证;3、安装空间小,散热条件差,容易导致电机过热,显著降低电机寿命。集中式的电驱动系统的缺点是:集中式驱动的主要结构特征是由单个电机输出转矩,通过变速器(也可取消变速器),然后经过传动轴、差速器等机械装置将动力传输到驱动轮,集中式的电驱动系统采用单个电机传动,导致传动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和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布式的电驱动系统的布置舒适性差、安装空间小的缺点,和集中式的电驱动系统的采用单个电机传动效率低的缺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包括:
[0007]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差速器、第一差动装置、第二差动装置、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
[0008]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差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差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架与所述第二差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差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差速器连接。
[0009]可选的,所述第一差动装置包括:
[0010]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轮;
[0011]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啮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第一端。
[0012]可选的,所述第二差动装置包括:
[0013]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行星轮组;
[0014]其中,所述行星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所述行星轮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第二端。
[0015]可选的,所述第一差动装置包括:
[0016]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和第一行星轮;
[0017]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一齿圈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连接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一齿圈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第一端。
[0018]可选的,所述第二差动装置包括:
[0019]第二太阳轮、第二齿圈和行星轮组;
[0020]其中,所述行星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所述行星轮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所述第二太阳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的第二端。
[0021]可选的,所述行星轮组,包括:
[0022]第二行星轮和第三行星轮;
[0023]所述第二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和所述第三行星轮啮合;
[0024]所述第三行星轮分别与所述第二行星轮和所述第二齿圈啮合;
[0025]所述第二行星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
[0026]可选的,所述双电机驱动总成还包括:
[0027]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一端分别穿设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第二端与第一车轮连接;
[0028]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差速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第二端与第二车轮连接。
[0029]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包括:
[0030]第一电机定子和第一电机转子;
[0031]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定子和所述第一电机转子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转子与所述第一太阳轮连接。
[0032]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包括:
[0033]第一电机定子和第一电机转子;
[0034]其中,所述第一电机定子和所述第一电机转子连接;所述第一电机转子与所述第一行星轮连接。
[0035]可选的,所述双电机驱动总成还包括:离合器;所述离合器与所述第一电机转子连接。
[0036]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机包括:
[0037]第二电机定子和第二电机转子;
[0038]其中,所述第二电机定子和所述第二电机转子连接;所述第二电机转子与所述第一齿圈连接。
[0039]可选的,所述双电机驱动总成还包括:壳体;
[0040]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差速器、所述第一差动装置和所述第二差动装置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
[0041]其中,所述第二齿圈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定子和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定子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004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双电机驱动总成。
[004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44]上述方案中,本技术的双电机驱动总成属于集成式驱动,采用两个电机和两组差动装置进行同轴布置,不需要操作机构,实现驱动模式和驱动档位的切换;差动装置易于集成在电机转子之间,整体结构紧凑;增大了空间进行布置,将电机动力直接传递到车轮,整车布置更简单。
附图说明
[0045]图1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机驱动总成的剖面示意图;
[0046]图2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星齿轮组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3表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行星齿轮组的剖面示意图;
[0048]图4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双电机驱动总成的剖面示意图;
[0049]图5表示本技术的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扭矩关系图;
[0050]图6表示本技术的第一电机的起步阶段的扭矩关系图;
[0051]图7表示本技术的第一电机的行驶阶段的扭矩关系图;
[0052]图8表示本技术的第一电机的制动阶段的扭矩关系图;
[0053]图9表示本技术的第一电机的倒车阶段的扭矩关系图。
[0054]附图标记说明:
[0055]10

第一电机;11

第一电机定子;12

第一电机转子;20

第二电机;21

第二电机定子;22

第二电机转子;30

差速器;40

第一差动装置;S1

第一太阳轮;R1

第一齿圈;C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机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10)、第二电机(20)、差速器(30)、第一差动装置(40)、第二差动装置(50)、第一连接架(C1)和第二连接架(C2);其中,所述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20)分别与所述第一差动装置(40)连接,所述第一差动装置(4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架(C1)与所述第二差动装置(50)连接,所述第二差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架(C2)与所述差速器(3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装置(40)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齿圈(R1)和第一行星轮(P1);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P1)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和所述第一齿圈(R1)啮合,所述第一太阳轮(S1)与所述第一电机(10)连接,所述第一齿圈(R1)与所述第二电机(20)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P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C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差动装置(50)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齿圈(R2)和行星轮组(P2);其中,所述行星轮组(P2)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S2)和所述第二齿圈(R2)啮合,所述行星轮组(P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C2),所述第二太阳轮(S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C1)的第二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差动装置(40)包括:第一太阳轮(S1)、第一齿圈(R1)和第一行星轮(P1);其中,所述第一行星轮(P1)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S1)和所述第一齿圈(R1)啮合,所述第一行星轮(P1)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0),所述第一齿圈(R1)与所述第二电机(20)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轮(S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C1)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差动装置(50)包括:第二太阳轮(S2)、第二齿圈(R2)和行星轮组(P2);其中,所述行星轮组(P2)分别与所述第二太阳轮(S2)和所述第二齿圈(R2)啮合,所述行星轮组(P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架(C2),所述第二太阳轮(S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架(C1)的第二端。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电机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组(P2),包括:第二行星轮(P21)和第三行星轮(P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娟王兆辉梁俊洁宫雨高健黄文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