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6511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1-04 0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的前保险杠与前端框架之间的主动进气格栅本体;所述前端框架的上部设有进气通道,在该进气通道出口处的单向阀;其特征是: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包括设在中部的加强筋、设在加强筋下边的下叶片、设在加强筋上边的上叶片、设在上叶片上边的导流结构;还包括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两侧的导风板和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后面的多个固定结构;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通过多个固定结构定位连接在前端框架上,所述导流结构与前端框架上的进气通道对应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进气分区,提高进气利用率及平顺气流,降低机舱温度,能够避免机舱热回流,造成冷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造成冷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造成冷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发动机,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特别是一种发动机后置的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主动进气格栅(Active Grille Shutter,AGS)是一种安装于汽车前保格栅与冷却模块之间,可根据汽车行驶状态(如:发动机进气温度、水温及环境温度等信号)自动调整主动进气格栅开度、控制发动机舱冷却气流进入量的装置。在冬季车辆启动时可通过关闭主动进气格栅确保发动机能够快速升温至最佳工作状态;而在高速行驶时也可通过关闭主动进气格栅有效降低汽车风阻,从而提升车辆稳定性与燃油经济性。
[0003]在现有技术中,主动进气格栅同汽车前保格栅、前端框架、上下护板等部件紧密贴合,在细微缝隙处也布置有软质填充物(如泡沫密封条等),使得主动进气格栅全部关闭时,汽车机舱内部将很难有冷却气流进入,给汽车热保护方面的性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不利于空调舒适性的达成。在发动机后置汽车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排气管温度最高可达到900度以上,在热辐射和热对流效应的作用下,排气管附近一些温度敏感部件(如:前罩装饰件、发动机装饰罩、电线束及传感器等)可能会存在超温风险,严重地还会影响行驶安全。
[0004]CN 206086358U 公开了“一种汽车的主动进气格栅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汽车的主动进气格栅装置进气量不够且容易导致车辆整体风阻大等技术问题。该汽车的主动进气格栅装置包括具有进风口的安装框架,安装框架的进风口内设有若干个长条状的栅条,安装框架的上侧设有朝向进风口中部倾斜延伸的上挡风板,安装框架的下侧设有朝向进风口中部倾斜延伸的下挡风板,安装框架的左右两侧还设有导流板;上挡风板、下挡风板以及导流板共同合围成长条状的导流口。通过设置呈缩口的导流口,既能够避免气流外溢、保证进风量,还起到了减低整车风阻的作用。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不失为所属
的一种有益尝试。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其能够实现进气分区,提高进气利用率及平顺气流,降低机舱温度,能够避免机舱热回流,造成冷却系统性能下降的情况。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的前保险杠与前端框架之间的主动进气格栅本体;所述前端框架的上部设有进气通道,在该进气通道出口处的单向阀;所述前保险杠上集成有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其特征是: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包括设在中部的加强筋、设在加强筋的下叶片、设在加强筋的上叶片、设在上叶片上边的导流结构;还包括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两侧的导风板和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后面的多个固定结构;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通过多个固定结构定位连接在前端框架上,所述导流结构与前端框架上的进气通道对应配合。
[0007]进一步,所述导风板的边缘通过侧密封条与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的侧边过盈配合;所述上叶片通过上密封条与上前保格栅的下边过盈配合;所述下叶片通过下密封条与下前保格栅的上边过盈配合。
[0008]进一步,所述导流结构呈倾斜向上的坡状;所述下叶片和上叶片在稳定状态下,均为保持倾斜向上的姿态,与导流结构的形态相适配,以确保更多气流经下叶片和上叶片、冷却模块及风扇后流动到发动机装饰罩上方。
[0009]进一步,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后面的中部与碰撞横梁连接。
[0010]进一步,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后面的设有四个固定结构,分别位于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后面的两侧,四个固定结构分别通过紧固螺母与前端框架连接固定。
[001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由于主动进气格栅本体集成度高,具有结构简洁、性能可靠、易于拆装等特点,在有效提升整车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兼顾了整车热保护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动进气格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主动进气格栅本体与前保险杠及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连接的示意图。
[0013]图4是前保险杠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0—加强筋,11—下叶片,12—上叶片,13—导流结构,14—导风板,15—侧密封条,16—上密封条,17—下密封条,18—固定点;2—前端框架,21—进气通道,22—单向阀;3—发动机装饰罩,4—发动机装饰罩;5—前保险杠,51—上前保格栅,52—下前保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16]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的前保险杠5与前端框架2之间的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前端框架2的上部设有进气通道21,在该进气通道出口处的单向阀22;单向阀可根据气流冲击的强度自动调整开度,以确保当汽车低速行驶或处于怠速状态时,该装置的打开程度较小,避免机舱热气流流动至冷却模块前方,影响冷却系统性能,而在汽车高速状态下,主动进气格栅叶片关闭时,较强的气流使得该装置开度更大,确保更多冷却气流的进入;所述前保险杠5上集成有上前保格栅51和下前保格栅52;其特征是: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包括设在中部的加强筋10、设在加强筋10下边的下叶片11、设在加强筋10上边的上叶片12、设在上叶片上边的导流结构13,导流结构能够将前方来的气流由前端框架顶部的进气通道引导进入机舱,达到机舱降温效果;还包括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两侧的导风板14和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后面的多个固定结构18;导风板表面光滑,能够降低流动阻力,引导、平顺气流,保障冷却模块的进气利用效率,提升冷却模块性
能;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通过多个固定结构18定位连接在前端框架2上,导流结构13与前端框架2上的进气通道21对应配合。
[0017]导风板14的边缘通过侧密封条15与上前保格栅51和下前保格栅52的侧边过盈配合;上叶片12通过上密封条16与上前保格栅51的下边过盈配合;下叶片11通过下密封条17与下前保格栅52的上边过盈配合。以实现进气分区,使上叶片区域、下叶片区域进风各自独立,提高进气利用率及平顺气流。
[0018]主动进气格栅本体的上叶片和下叶片,分别对应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的上进风区域和下进风区域,通过上密封条和下密封条与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实现过盈配合,使得上叶片和下叶片之间区域与上前保格栅和下前保格栅及主动进气格栅本体共同构成封闭空间,以消除上区域进风和下区域进风互相干扰,平顺气流,从而抑制流动漩涡的形成,避免气流混乱的流动状态对冷却模块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确保冷却系统性能的最优化。
[0019]导流结构13呈倾斜向上的坡状;下叶片11和上叶片12在稳定状态下,均为保持倾斜向上的姿态,与导流结构13的形态相适配,以确保更多气流经下叶片和上叶片、冷却模块及风扇后流动到发动机装饰罩3上方。主动进气格栅本体的上叶片和下叶片在不同开度下(全开或全闭状态除外)均保持斜向上的状态,与斜坡状的导流结构类似,以确保更多气流经上叶片和下叶片、冷却模块及风扇后流动到发动机的装饰罩上方,从而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包括设置在汽车的前保险杠(5)与前端框架(2)之间的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所述前端框架(2)的上部设有进气通道(21),在该进气通道出口处的单向阀(22);所述前保险杠(5)上集成有上前保格栅(51)和下前保格栅(52);其特征是: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包括设在中部的加强筋(10)、设在加强筋(10)下边的下叶片(11)、设在加强筋(10)上边的上叶片(12)、设在上叶片上边的导流结构(13);还包括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两侧的导风板(14)和设在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后面的多个固定结构(18);所述主动进气格栅本体(1)通过多个固定结构(18)定位连接在前端框架(2)上,所述导流结构(13)与前端框架(2)上的进气通道(21)对应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主动进气格栅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导风板(14)的边缘通过侧密封条(15)与上前保格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俊峰冯燕燕昝建明孙络典许春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