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55369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3:34
本申请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中储罐、尾气吸附机构、中和罐、抽真空泵组,尾气中储罐连通于尾气吸附机构的进气端;尾气吸附机构的出气端连通有净化气导管;净化气导管背向尾气吸附机构的一端伸至于中和罐的内底部;中和罐顶部连通于抽真空泵组的抽气端;尾气吸附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吸附主单元,吸附主单元一端连通于尾气中储罐且另一端连通于中和罐;吸附主单元连通有吸附备用单元;吸附备用单元与中和罐相连通;吸附主单元连通有吸附增强单元,吸附增强单元与中和罐相连通。本申请具有尾气处理效率较高的效果。本申请具有尾气处理效率较高的效果。本申请具有尾气处理效率较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废气处理
,尤其是涉及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工业上的丙酸上通过丙烯酸加氢反应生成的,所生成的丙酸含有杂质需要进行精制。丙酸精制过程中,丙酸变为蒸汽冷凝回收于储罐中得到精制储罐,还有部分未冷凝的丙酸尾气是通向VOC催化燃烧炉中进行尾气处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该部分的尾气仍旧存在利用价值,可进行回收。
[0003]参考图1,相关的尾气回收装置,包括尾气导出管9、吸收水池91和中和池92,吸收水池91呈封闭,尾气导出管9连通于吸收水池91内底部;吸收水池91顶部连通有导通管93,导通管93一端连通于吸收水池91顶部,且另一端连通于中和池92内底部。吸收水池91内储存的是水体,中和池92中储存的是5%的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除去残留的酸性气体。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相关的尾气回收装置虽然对部分尾气进行了回收,但是实际运用过程中相对尾气进行有效吸收到达排放标准,需要延长尾气在水体的停滞时间,因此存在尾气吸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尾气吸收效率较低的问题,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
[0006]本申请的申请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包括尾气中储罐、尾气吸附机构、中和罐、抽真空泵组,尾气中储罐连通于尾气吸附机构的进气端;尾气吸附机构的出气端连通有净化气导管;净化气导管背向尾气吸附机构的一端伸至于中和罐的内底部;中和罐顶部连通于抽真空泵组的抽气端;尾气吸附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吸附主单元,吸附主单元一端连通于尾气中储罐且另一端连通于中和罐;吸附主单元连通有吸附备用单元;吸附备用单元与中和罐相连通;吸附主单元连通有吸附增强单元,吸附增强单元与中和罐相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气中储罐用于暂时储存尾气,便于对尾气进行集中处理,尾气中储罐中的尾气先经过吸附主单元进行吸收处理,减低了尾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再通向中和罐进行中和处理,进一步降低尾气中酸性气体的浓度,保证尾气排放质量,本申请采用尾气吸附机构进行吸收处理,在保证尾气排放质量下,可提升通入中和罐尾气的流速,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此外,本申请尾气吸附机构中的吸附备用单元,可备用吸收尾气,保证整体的运行稳定性,且必要时也可和吸附主单元一起运行,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吸附增强单元主要是用于处理经过吸附主单元后未达到排放保证的尾气,该部分尾气经过吸附增强单元进行进一步吸收处理,从而保证尾气排放质量。
[0009]优选的,所述吸附主单元包括第一吸附管件、与第一吸附管件结构相同的第二吸附管件、第一连接弯管和第二连接弯管,第一吸附管件、第二吸附管件的同一端连通于第一
连接弯管,第一连接弯管与尾气中储罐相连通;第一吸附管件、第二吸附管件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连接弯管;第二连接弯管与中和罐相连通。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提升整体的尾气处理总量和尾气吸收效率。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吸附管件包括第一首端连接管、第一吸附管主体、第一末端连接管,第一首端连接管一端连通于第一吸附管主体的一端,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连接弯管;第一末端连接管一端连通于第一吸附管主体的另一端,且第一末端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连接弯管;第一首端连接管设置有第四电磁阀、第一检测器;第一末端连接管设置有第五电磁阀、第二检测器。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检测器可及时了解未经第一吸附管主体处理的尾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第二检测器可及时了解经过第一吸附管主体处理的尾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从而对尾气中酸性气体进行监控,可保证尾气排放质量,当尾气中酸性气体含量偏高时启用吸附增强单元,还可提示操作人员养护第一吸附管主体,进一步保证尾气排放质量。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吸附管主体包括管壳、活性炭吸收柱和解析件、活性炭吸收柱填充于管壳内、解析件包覆于管壳外壁,用于再生活性炭吸收柱。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解析件可对活性炭吸收柱进行加热解析,加热活性炭吸收柱可使得吸附在活性炭吸收柱内的酸性气体受热汽化,脱落活性炭吸收柱进入空气中,抽取管壳中的空气,可完成对活性炭吸收柱的解析再生,从而保证第一吸附管主体的吸收效率,进而保证整体的吸收效率。
[0015]优选的,所述解析件包括导热硅胶层、加热丝、保护套管,导热硅胶层粘结于管壳外壁;加热丝螺旋于管壳外壁且设置于导热硅胶层内;保护套管套设于导热硅胶层外壁。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丝通电产生热量,热量依次传递导热硅胶层、管壳至活性炭吸收柱,使得活性炭吸收柱受热,活性炭吸收柱中吸附的酸性气体汽化进入空气中,抽取管壳中的空气,可完成对活性炭吸收柱的解析再生,进而保证整体的吸收效率。
[001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弯管连通有解析气体导管;解析气体导管连通有冷凝器;冷凝器的出气端连通有冷凝液储罐;冷凝液储罐与尾气中储罐相连通。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活性炭吸收柱中吸附的酸性气体汽化脱落活性炭吸收柱进入空气中,通过解析气体导管流向冷凝器进行液化,液化的酸性冷凝液储存于冷凝液储罐中,残留未液化的酸性气体同向尾气中储罐中进行再次吸收处理,从而保证了酸性尾气的吸收效率。
[0019]优选的,所述吸附备用单元包括第三吸附管件、第一连通管,第一连通管一端连通于第一吸附管件的第一首端连接管外壁,且另一端连通于第三吸附管件外壁;第一连通管与第一首端连接管的连通处位于第四电磁阀气体流动方向的上游;第三吸附管件一端呈封闭且另一端连通于中和罐。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吸附主单元发生损坏,此时可将第三吸附管件与第一首端连接连通,用第三吸附管件对尾气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尾气吸收的连续性,从而保证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
[0021]优选的,所述吸附增强单元包括第四吸附管件、第二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一端连通于第二吸附管件的第一首端连接管外壁,且另一端固定连通于第四吸附管件的外壁;第二连通管与第二吸附管件的第一首端连接管的连通处位于第二吸附管件的第四电磁阀、第一
检测器之间。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增强单元可对尾气进行进一步吸收,降低尾气中酸性气体的含量,保证排放尾气的质量。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0024]1、本申请采用尾气吸附机构进行吸收处理,在保证尾气排放质量下,可提升通入中和罐尾气的流速,从而提升了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
[0025]2、本申请尾气吸附机构中的吸附备用单元,可备用吸收尾气,保证整体的运行稳定性,且必要时也可和吸附主单元一起运行,进一步提升整体的尾气吸收效率。
[0026]3、本申请中的吸附增强单元主要是用于处理经过吸附主单元后未达到排放保证的尾气,该部分尾气经过吸附增强单元进行进一步吸收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尾气中储罐(10)、尾气吸附机构(1)、中和罐(2)、抽真空泵组(3),尾气中储罐(10)连通于尾气吸附机构(1)的进气端;尾气吸附机构(1)的出气端连通有净化气导管(4);净化气导管(4)背向尾气吸附机构(1)的一端伸至于中和罐(2)的内底部;中和罐(2)顶部连通于抽真空泵组(3)的抽气端;尾气吸附机构(1)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设置有吸附主单元(5),吸附主单元(5)一端连通于尾气中储罐(10)且另一端连通于中和罐(2);吸附主单元(5)连通有吸附备用单元(6);吸附备用单元(6)与中和罐(2)相连通;吸附主单元(5)连通有吸附增强单元(7),吸附增强单元(7)与中和罐(2)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主单元(5)包括第一吸附管件(51)、与第一吸附管件(51)结构相同的第二吸附管件(52)、第一连接弯管(53)和第二连接弯管(54),第一吸附管件(51)、第二吸附管件(52)的同一端连通于第一连接弯管(53),第一连接弯管(53)与尾气中储罐(10)相连通;第一吸附管件(51)、第二吸附管件(52)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连接弯管(54);第二连接弯管(54)与中和罐(2)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酸性尾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附管件(51)包括第一首端连接管(511)、第一吸附管主体(512)、第一末端连接管(513),第一首端连接管(511)一端连通于第一吸附管主体(512)的一端,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连接弯管(53);第一末端连接管(513)一端连通于第一吸附管主体(512)的另一端,且第一末端连接管(513)的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连接弯管(54);第一首端连接管(511)设置有第四电磁阀(514)、第一检测器(515);第一末端连接管(513)设置有第五电磁阀(516)、第二检测器(5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婧王静春潘琴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皇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