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53251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驱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整体结构不够紧凑,需要较大的动力总成空间的问题,提供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包括差速器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差速器和电机,用于输出动力的半轴与差速器驱动连接,所述差速器连接在电机上且差速器和电机至少共用一部分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差速器与电机相互集成,使得差速器与电机可共用一部分结构,从而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可节省的车辆动力总成空间的优势。的优势。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驱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机,俗称马达,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差速器是能够使汽车左、右驱动轮实现以不同转速转动的机构。主要由左右半轴齿轮、两个行星齿轮及齿轮架组成。功用是当汽车转弯行驶或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使左右车轮以不同转速滚动,即保证两侧驱动车轮作纯滚动运动。差速器是为了调整左右轮的转速差而装置的。
[0003]现有技术中的电机和差速器大都独立设置,这就导致了整体结构不够紧凑,需要较大的动力总成空间的问题。
[0004]例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动车的驱动装置[申请号:201680066980.2],该专利技术专利包括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差速器和扭矩矢量分配单元,所述扭矩矢量分配单元具有电机,其中所述差速器具有第一行星齿轮组和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在共同的连接部上可转动地支承,其中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少与第一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至少与第二太阳轮啮合,并且这两个行星齿轮组至少成对地彼此啮合,并且其中至少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扭矩矢量分配单元连接,以便在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之间再分配扭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也与第三太阳轮啮合,其中所述第三太阳轮与所述扭矩矢量分配单元连接,以便在所述第一太阳轮和第二太阳轮之间再分配扭矩。
[0005]该专利技术专利的差速器和电机分别独立设置,故存在上述结构不够紧凑,需要较大的动力总成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可节省的车辆动力总成空间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0008]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包括差速器和电机,所述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外壳体,用于输出动力的半轴与差速器驱动连接,所述差速器安装在电机内且差速器外壳体构成所述电机的转轴。
[0009]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外壳体,所述差速器外壳体旋转安装在电机外壳体的轴承室上。
[0010]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电机外壳体内设有定子和可发生相对定子转动的转子,所述定子固定连接在电机外壳体上,所述差速器外壳体位于电机外壳体内部且连接在转子上。
[0011]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差速器外壳体内设有连接在差速器
外壳体上的行星齿轮,半轴连接在差速器外壳体上,所述半轴端部设有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与行星齿轮相啮合。
[0012]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行星齿轮位于转子内部。
[0013]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半轴设有两根且对称连接在差速器外壳体的两侧。
[0014]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行星齿轮设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每个行星齿轮均与两根半轴相啮合,所述行星齿轮与差速器外壳体转动连接且行星齿轮转动中心位于行星齿轮的轴心线上,两个行星齿轮之间可发生相对独立的转动。
[0015]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两个行星齿轮中心的连线与两根半轴中心的连线相互垂直。
[0016]在上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中,所述行星齿轮的轴心线与转子的轴心线相重合;所述行星齿轮为圆锥齿轮。
[001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8]1、本专利技术将差速器与电机相互集成,使得差速器与电机可共用一部分结构,从而使得整体结构紧凑,可节省的车辆动力总成空间的优势。
[0019]2、本专利技术将差速器连接在电机的转子上,差速器的内部零部件例如行星齿轮等结构可设置在转子内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集成程度,进一步节省了车辆动力总成的空间。
[0020]3、本专利技术将集成模块化的行星减速机构应用于驱动系统中,适应了不同的扭矩输出需求,使动力总成的应用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同时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1]4、本专利技术在电机外壳体内设置有循环油道,润滑油通过循环油道的输送润滑差速器的同时,还可起到对电机降温的作用,从而可较好的应用于差速器与电机集成结构内,延长该结构的使用寿命。
[0022]5、本专利技术在润滑口和安装空腔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件,从而可防止润滑油泄漏至安装空腔内而影响电机转子、定子等电机内部结构,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驱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差速器1、电机2、轴承3、差速器外壳体11、行星齿轮12、半轴13、第一密封件14、润滑空腔15、导油槽16、搅油槽17、半轴齿轮18、第二密封件19、电机外壳体21、定子22、转子23、润滑口24、循环油道25、安装空腔26、驱动总成100、导油通道161、行星减速机构200、第一太阳轮201、第一行星轮202、第一框架203、第二太阳轮204、第二行星轮205、第二框架206、输出轴207、上循环油道251、下循环油道252。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实施例1
[00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驱动总成100和行星减速机构200,所述驱动总成100包括集成有差速器1的电机2,所述行星减速机构200与
差速器1驱动连接。
[0029]使用时,驱动总成100输出的动力通过行星减速机构200减速后再传递至输出轴。故本专利技术将集成模块化的行星减速机构200应用于驱动系统中,适应了不同的扭矩输出需求,使动力总成的应用更加贴近用户需求,同时也缩短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0]具体的说,行星减速机构200为二级行星减速机构,即所述行星减速机构200包括与差速器1驱动连接的第一太阳轮201,所述第一太阳轮201与第一行星轮202相啮合,第一框架203一端与第一行星轮202的中心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太阳轮204驱动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204与第二行星轮205相啮合,第二框架206一端与第二行星轮205的中心相连,另一端与输出轴207驱动连接。
[0031]使用时,动力通过差速器1输入至第一太阳轮201,再依次经过第一行星轮202、第一框架203、第二太阳轮204、第二行星轮205和第二框架206传递至输出轴207上。
[0032]优选地,所述第一太阳轮201与第二太阳轮204的轴心线相互重合。这样可以保证动力沿同一条直线传递,以保证动力传递过程的稳定性。
[0033]优选地,所述第一太阳轮201与第二太阳轮204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行星轮202与第二行星轮205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框架203与第二框架206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太阳轮201的直径为第一行星轮202直径的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包括差速器(1)和电机(2),所述差速器(1)包括差速器外壳体(11),用于输出动力的半轴(13)与差速器(1)驱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1)安装在电机(2)内且差速器外壳体(11)构成所述电机(2)的转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2)包括电机外壳体(21),所述差速器外壳体(11)旋转安装在电机外壳体(21)的轴承室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外壳体(21)内设有定子(22)和可发生相对定子(22)转动的转子(23),所述定子(22)固定连接在电机外壳体(21)上,所述差速器外壳体(11)位于电机外壳体(21)内部且连接在转子(23)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差速器与电机高度集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外壳体(11)内设有连接在差速器外壳体(11)上的行星齿轮(12),半轴(13)连接在差速器外壳体(11)上,所述半轴(13)端部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利锋胡晓华周文武张慧李金辉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