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53198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30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通过在田间安装相应的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在水稻种植的时候,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加水到种植的田间,并且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对水稻田进行灌溉。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提高水的溶盐量和洗盐效率,增加土壤含氧量,激活土壤生物活性,快速改善土壤环境,节约水资源,实现增产增量。实现增产增量。实现增产增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改良
,具体为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土壤改良,是指运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技术措施的统称。
[0003]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能够有效的增加植物的产量,为此提出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通过在田间安装相应的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在水稻种植的时候,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并且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对水稻田进行灌溉;进一步的,所述田间包括机耕道、灌溉水渠、灌溉进水管、回字形水稻田、尾水排放管、尾水水渠和田埂道,所述回字形水稻田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溉进水管和尾水排放管,所述灌溉进水管和尾水排放管远离回字形水稻田的一侧设置有田埂道所述田埂道在远离回字形水稻田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灌溉水渠和尾水水渠,所述灌溉水渠远离回字形水稻田的一侧设置有机耕道,田宽45米,扣田边0.4米,实用44.6米,田长130米,扣田埂0.4米,实用129.6米,田边宽度0.2米,田埂宽度为二块田之间有一田埂宽约2.5米作为机耕道1,田边非种植区约在0.2米左右,扣为0.4米,实用44.6米,四周种植区宽10.5米,田内沟渠宽24.6米,田内沟渠长107.6米,内种植区宽21.6米,田沟渠宽1.5米,沟底宽1.0米,沟深1.2米,有一定坡度;进一步的,所述水稻种植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育秧:首先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处理3

5日后日机插旱育秧,育秧流水线播种,播量潮种90

110克/盘,塑料薄膜覆盖,15

25天后进行秧床揭膜,4

6日后喷施叶面肥碧护1

2g/百平方米,施用尿素8

12kg /亩,2

3日后喷施叶面肥碧护和国际利果,在2

3日后追施尿素;步骤S2,土地管理:移栽前,对土地进行翻耕带水整平,然后施足底肥和补充有机质,且安装纳微米气液界面改良技术设备;步骤S3,移栽:通过机械插秧,行距25

35cm,株距10

20cm,移栽完成后,即打开纳米气泡设备,并视田间水的实际盐分含量适时排水;
进一步的,所述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中水中空气气泡直径达到50~600nm,气泡直径峰值为150nm
±
30nm,水中气泡密度为107~109个/mL,纳微米气液界面电位达到

30mV~

40mV以上。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提高水的溶盐量和洗盐效率,增加土壤含氧量,激活土壤生物活性,快速改善土壤环境,节约水资源,实现增产增量;2、本专利技术通过微米气泡产生的气浮作用,作用是液液分离和液固分离,解构水分子团内部长期滞留污染物、分离农残抗生素;3、本专利技术通过准纳米气泡促进水下厌氧环境中三氮转化,改善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等一系列作用;4、本专利技术通过纳米气泡提高微生物活性,通过微生物间接的强化固氮作用、改善底质底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种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等。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专利技术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的田间结构示意图。
[0008]图中:1、机耕道;2、灌溉水渠;3、灌溉进水管;4、回字形水稻田;5、尾水排放管;6、尾水水渠;7、田埂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0]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通过在田间安装相应的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在水稻种植的时候,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并且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对水稻田进行灌溉;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田间包括机耕道1、灌溉水渠2、灌溉进水管3、回字形水稻田4、尾水排放管5、尾水水渠6和田埂道7,所述回字形水稻田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溉进水管3和尾水排放管5,所述灌溉进水管3和尾水排放管5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设置有田埂道7所述田埂道7在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灌溉水渠2和尾水水渠6,所述灌溉水渠2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设置有机耕道1,田宽45米,扣田边0.4米,实用44.6米,田长130米,扣田埂0.4米,实用129.6米,田边宽度0.2米,田埂宽度为二块田之间有一田埂宽约2.5米作为机耕道1,田边非种植区约在0.2米左右,扣为0.4米,实用44.6米,四周种植区宽10.5米,田内沟渠宽24.6米,田内沟渠长107.6米,内种植区宽21.6米,田沟渠宽1.5米,沟底宽1.0米,沟深1.2米,有一定坡度;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水稻种植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育秧:首先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处理3

5日后日机插旱育秧,育秧流水线播种,播量潮种90

110克/盘,塑料薄膜覆盖,15

25天后进行秧床揭膜,4

6日后喷施叶面肥碧护1

2g/百平方米,施用尿素8

12kg /亩,2

3日后喷施叶面肥碧护和国际利果,在2

3日后追施尿素;步骤S2,土地管理:移栽前,对土地进行翻耕带水整平,然后施足底肥和补充有机质,且安装纳微米气液界面改良技术设备;步骤S3,移栽:通过机械插秧,行距25

35cm,株距10

20cm,移栽完成后,即打开纳米气泡设备,并视田间水的实际盐分含量适时排水;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中水中空气气泡直径达到50~600nm,气泡直径峰值为150nm
±
30nm,水中气泡密度为107~109个/mL,纳微米气液界面电位达到

30mV~

40mV以上,从而提高水的溶盐量和洗盐效率,增加土壤含氧量,激活土壤生物活性,快速改善土壤环境,节约水资源,实现增产增效。
[0011]实施例2在滨海粉砂质碱性盐渍土上进行试验,试验地选在垦区14区盐土农业区,0

20cm耕层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在田间安装相应的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在水稻种植的时候,通过使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设备产生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并且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对水稻田进行灌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田间包括机耕道(1)、灌溉水渠(2)、灌溉进水管(3)、回字形水稻田(4)、尾水排放管(5)、尾水水渠(6)和田埂道(7),所述回字形水稻田(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灌溉进水管(3)和尾水排放管(5),所述灌溉进水管(3)和尾水排放管(5)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设置有田埂道(7)所述田埂道(7)在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灌溉水渠(2)和尾水水渠(6),所述灌溉水渠(2)远离回字形水稻田(4)的一侧设置有机耕道(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水型纳微米气液界面盐碱地土壤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种植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育秧:首先进行浸种处理,浸种处理3

5日后日机插旱育秧,育秧流水线播种,播量潮种90

110克/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鲁海陈邦林周亚光王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金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