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92295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3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在种植水稻前,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泡田至少3天,随后将田地内部通过分割网将土地进行分隔,组成若干大小均匀的种植区域,随后将部分的纳微米气液通过若干密封袋均匀的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每个密封袋的间距相同,分割网表面设置有凸点,分割网插入土地的深度大于水稻种植深度3‑5厘米,随后将灌溉管均匀的铺设在种植区域;有益效果: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出改良土壤还原状态而灌溉适宜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与常规灌溉相比,秸秆全量还田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30mV以上,将灌溉水中溶解氧提高30%以上,水稻白根数增加20%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为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水稻的种植不仅是对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不但要求优异新品种(组合)的创造,更需要水稻栽培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实效且不会对环境有任何影响。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使用过量,导致土壤出现板结,较难疏松,容易使得种植的水稻根系缺氧,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且随着秸秆全量还田的不断推广,还田数量大,来不及腐烂,而且前期秸秆腐烂大量耗氧,使根系周围处于缺氧还原性状态,进一步对稻苗的生长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消除秸秆还田过程中对水稻不利影响,改善水稻种植环境是当下急需攻克的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在种植水稻前,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泡田至少3天,随后将田地内部通过分割网将土地进行分隔,组成若干大小均匀的种植区域,随后将部分的纳微米气液通过若干密封袋均匀的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每个密封袋的间距相同,分割网表面设置有凸点,分割网插入土地的深度大于水稻种植深度3-5厘米,随后将灌溉管均匀的铺设在种植区域,每个灌溉管铺设在位于种植区域最表面的密封袋上方,所述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中的纳微米气泡密度约为107~109个/mL,水体中气泡直径为50~600nm,气泡直径峰值为150nm±30nm,纳微米气液界面电位为-30~-40mV以上,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内溶存有溶解态及分散态氧,混合水体中总氧含量比混合前灌溉水增加30%以上。优选的,在水稻种植全过程中种植规律第一步返青前,将所述密封袋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分蘖、孕穗、齐穗期这三个时期更换靠近稻田表面的所述密封袋;成熟期时将纳微米气液与灌溉水混合浇灌。优选的,所述密封袋的材质为植物茎叶所制成。优选的,所述密封袋内部纳微米气液的浓度从上到下依次为1/100-1/2与1/50-1/10。优选的,所述密封袋之间的间距为水稻种植区域长度的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该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提出改良土壤还原状态而灌溉适宜的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与常规灌溉相比,秸秆全量还田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提高30mV以上,将灌溉水中溶解氧提高30%以上,水稻白根数增加20%以上。2.该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应用纳微米气液界面技术灌溉稻田后可改善稻田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比较松软,改变土壤的触变性既有利于保水也有利于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水稻生长。3.该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大大增加微生物活性,加速秸秆分解,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流程结构图;图2为土壤针入度测定对比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在种植水稻前,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将种植区域的田地浸泡5天,准纳米气泡在水中存在5天,大大促进水下厌氧环境中三氮转化,改善水体氧化还原电位的作用,并且纳米气泡在水下可存在数周以上,极大提高微生物活性,通过微生物间接的强化固氮作用、改善底质底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修复种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等,达到“在线原位、泥水共治”,将纳微米气液充分的混合在种植区域的田地内部,随后根据种植水稻的面积,将田地内部的种植区域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区域,再将每个区域通过分割网将土地进行分隔,其作用第一是对种植区域的土地内部进行支撑,防止内部土地因干涸出现较大的倒塌,第二方便针对性的对种植区域进行浇灌,防止出现浇灌过度的现象;通过纳微米气液产生的气浮作用,可将液液分离和液固分离,解构水分子团内部长期滞留污染物、分离农残抗生素,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将种植区域分隔完毕后,分割网紧贴在土地内部的侧表面后,将纳微米气液通过若干密封袋均匀的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密封袋则是由韧性好的植物茎叶所制成,不易破损,而植物茎叶所制成的密封袋与分割网之间则是通过通过外部固定扣的作用进行固定连接,这样方便对其进行替换,保证密封袋的完整性,每个密封袋的间距相同,每个密封袋相距的距离为种植田长度的1/10,保证密封袋在田间的密度,使得稻田内部的水稻能够充分与纳微米气液进行混合,便于其生长,分割网表面设置有凸点,凸点为尖锐物,能够将密封袋割破,将内密封袋内部的纳微米气液流出,与水稻根茎部位进行充分的混合,便于生长;混合水体中总氧含量比混合前灌溉水增加30%,当种植区域晒田导致种植区域表面出现裂痕,通过凸点的作用,可将每个密封袋挤破,内部的纳微米气液则会均匀的流出,与此同时外部的浇灌水会与纳微米气液进行混合,对稻田进行浇灌,以继续保有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优选的,在水稻种植全过程中种植规律第一步返青前,将所述密封袋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分蘖、孕穗、齐穗期这三个时期更换靠近稻田表面的所述密封袋;成熟期时将纳微米气液与灌溉水混合浇灌,所述密封袋的材质为植物茎叶所制成,所述密封袋内部纳微米气液的浓度从上到下依次为1/100-1/2与1/50-1/10,所述密封袋之间的间距为水稻种植区域长度的1/10。试验12015年6月-11月,在崇明县竖新镇育才村,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时的微纳米气泡水灌溉与常规灌溉的对比试验,制备纳微米气液反三水体的机器功率为3.0KW,每10亩一台设备,试验田和对照田前茬均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申优17;栽播方式:机插;供试肥料为45%BB肥(N:P:K=15:15:15)、46%BB肥(N:P:K=26:8:12)、尿素(N=46%)、磷酸二铵(N:P:K=15:42:0)。具体种植步骤如下:(1)精细整地,灌水泡田,深施基肥;(2)机插秧苗,株距均为14cm,行距均为30cm;(3)插秧后3天左右返青期每2-3天灌溉跑马水,勤灌勤排,促进苗根生长;(4)进入分蘖期后,浅水勤灌,促进分蘖,并开始放(脱)水轻搁田,同时保持田间湿润,期间常规施加分蘖肥;(5)孕穗期间,以间歇灌溉为主,灌一次浅水,约保持2天左右水层,断水1-2天,再灌一次浅水,如此反复至剑叶出齐后建立水层,在抽穗前排水搁田一次,增强根系活力,期间常规加施穗肥;(6)在抽穗期到成熟期间,采用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水稻前,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泡田至少3天,随后将田地内部通过分割网将土地进行分隔,组成若干大小均匀的种植区域,随后将部分的纳微米气液通过若干密封袋均匀的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每个密封袋的间距相同,分割网表面设置有凸点,分割网插入土地的深度大于水稻种植深度3-5厘米,随后将灌溉管均匀的铺设在种植区域,每个灌溉管铺设在位于种植区域最表面的密封袋上方,所述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中的纳微米气泡密度约为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全量还田时改善种植环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种植水稻前,使用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泡田至少3天,随后将田地内部通过分割网将土地进行分隔,组成若干大小均匀的种植区域,随后将部分的纳微米气液通过若干密封袋均匀的绑定在分割网的表面,每个密封袋的间距相同,分割网表面设置有凸点,分割网插入土地的深度大于水稻种植深度3-5厘米,随后将灌溉管均匀的铺设在种植区域,每个灌溉管铺设在位于种植区域最表面的密封袋上方,所述纳微米气液分散水体中的纳微米气泡密度约为107~109个/mL,水体中气泡直径为50~600nm,气泡直径峰值为150nm±30nm,纳微米气液界面电位为-30~-40mV以上,纳微米气液分散混合水体内溶存有溶解态及分散态氧,混合水体中总氧含量比混合前灌溉水增加30%以上。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鲁海陈邦林王国平王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金相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