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44741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24 18:40
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构架的第一端梁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和低压汇总出线装置,第二端梁上对应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的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高压汇总出线和低压汇总出线在转向架端部且靠近车辆中轴线,无论车辆左转还是右转其要求活动余量一致,不存在拉扯或者接磨的情况发生。不存在拉扯或者接磨的情况发生。不存在拉扯或者接磨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机车,尤其是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70%低地板有轨电车所使用的布线方式为底架走线,走线方式采用按照部件安装位置在底架单独走线。该走线未考虑线缆活动半径、抗干扰、防污、维护等问题。线缆走线安装未考虑车辆转向要求,车辆转弯时转向架与车体的相对位移拉扯线缆,线缆受力减少使用寿命;走线未考虑抗干扰高低压隔离;在试验运行中发现部分线缆被污垢附着受蚀,车辆可靠性降低,污垢遮挡也不利于日常对线缆做的例行检查;走线路径部分被部件遮挡,车辆可维护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布线合理,解决车辆转向线缆受力问题,解决抗干扰高低压隔离的问题,提高车辆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所述动力转向架包括构架、第一牵引电机、第二牵引电机、与第一牵引电机对应的第一轮对、与第二牵引电机对应的第二轮对、与第一牵引电机对应的一轴温度/速度传感器、与第二牵引电机对应的二轴温度/速度传感器、磁轨制动器、液压控制单元、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第一轮对轴端的第一接地装置、安装在第二轮对轴端的第二接地装置、安装在构架一端两侧的撒砂装置、设在第一轮对轴端的第一轴端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构架包括横梁、设在横梁两端的侧梁,设在两侧梁一端之间的第一端梁和设在两侧梁另一端的第二端梁,所述第一端梁、横梁和两侧梁围成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牵引电机和第一轮对设在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端梁、横梁和两侧梁围成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牵引电机和第二轮对设在第二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端梁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和低压汇总出线装置,第二端梁上对应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的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高压线分别从所述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和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引出:与第一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一三相电缆跨过第一轮轴后引至第一端梁上并转向沿第一端梁引至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所述第一轮轴对应第一三相电缆跨过的位置套有第一联轴节;与第二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二三相电缆跨过第二轮轴后直接引至第二端梁上的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所述第二轮轴对应第二三相电缆跨过的位置套有第二联轴节;与第一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一地线和与第二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二地线均引至中间的横梁上;与第一接地装置连接的第一接地回流电缆引至第一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一端梁引至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处;与第二接地装置连接的第二接地回流电缆引至第二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二端梁引至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处;
低压线从所述低压汇总出线装置引出:所述第一轮对和第二轮对的轮子上盖有挡泥板,与一轴温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第一传感器线束引至一侧的挡泥板,沿挡泥板引至第一端梁并转向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二轴温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第二传感器线束引至一侧的挡泥板后,依次沿第一第二轮对挡泥板、第二端梁、第二轮对挡泥板、第一轮对挡泥板和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设在横梁两端的磁轨制动器通过制动器线缆汇成制动总线,制动总线沿第一轮对挡泥板引至第一端梁并转向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第一轴端传感器连接的第一信号速度传感器线束引至第一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撒砂装置连接的加热电缆引至第一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液压控制单元连接的液压控制线缆引至第二端梁后,依次沿第二端梁、第二轮对挡泥板、第一轮对挡泥板和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的压力传感线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
[0005]作为改进,所述高压线和低压线的交叉均为90
°
转向。
[0006]作为改进,所述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设在第一端梁的外侧面,所述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设在第二端梁的顶面,所述低压汇总出线装置设在第一端梁的底面。
[0007]作为改进,所述低压汇总出线装置设有若干套管接头,每个套管接头对应一组低压线缆。
[0008]作为改进,第二传感器线束沿第二端梁的外侧面走线,第二传感器线束沿第一端梁的底面走线;制动器线缆沿横梁的底面走线,制动总线沿第一端梁的底面走线;第一信号速度传感器线束沿第一端梁的底面走线;加热电缆沿第一端梁的底面走线;第一三相电缆从上方跨过第一轮轴后在第一端梁的顶面走线,第二三相电缆从上方跨过第二轮轴后直接与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连接;第一接地回流电缆引至第一端梁的端部后在第一端梁的顶面走线,第二接地回流电缆从侧梁的下方穿过后引第二端梁的顶面走线;压力传感线在第一端梁的底面走线。
[0009]作为改进,所述第一端梁于低压汇总出线装置处向内和向外延伸形成安装板,所述低压线在安装板处转向接入低压汇总出线装置。
[0010]作为改进,第一接地装置和第二接地装置成对角设置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1、高压汇总出线和低压汇总出线在转向架端部且靠近车辆中轴线,无论车辆左转还是右转其要求活动余量一致,不存在拉扯或者接磨的情况发生;2、高压汇总出线位于构架顶部,低压汇总出线位于构架底部,利用构架自有钢结构在平行走线处形成电磁隔离屏障,不需要额外设计隔离线槽;3、整车线缆在检修可见,且利用挡泥板在内部走线,提高车辆可维修性。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转向架俯视图。
[0012]图2为转向架仰视图。
[0013]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14]图4为布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6]如图1所示,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所述动力转向架包括构架1、第一牵引电机3、第二牵引电机4、与第一牵引电机3对应的第一轮对201、与第二牵引电机4对应的第二轮对202、与第一牵引电机3对应的一轴温度/速度传感器、与第二牵引电机4对应的二轴温度/速度传感器、磁轨制动器、液压控制单元、安装在第一轮对201轴端的第一接地装置14、安装在第二轮对202轴端的第二接地装置16、安装在构架一端两侧的撒砂装置、设在第一轮对201轴端的第一轴端传感器20和压力传感器。
[0017]如图1所示,所述构架呈日字型,其包括位于中间的横梁101、设在横梁101两端的侧梁102,设在两侧梁102一端之间的第一端梁103和设在两侧梁102另一端的第二端梁104。所述第一端梁103、横梁101和两侧梁102围成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牵引电机3和第一轮对201设在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端梁104、横梁101和两侧梁102围成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牵引电机4和第二轮对202设在第二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端梁103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6和低压汇总出线装置8,第二端梁104上对应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6位置设有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7;所述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6设在第一端梁103的外侧面,所述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7设在第二端梁104的顶面,所述低压汇总出线装置8设在第一端梁103的底面;所述低压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转向架布线系统,所述动力转向架包括构架、第一牵引电机、第二牵引电机、与第一牵引电机对应的第一轮对、与第二牵引电机对应的第二轮对、与第一牵引电机对应的一轴温度/速度传感器、与第二牵引电机对应的二轴温度/速度传感器、磁轨制动器、液压控制单元、安装在第一轮对轴端的第一接地装置、安装在第二轮对轴端的第二接地装置、安装在构架一端两侧的撒砂装置、设在第一轮对轴端的第一轴端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述构架包括横梁、设在横梁两端的侧梁,设在两侧梁一端之间的第一端梁和设在两侧梁另一端的第二端梁,所述第一端梁、横梁和两侧梁围成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一牵引电机和第一轮对设在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二端梁、横梁和两侧梁围成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牵引电机和第二轮对设在第二安装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梁的中间位置设有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和低压汇总出线装置,第二端梁上对应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的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高压线分别从所述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和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引出:与第一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一三相电缆跨过第一轮轴后引至第一端梁上并转向沿第一端梁引至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所述第一轮轴对应第一三相电缆跨过的位置套有第一联轴节;与第二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二三相电缆跨过第二轮轴后直接引至第二端梁上的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所述第二轮轴对应第二三相电缆跨过的位置套有第二联轴节;与第一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一地线和与第二牵引电机连接的第二地线均引至中间的横梁上;与第一接地装置连接的第一接地回流电缆引至第一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一端梁引至第一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处;与第二接地装置连接的第二接地回流电缆引至第二端梁后转向并沿第二端梁引至第二高压汇总出线装置处;低压线从所述低压汇总出线装置引出:所述第一轮对和第二轮对的轮子上盖有挡泥板,与一轴温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第一传感器线束引至一侧的挡泥板,沿挡泥板引至第一端梁并转向沿第一端梁引至低压汇总出线装置;与二轴温度/速度传感器连接的第二传感器线束引至一侧的挡泥板后,依次沿第二轮对挡泥板、第二端梁、第二轮对挡泥板、第一轮对挡泥板和第一端梁引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泽靖李骏兰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