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防止非车厢箱内的引擎室等的噪音传到车厢内所使用的超轻隔音材料,尤其涉及结构轻、能吸收传到车厢内之噪音的超轻隔音材料。
技术介绍
如专利文献1(特表2000-516175)所示,在车辆上,能带来降低噪音与隔热效果,尤其是在地板隔音与边缘部车厢壁隔音以及门盖与屋顶内侧上,设有多功能套件(41),该套件是具有吸音性、隔音性与震动减衰性的隔热罩子,而且拥有至少一个面状车体零件(11)、多层降低噪音组合包装(package)(42);在前述的组合包装中,至少拥有1个有孔的(porous)弹簧层(13),特别是拥有开放孔洞(bore)的发泡层;在前述的组合包装(42)与前述面状车体零件之间,设有一个空气层(25)。由于透过所形成的超轻量套件(41)是以最佳比例的隔音性、吸音性与震动衰减性来构成,因此前述的多层组合包装(42)是一个没有重量层的组合套件,拥有微小小孔之硬质层(14),特别是拥有开放孔的纤维层或是纤维/发泡复合体层;前述硬质(14)具有对Rt=500Nsm-3~Rt=2500Nsm-3气流的总阻力,尤其对Rt=900Nsm-3~Rt=2000Ns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轻隔音材料,包含:厚度为1~100mm,密度0.01~0.2g/cm↑[3]最好是0.03~0.08g/cm↑[3]的质轻吸音层以及,透过粘合剂与该吸音层接合,每单位面积重量在600g/m↑[2]以下,最好在300g/m↑[2]以下的非通气性共振层所构成;对于前述的吸音层与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前述粘合层的粘合强度在剥离幅度25mm、180度的剥离下为1~20N/25mm,设定在3~10N/25mm为最佳;对于前述粘合层对前述吸音层与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的所有界面,以50~100%,而80%~100%为最佳的面积粘合;因此,前述吸音层配置在车体面板侧,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设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3-3-26 084707/2003;JP 2003-10-29 368563/20031.一种超轻隔音材料,包含厚度为1~100mm,密度0.01~0.2g/cm3最好是0.03~0.08g/cm3的质轻吸音层以及,透过粘合剂与该吸音层接合,每单位面积重量在600g/m2以下,最好在300g/m2以下的非通气性共振层所构成;对于前述的吸音层与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前述粘合层的粘合强度在剥离幅度25mm、180度的剥离下为1~20N/25mm,设定在3~10N/25mm为最佳;对于前述粘合层对前述吸音层与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的所有界面,以50~100%,而80%~100%为最佳的面积粘合;因此,前述吸音层配置在车体面板侧,前述非通气性共振层设置于车厢内侧,为其特征者。2.如权利要求1的超轻隔音材料,其中,所述吸音层是由高密度吸音层与低密度吸音层的多层体所构成。3.如权利要求2的超轻隔音材料,其中,所述高密度吸音层的密度为0.05~0.20g/cm3,厚度为2~70mm,所述低密度吸音层的密度为0.01~0.10g/cm3,厚度为2~70mm。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超轻隔音材料,其中,所述高密度吸音层的初期压缩反弹力为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亨,石川雅树,石川洋平,松山宗平,森秀行,
申请(专利权)人:竹广股份有限公司,丰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