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极变速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96880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9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极变速带,旨在提供一种抗拉、散热、耐磨性能好的无极变速带,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变速带带体包括外基层和内齿层,内齿层上设有若干沿带长方向隔开间距的内齿,内齿层的内表面设有耐磨层,外基层和内齿层之间设有加强层,加强层内沿内齿层往外基层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强层、抗拉层、第二加强层,第一加强层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粘合剂Ⅱ,抗拉层包括抗拉条A、抗拉条B、抗拉条C,抗拉条A、抗拉条C围绕抗拉条B相互缠绕连接,第二加强层设有第二加强筋和粘合剂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摩托车配件技术领域。车配件技术领域。车配件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极变速带


[0001]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配件
,特指一种无极变速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用于摩托车上的无极变速带存在以下问题:
[0003]1、在安装的过程中,需要将无极变速带摩托车的两侧传动轴上,无极变速带承受着较大一部分的拉扯力,长期使用无极变速带的使用寿命短,报废率高;
[0004]2、在使用的过程中,摩托车高速运转,无极变速带与传动轴高频率摩擦产生高温,散热效果差,耐磨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极变速带。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极变速带,包括变速带带体,其特征是:所述变速带带体包括外基层和内齿层,所述内齿层上设有若干沿带长方向隔开间距的内齿,所述内齿层的内表面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由高密度乙烯涂层和聚酰胺涂层组成,所述外基层和内齿层之间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内沿内齿层往外基层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强层、抗拉层、第二加强层,所述第一加强层设有抗拉连接带和粘合剂Ⅱ,所述抗拉层包括抗拉条A、抗拉条B、抗拉条C,所述抗拉条A、抗拉条C围绕抗拉条B相互缠绕连接且抗拉条A、抗拉条B、抗拉条C由拈线构成,所述拈线由一个或多个线束形成,所述线束是由高强度玻璃纤维的长丝束通过粘合剂Ⅰ一体化形成的,所述第二加强层设有第二加强筋和粘合剂Ⅱ。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齿层的两相邻内齿隔开间距形成耐磨槽,所述耐磨槽与内齿相接的槽面为圆弧面。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连接带的径向截面为波浪形且通过粘合剂Ⅱ固定密封连接在第一加强层内。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高密度乙烯涂层涂设于内齿层的内表面,所述聚酰胺涂层涂设于高密度乙烯涂层的内表面。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径向截面为圆形状且通过粘合剂Ⅱ固定密封连接在第二加强层内。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外基层的外表面设有防滑层。
[00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内齿面上两相邻的内齿隔开间距设置增加散热面积和摩擦缓冲面积,加强层采用第一加强层、抗拉层、第二加强层多层设计提高结构强度,抗拉层内多个抗拉条缠绕连接增加抗拉强度,抗拉条的结构设计提高自身抗拉性能,抗拉连接带和第二加强筋加强无极变速带的韧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抗拉条的径向剖面图;
[0016]图4是本技术的耐磨层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中:1、变速带带体;2、外基层;3、内齿层;4、内齿;5、耐磨层;6、高密度乙烯涂层;7、聚酰胺涂层;8、第一加强层;9、抗拉层;10、第二加强层;11、抗拉连接带;12、第二加强筋;13、抗拉条A;14、抗拉条B;15、抗拉条C;20、耐磨槽;21、防滑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图1至图4以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9]一种无极变速带,包括变速带带体1,其特征是:所述变速带带体1包括外基层2和内齿层3,所述内齿层3上设有若干沿带长方向隔开间距的内齿4,所述内齿层3的内表面设有耐磨层5,所述耐磨层5由高密度乙烯涂层6和聚酰胺涂层7组成,所述外基层2和内齿层3之间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内沿内齿层3往外基层2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强层8、抗拉层9、第二加强层10,所述第一加强层8设有抗拉连接带11和粘合剂Ⅱ,所述抗拉层9包括抗拉条A13、抗拉条B14、抗拉条C15,所述抗拉条A13、抗拉条C15围绕抗拉条B14相互缠绕连接且抗拉条A13、抗拉条B14、抗拉条C15由拈线构成,所述拈线由一个或多个线束形成,所述线束是由高强度玻璃纤维的长丝束通过粘合剂Ⅰ一体化形成的,所述第二加强层10设有第二加强筋12和粘合剂Ⅱ。
[0020]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通过在内齿面上两相邻的内齿隔开间距设置增加了无极变速带高速转动时的散热面积和摩擦缓冲面积,通过耐磨层的设计提高内齿面的耐磨性能,进一步提高内齿面的结构强度,通过在外基层和内齿面之间设有加强层且加强层采用第一加强层、抗拉层、第二加强层多层设计提高结构强度,抗拉层内多个抗拉条缠绕连接,相互支撑、相辅相成提高抗拉层的抗拉强度,抗拉条由拈线构成,而拈线由一个或多个线束形成,线束由高强度玻璃纤维的长丝束通过粘合剂一体化形成,保证了抗拉条本体的抗拉性能。
[0021]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齿层3的两相邻内齿4隔开间距形成耐磨槽20,所述耐磨槽20与内齿4相接的槽面为圆弧面。
[0022]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内齿面上两相邻的内齿隔开间距设置增加散热面积和摩擦缓冲面积,耐磨槽20与内齿4相接的槽面为圆弧面,在无极变速带与传动轴高频率摩擦时,缓冲高频率转动产生的应力,增加散热时间,长期使用保护无极变速带与传动轴的使用寿命。
[0023]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抗拉连接带11的径向截面为波浪形且通过粘合剂Ⅱ固定密封连接在第一加强层8内。
[0024]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抗拉连接带呈波浪形设置在第一加强层内提高无极变速带的韧性并受力拉伸,方便进行延展,减少无极变速带运转时出现损坏的现象,且通过抗拉连接带的设计在无极变速带出现裂纹时能继续连接,减少摩托车高速行驶时因无极变速带的突然断裂而带来的危险性,为更换新的无极变速带争取时间,抗拉连接带通过粘合剂Ⅱ更
加牢固紧密地连接在第一加强层内,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0025]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密度乙烯涂层6涂设于内齿层3的内表面,所述聚酰胺涂层7涂设于高密度乙烯涂层6的内表面。
[0026]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通过设置聚酰胺涂层和高密度乙烯涂层,使得内齿面的内表面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保护内齿面不易磨损,提高无极变速带的使用寿命。
[0027]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加强筋12的径向截面为圆形状且通过第二粘合剂固定密封连接在第二加强层10内。
[0028]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通过第二加强筋在保证延展性的情况下增加第二加强层的结构强度从而增加无极变速带的韧性,且通过粘合剂Ⅱ固封在第二加强层内防止无极变速带在拉伸时因拉伸而损坏,保证了连接的稳定性。
[0029]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基层2的外表面设有防滑层21。
[0030]由上述结构可以看出,通过设置防滑层且在防滑层上可设置若干不同花纹的防滑纹或涂有防滑涂料以此提高外基层的结构强度和防滑效果。
[0031]上述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极变速带,包括变速带带体(1),其特征是:所述变速带带体(1)包括外基层(2)和内齿层(3),所述内齿层(3)上设有若干沿带长方向隔开间距的内齿(4),所述内齿层(3)的内表面设有耐磨层(5),所述耐磨层(5)由高密度乙烯涂层(6)和聚酰胺涂层(7)组成,所述外基层(2)和内齿层(3)之间设有加强层,所述加强层内沿内齿层(3)往外基层(2)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加强层(8)、抗拉层(9)、第二加强层(10),所述第一加强层(8)设有抗拉连接带(11)和粘合剂Ⅱ,所述抗拉层(9)包括抗拉条A(13)、抗拉条B(14)、抗拉条C(15),所述抗拉条A(13)、抗拉条C(15)围绕抗拉条B(14)相互缠绕连接且抗拉条A(13)、抗拉条B(14)、抗拉条C(15)由拈线构成,所述拈线由一个或多个线束形成,所述线束是由高强度玻璃纤维的长丝束通过粘合剂Ⅰ一体化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德胜范爱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耐者胶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