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8109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其漂浮的主体结构浮筒包括由前浮筒、后浮筒和两侧浮筒形成的“A”形结构,浮筒为采用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封、热合工艺形成;船底的周边通过热封工艺形成于前、后浮筒和两侧浮筒所包围区域的下部,且船底设置为下沉式结构,船底的底面整体低于浮筒的底面;船篷包括位于后浮筒斜前上方的风帽和连接在风帽下部的篷体,篷体为双层聚氨酯胶布形成的密封结构;二氧化碳气瓶与充气装置连接,并通过浮筒上的气瓶绑带固定捆绑,充气装置的充气口连接到浮筒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役单人救生船耐海水性能差、定检周期短和爆破强度低等问题,提高单人救生船耐海水性能,增加了可靠性。了可靠性。了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


[0001]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水上救生装备
,尤指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

技术介绍

[0002]救生船是飞行人员水上救生必备的装备之一。当飞行人员被迫跳伞降落至水面后,可基于救生船实现水上长时间漂浮与生存自救,延长待救待援时间。
[0003]现役单人救生船主体材料均为丁基橡胶胶布,采用XY103胶液冷粘成型。由于丁基橡胶胶布的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粘黏性,经过密封包装后的船体因为长时间的挤压更容易造成救生船船体之间的粘黏,启动二氧化碳快速充气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粘黏处胶面破损,影响产品使用性能。另外,丁基橡胶胶布制成的救生船在海水环境中只能工作5天。再者,由于胶液性能及工艺技术限制,现有单人救生船中浮筒的爆破强度偏低,救生船定检周期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以解决现有采用丁基橡胶胶布通过胶液冷粘制作的单人救生船,有可能发生粘黏处胶面破损,在海水环境中的使用时间太短,以及浮筒的爆破强度偏低,救生船定检周期较短等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包括:浮筒4、船底3、船篷5、充气装置1和二氧化碳气瓶2;
[0006]其中,所述浮筒4包括由前浮筒、后浮筒和两侧浮筒形成的“A”形结构,所述“A”形结构的浮筒4为采用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封和/或热合工艺形成;所述船底3的周边通过热封工艺形成于前、后浮筒和两侧浮筒所包围区域的下部,且所述船底3设置为下沉式结构,船底3的底面整体低于浮筒的底面;所述船篷5包括位于后浮筒斜前上方的风帽和连接在风帽下部的篷体,所述篷体为双层聚氨酯胶布形成的密封结构;
[0007]所述二氧化碳气瓶2与充气装置1连接,并通过浮筒4上的气瓶绑带固定捆绑,所述充气装置1的充气口连接到浮筒的进气口。
[0008]可选地,如上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
[0009]所述浮筒4为聚氨酯胶布材料的前浮筒片、后浮筒片和两侧浮筒片,通过热封和热合工艺形成的漂浮结构;或者,
[0010]所述浮筒4为聚氨酯胶布材料的浮筒上片和浮筒下片,通过热合工艺形成的漂浮结构。
[0011]可选地,如上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
[0012]所述下沉式结构的船底3包括盖布和底布,通过对盖布和底布的热合工艺在接近后浮筒的位置形成有充气坐垫,所述充气坐垫中的非热合区域为气路通道,且气路通道上设置有充气导管和吹气胶嘴。
[0013]可选地,如上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所述船篷5的篷体为双层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合、热封和粘接形成的密封气垫结构;飞行人员乘坐于船底3紧靠后浮筒的位置,头部位于风帽内,身体由风帽下部的篷体遮挡。
[0014]可选地,如上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
[0015]所述充气装置1与二氧化碳气瓶2连接的一端为内螺纹孔,二氧化碳气瓶2的连接端设置为外螺纹,充气装置1内部接近二氧化碳气瓶2的位置设置有撞针,外部侧面设置有L形摇臂,且摇臂的一端与撞针外部结构接触,中间设置有与浮筒连通的通孔;
[0016]所述充气装置1,用于在拉动摇臂时,通过摇臂的运动带动撞针朝向二氧化碳气瓶2一侧移动,使得撞针顶破二氧化碳气瓶2的封口膜片后,通过二氧化碳气瓶2中的气体经过充气装置1自动向浮筒充入二氧化碳气体。
[0017]可选地,如上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还包括:辅助结构6,所述辅助结构6包括:
[0018]设置于后浮筒底部后侧水杓,用于清除救生船内的积水;
[0019]分别设置于两侧浮筒和前浮筒底部的水囊,三个水囊为单层胶布制成的水袋,用于保证救生船在风浪中保持相对稳定;
[0020]分别设置于两侧浮筒上部的船舷把手,用于飞行员上船和乘坐时抓握使用。
[00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漂浮的主体结构浮筒包括由前浮筒、后浮筒和两侧浮筒形成的“A”形结构,浮筒为采用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封和/或热合工艺形成;船底的周边通过热封工艺形成于前、后浮筒和两侧浮筒所包围区域的下部,且船底设置为下沉式结构,船底的底面整体低于浮筒的底面;船篷包括位于后浮筒斜前上方的风帽和连接在风帽下部的篷体,篷体为双层聚氨酯胶布形成的密封结构;二氧化碳气瓶与充气装置连接,并通过浮筒上的气瓶绑带固定捆绑,充气装置的充气口连接到浮筒的进气口。该新型单人救生船的整体结构采用双层聚氨酯胶布且通过热封和/或热合工艺成型,通过材料、结构和工艺几方面的改进,提高单人救生船的结构强度、耐海水环境性能及使用性能;另外,还具有减轻重量,减小包装体积的特征,同时解决了现用救生船中胶液受原材料质量波动给生产造成的压力和影响,提高了胶布的利用率,延长了定检周期,还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一种浮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一种船底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一种船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一种充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
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0029]针对现有单人救生船,由于其主体材料采用丁基橡胶胶布,制作方式为胶液冷粘成型,从而导致该单人救生船有可能发生粘黏处胶面破损,在海水环境中的使用时间太短,以及浮筒的爆破强度偏低,救生船定检周期较短等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以聚氨酯胶布作为主体材料的新型单人救生船,提高了救生船的强度及耐海水环境性能,解决了胶液受原材料质量制约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提高胶布的利用率,延长了定检周期。
[0030]本技术提供以下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00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可以包括:浮筒4、船底3、船篷5、充气装置1和二氧化碳气瓶2。
[00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新型单人救生船中一种浮筒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浮筒4包括由前浮筒、后浮筒和两侧浮筒形成的“A”形结构,该“A”形结构的浮筒4为采用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封和/或热合工艺形成的主要漂浮结构,也为单人救生船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单人救生船,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筒(4)、船底(3)、船篷(5)、充气装置(1)和二氧化碳气瓶(2);其中,所述浮筒(4)包括由前浮筒、后浮筒和两侧浮筒形成的“A”形结构,所述“A”形结构的浮筒(4)为采用聚氨酯胶布通过热封和/或热合工艺形成;所述船底(3)的周边通过热封工艺形成于前、后浮筒和两侧浮筒所包围区域的下部,且所述船底(3)设置为下沉式结构,船底(3)的底面整体低于浮筒的底面;所述船篷(5)包括位于后浮筒斜前上方的风帽和连接在风帽下部的篷体,所述篷体为双层聚氨酯胶布形成的密封结构;所述二氧化碳气瓶(2)与充气装置(1)连接,并通过浮筒(4)上的气瓶绑带固定捆绑,所述充气装置(1)的充气口连接到浮筒的进气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筒(4)为聚氨酯胶布材料的前浮筒片、后浮筒片和两侧浮筒片,通过热封和热合工艺形成的漂浮结构;或者,所述浮筒(4)为聚氨酯胶布材料的浮筒上片和浮筒下片,通过热合工艺形成的漂浮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单人救生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结构的船底(3)包括盖布和底布,通过对盖布和底布的热合工艺在接近后浮筒的位置形成有充气坐垫,所述充气坐垫中的非热合区域为气路通道,且气路通道上设置有充气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伟成万曲代绍晓
申请(专利权)人: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