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70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包括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的第一护板,第一护板包括第一水冷板、第一热界面材料层、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第二热界面材料层和若干第一散热翅片;第一水冷板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第一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第一水冷板远离车辆前端底部的一侧;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第一热界面材料层远离第一水冷板的一侧;第二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远离第一热界面材料层的一侧;第一散热翅片垂直设置于第二热界面材料层远离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将部分热量回收,也可将热量扩散到车外环境空气中,分担了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负担。分担了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负担。分担了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负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多余的热能不能被乘员舱或电池包加热使用时,就需要通过前端散热模块将多余的热能排放到周围的空气中。排出的多余热能极大,此存在能量的大量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将新能源汽车要排放到空气环境中的多余热能回收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包括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的第一护板,所述第一护板包括第一水冷板、第一热界面材料层和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
[0006]所述第一水冷板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
[0007]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所述第一水冷板远离车辆前端底部的一侧;
[0008]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远离所述第一水冷板的一侧;
[0009]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车辆中的蓄电池连接,用于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护板还包括第二热界面材料层和若干第一散热翅片;
[0011]所述第二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远离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的一侧;
[0012]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界面材料层远离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一侧。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护板还包括若干第一冷却液流道,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冷板内部。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温差发电结构还包括第二护板;
[0015]所述第二护板包括第二水冷板、第三热界面材料层、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若干第二冷却液流道;
[0016]所述第二水冷板设置于车辆后端底部;
[0017]所述第三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所述第二水冷板远离车辆后端底部的一侧;
[0018]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设置于所述第三热界面材料层远离所述第二水冷板的一侧;
[0019]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与车辆中的蓄电池连接,用于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0020]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水冷板内部;
[0021]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连接。
[002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温差发电结构还包括冷却液管道;
[0023]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通过所述冷却液管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连接。
[002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护板还包括第四热界面材料层和若干第二散热翅片;
[0025]所述第四热界面材料层铺设于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远离所述第三热界面材料层的一侧;
[0026]所述第二散热翅片垂直设置于所述第四热界面材料层远离所述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一侧。
[002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冷却液流道管接在车辆中热泵系统的出口端。
[002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管接在车辆中热泵系统的出口端。
[002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和所述第二热界面材料层均采用导热膏。
[003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散热翅片延伸方向与车辆车身长度方向相同。
[0031]通过以上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1、本技术通过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和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同时将热泵系统散发的热能回收利用,然后转化为电能提供给蓄电池,从而实现对热泵系统部分余热的回收利用,减少热能排放到空气中,节约能源。
[0033]2、本技术加工成所需形状,然后分别安装于汽车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具有将部分热量回收的能力,同时具有将热量扩散到车外环境空气中的作用,分担了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负担,有利于减少前端散热模块的散热量,减小车辆前端进气口的开口面积,从而降低风阻,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0034]3、本技术无风扇装置,依靠车辆行驶与空气间的相对气流增强散热翅片与环境空气间的换热量。
附图说明
[003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36]图1是本技术第一护板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7]图2是本技术第二护板沿厚度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8]图3是本技术第一护板、第二护板以及前端散热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39]图4是本技术第一护板与第二护板安装位置示意图;
[0040]图5是本技术第一护板优选地整体形状示意图;
[0041]图6是本技术第二护板优选地整体形状示意图。
[0042]图中:1、第一水冷板;2、第一热界面材料层;3、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4、第一散热翅片;5、第一冷却液流道;6、前端散热模块;7、第二热界面材料层;8、第一护板;9、第二护板;10、第二水冷板;11、第三热界面材料层;12、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13、第二冷却液流
道;14、第四热界面材料层;15、第二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43]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44]实施例1
[004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实施方案,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该结构与前端散热模块6和热泵系统连接。本实施方案包括第一护板8和第二护板9,如图3所示,前端散热模块6设置于车辆前端,热泵系统设置于车辆内部(图中为示出),第一护板8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第二护板9设置于车辆后端底部。
[0046]如图1所示,为第一护板8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内部结构图,从靠近车辆底部的一侧至外部环境依次设置有第一水冷板1、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若干第一散热翅片4。上述第一水冷板1与车辆前端底部连接,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与车辆中的蓄电池连接,用于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若干第一散热翅片4与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垂直。
[0047]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和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采用导热膏,导热膏形成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将第一水冷板1与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粘接在一起,导热膏形成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将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与若干第一散热翅片4粘接在一起。第一水冷板1内部开设有若干第一冷却液流道5,该第一冷却液流道5管接在车辆中的热泵系统出口端管道上,从而第一护板8可利用部分热泵系统排出的余热,进行再利用。
[0048]如图2所示,为第二护板9沿厚度方向的纵截面内部结构图,从靠近车辆底部的一侧至外部环境依次设置有第二水冷板10、第三热界面材料层11、第二半导体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的第一护板(8),所述第一护板(8)包括第一水冷板(1)、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和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所述第一水冷板(1)设置于车辆前端底部;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铺设于所述第一水冷板(1)远离车辆前端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设置于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远离所述第一水冷板(1)的一侧;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与车辆中的蓄电池连接,用于将热能转化为电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8)还包括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和若干第一散热翅片(4);所述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铺设于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远离所述第一热界面材料层(2)的一侧;所述第一散热翅片(4)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热界面材料层(7)远离所述第一半导体温差发电片(3)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板(8)还包括若干第一冷却液流道(5),所述第一冷却液流道(5)设置于所述第一水冷板(1)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温差发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结构还包括第二护板(9);所述第二护板(9)包括第二水冷板(10)、第三热界面材料层(11)、第二半导体温差发电片(12)和若干第二冷却液流道(13);所述第二水冷板(10)设置于车辆后端底部;所述第三热界面材料层(11)铺设于所述第二水冷板(10)远离车辆后端底部的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红军
申请(专利权)人: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