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槽型MOS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6453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包括N型外延层、位于N型外延层中上部的轻掺杂P型阱层,轻掺杂P型阱层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所述重掺杂P型区上表面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上表面,且重掺杂P型区下表面延伸至所述N型外延层内部,此重掺杂P型区的下端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下表面的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在横向上延伸至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相向端的正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和下部的宽度;重掺杂P型区与轻掺杂P型阱层的接触面为外凸弧形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沟槽型MOS器件既降低了器件的切换损耗,也改善了在高频下器件开关切换的耐冲击能力。能力。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沟槽型MOS器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MOS器件,尤其涉及一种沟槽型MOS器件。

技术介绍

[0002]沟槽功率MOS器件是在平面式功率MOS器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平面式功率MOS器件相比,其具有导通电阻低、饱和压降低、开关速度快、沟道密度高、芯片尺寸小等优点;采用沟槽式结构,消除了平面式功率MOS器件存在的寄生JFET(结型场效应管)效应。目前深沟槽功率MOS器件已经发展成为中低压大功率MOS器件的主流。但是,现有沟槽大功率MOS器件仍然存在诸多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一种沟槽型MOS器件,此沟槽型MOS器件既降低了器件的切换损耗,也改善了在高频下器件开关切换的耐冲击能力。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包括N型外延层、位于N型外延层中上部的轻掺杂P型阱层,此轻掺杂P型阱层中间隔地开有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中的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从轻掺杂P型阱层上表面延伸至N型外延层内,所述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内均具有一闸极多晶硅部,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分别与各自的闸极多晶硅部之间均通过一闸极氧化层隔离;
[0005]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位于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之间区域的上部间隔地设置有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此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分别位于第一沟槽、第二沟槽的周边;
[0006]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所述重掺杂P型区上表面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上表面,且重掺杂P型区下表面延伸至所述N型外延层内部,此重掺杂P型区的下端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下表面的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在横向上延伸至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相向端的正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的中部与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之间均为沟道区,所述重掺杂P型区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和下部的宽度;所述重掺杂P型区与轻掺杂P型阱层的接触面为外凸弧形面,所述重掺杂P型区与N型外延层的接触面为向下凸起的弧形面;
[0007]所述第一沟槽、第二沟槽上方和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靠近沟槽的区域上方覆盖有一介电质层,所述重掺杂P型区上方和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远离沟槽的区域上方覆盖有一金属层。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0009]1、上述方案中,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与重掺杂P型区的深度比为10:3~5。
[0010]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均为高浓度砷掺杂N型源极区。
[0011]3、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层为铝金属层。
[0012]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3]1、本技术沟槽型MOS器件,其轻掺杂P型阱层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所述重掺杂P型区上表面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上表面,且重掺杂P型区下表面延伸至所述N型外延层内部,此重掺杂P型区的下端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下表面的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与轻掺杂P型阱层的接触面为外凸弧形面,所述重掺杂P型区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和下部的宽度,所述重掺杂P型区与N型外延层的接触面为向下凸起的弧形面,将最大电场转移至位于重掺杂P型区下方的N型外延层内,从而降低了器件的切换损耗。
[0014]2、本技术沟槽型MOS器件,其轻掺杂P型阱层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所述重掺杂P型区在横向上延伸至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相向端的正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的下部与第一沟槽和第二沟槽之间均为沟道区,改善了在高频下器件开关切换的耐冲击能力,从而延长了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5]附图1为本技术沟槽型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以上附图中:1、N型外延层;2、轻掺杂P型阱层;3、第一沟槽;4、第二沟槽;5、闸极多晶硅部;6、闸极氧化层隔离;7、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8、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9、重掺杂P型区;10、介电质层;11、金属层;12、金属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实施例1: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包括N型外延层1、位于N型外延层1中上部的轻掺杂P型阱层2,此轻掺杂P型阱层2中间隔地开有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中的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从轻掺杂P型阱层2上表面延伸至N型外延层1内,所述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内均具有一闸极多晶硅部5,所述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分别与各自的闸极多晶硅部5之间均通过一闸极氧化层隔离6;
[0019]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2位于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之间区域的上部间隔地设置有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此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分别位于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的周边;
[0020]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2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9,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上表面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上表面,且重掺杂P型区9下表面延伸至所述N型外延层1内部,此重掺杂P型区9的下端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下表面的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9在横向上延伸至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相向端的正下方,所述重掺杂P型区9的中部与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之间均为沟道区12,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中部的宽度大于其上部和下部的宽度;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与轻掺杂P型阱层2的接触面为外凸弧形面,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与N型外延层1的接触面为向下凸起的弧形面;
[0021]所述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上方和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
8靠近沟槽的区域上方覆盖有一介电质层10,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上方和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远离沟槽的区域上方覆盖有一金属层11。
[0022]上述轻掺杂P型阱层2与重掺杂P型区9的深度比为10:3.2。
[0023]上述金属层11为铝金属层。
[0024]实施例2: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包括N型外延层1、位于N型外延层1中上部的轻掺杂P型阱层2,此轻掺杂P型阱层2中间隔地开有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中的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从轻掺杂P型阱层2上表面延伸至N型外延层1内,所述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内均具有一闸极多晶硅部5,所述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分别与各自的闸极多晶硅部5之间均通过一闸极氧化层隔离6;
[0025]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2位于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之间区域的上部间隔地设置有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此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沟槽型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型外延层(1)、位于N型外延层(1)中上部的轻掺杂P型阱层(2),此轻掺杂P型阱层(2)中间隔地开有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中的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从轻掺杂P型阱层(2)上表面延伸至N型外延层(1)内,所述第一沟槽(3)和第二沟槽(4)内均具有一闸极多晶硅部(5),所述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分别与各自的闸极多晶硅部(5)之间均通过一闸极氧化层隔离(6);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2)位于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之间区域的上部间隔地设置有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此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分别位于第一沟槽(3)、第二沟槽(4)的周边;所述轻掺杂P型阱层(2)位于第一重掺杂N型源极区(7)、第二重掺杂N型源极区(8)之间的区域设置有一重掺杂P型区(9),所述重掺杂P型区(9)上表面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上表面,且重掺杂P型区(9)下表面延伸至所述N型外延层(1)内部,此重掺杂P型区(9)的下端位于轻掺杂P型阱层(2)下表面的下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道孙明光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应能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