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5007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16 1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其包括第一气顶、第二气顶、第三气顶和第四气顶,第一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一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一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一气压调节阀;第二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二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二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二气压调节阀;第三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三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三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三气压调节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吹气开裂问题,避免部分气路真空度大冲不开,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实现模压生产自动化。现模压生产自动化。现模压生产自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复合材料成型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SMC复合材料是Sheet molding compound的缩写,即片状模塑料,主要由玻璃纤维、不饱和树脂、低收缩添加剂、填料及各种助剂组成。SMC复合材料及其模压制品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机械性能、热稳定性、耐化学防腐,其独特的性能,能够解决木制、钢制、塑料易老化、易腐蚀、绝缘差、耐寒性差、阻燃性差、寿命短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气工业、汽车工业、铁路车辆、通讯工程、防爆电器设备外壳等。
[0003]SMC复合材料模压成型工艺是采用SMC材料在特定的钢模中,高温高压下熔融后流动充满模腔并固化。成型时模具模腔填充SMC制品,模腔内成真空状态,产品在顶出前,需要进行破真空,这样才能避免顶针顶裂产品,在腔体产品、大尺寸产品以及薄制品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气顶方式没有气压平衡装置,只能通过气量控制,极易导致产品吹气不平衡导致产品单边吹起吹坏产品。
[0004]现有的模具气顶结构是不带气压平衡,由于产品结构不对称导致产品不同区域的真空度不一样,破真空的顺序也不同步,极易产生单边吹气状态,需要工人去辅助按压平衡气压。这不仅仅容易产生吹起开裂导致产品报废,而且生产效率降低,目前部分产品吹气产生废品率超过2%。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以上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
[0006]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以下解决方案:
[0007]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其包括第一气顶、第二气顶、第三气顶和第四气顶,第一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一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一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一气压调节阀;第二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二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二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二气压调节阀;第三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三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三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三气压调节阀;第四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四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第四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四气压调节阀;主通气管道上设有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和主路气压调节阀;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一气压调节阀、第二气压调节阀、第三气压调节阀、第四气压调节阀以及主路气压调节阀分别与压机控制系统电连接。
[0008]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分别检测其所在气路的气压值,并反馈信号至压机控制系统。
[0009]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当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中的任意一个检测到的气压小于主通气管道的气压的三分之二时,对应的支路的气压调节阀关闭,当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均感应到第一气压调节阀、第二气压调节阀、第三气压调节阀或第四气压调节阀关闭时,压机控制系统同时重启第一气压调节阀、第二气压调节阀、第三气压调节阀、第四气压调节阀开启吹气。
[0010]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气压调节阀之后,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安装在第二气压调节阀之后,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安装在第三气压调节阀之后,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安装在第四气压调节阀之后,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安装在主路气压调节阀之后。
[0011]优选地,根据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第一气顶、第二气顶、第三气顶和第四气顶从所述模具底部伸入,在模具中均匀地分布。
[0012]本技术采用了气顶平衡反馈调节机构,能够识别模具上不同气路的气压并对调节阀进行反馈调节,确保压缩空气能够打通所有气路,实现产品各个部位的破真空,从而顶出时产品能够顺利顶出,提高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0015]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包括第一气顶1、第二气顶2、第三气顶3和第四气顶4,第一气顶1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13,另一端通过第一分支通气管道18连接到主通气管道17,第一分支通气管道18上设有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5和第一气压调节阀9;第二气顶2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13,另一端通过第二分支通气管道19连接到主通气管道17,第二分支通气管道19上设有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6和第二气压调节阀10;第三气顶3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13,另一端通过第三分支通气管道20连接到主通气管道17,第三分支通气管道20上设有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7和第三气压调节阀11;第四气顶4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13,另一端通过第四分支通气管道21连接到主通气管道17,第四分支通气管道21上设有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8和第四气压调节阀12。
[0016]主通气管道17上设有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15和主路气压调节阀14。
[0017]第一气压调节阀9、第二气压调节阀10、第三气压调节阀11、第四气压调节阀12以及主路气压调节阀14分别与压机控制系统16电连接,以实现对各个气压调节阀的开启和关
闭。
[0018]优选第一气顶1、第二气顶2、第三气顶3和第四气顶4从模具底部伸入,在模具13中均匀地分布。
[0019]优选地,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5安装在第一气压调节阀9之后(即气流通过方向的下游,朝向气顶的方向),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6安装在第二气压调节阀10之后(即气流通过方向的下游,朝向气顶的方向),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7安装在第三气压调节阀11之后(即气流通过方向的下游,朝向气顶的方向),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8安装在第四气压调节阀12之后(即气流通过方向的下游,朝向气顶的方向),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15安装在主路气压调节阀14之后(即气流通过方向的下游,朝向气顶的方向),用于检测该段气路的气压值,并反馈信号至压机控制系统。
[0020]当压制完成后,压机控制系统启动模具打开,同时第一气压调节阀9、第二气压调节阀10、第三气压调节阀11、第四气压调节阀12以及主路气压调节阀14均打开,气压进入第一气顶1、第二气顶2、第三气顶3和第四气顶4启动吹气,当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5、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6、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模具上能够实现自动平衡气压的气顶结构,包括第一气顶、第二气顶、第三气顶和第四气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一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主通气管道,所述第一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一气压调节阀;所述第二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所述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二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所述主通气管道,所述第二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二气压调节阀;所述第三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所述模具,另一端通过第三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所述主通气管道,所述第三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三气压调节阀;所述第四气顶的一端开口伸入所述模具,另一端通过第四分支通气管道连接到所述主通气管道,所述第四分支通气管道上设有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和第四气压调节阀;所述主通气管道上设有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和主路气压调节阀;所述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四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主路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一气压调节阀、所述第二气压调节阀、所述第三气压调节阀、所述第四气压调节阀以及所述主路气压调节阀分别与压机控制系统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二气压反馈传感器、所述第三气压反馈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宇清曾庆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百汇达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