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4499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承载结构,适用于对一显示器进行承载,该承载结构包括:一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支承面,该显示器设置于该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支承面,该第二基座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或者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一基座,当该第二支承面移动于该第二位置上或者当该第二基座结合于该第一基座时,该显示器由该第一支承面与该第二支承面共同支承。(*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Bearing structure

A bearing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is suitable for a display of bearing, the bear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base, a first supporting surface, the display is arranged on the first base; a second base, with a second supporting surface, the second base which can move between a first position and a second position or in a detachable way according to the first base, when the second supporting surface move on the second position or when the second base combined with the first base, the display by the first bearing surface and the supporting surface to support seco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承载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液晶显示器等对象的承载结构。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图1表示液晶显示器1与其所连接的公知承载结构2的立体图。一般而言,该承载结构2用以对于该液晶显示器1进行承载。然而,在安全规定的原则下,该承载结构2的尺寸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该承载结构2的底面积是固定不可变更的。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公知技术而提出改良,以对于一对象(例如显示器)进行承载。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结构,以有效增加该承载结构对承载面的接触面积之外,更可以减少进行该显示器的整体包装时的总实际体积。本技术承载结构包括一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支承面,一显示器设置于该第一基座;一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支承面,该第二基座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或者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一基座,当该第二支承面移动于该第二位置上或者当该第二基座结合于该第一基座时,该显示器由该第一支承面与该第二支承面共同支承。该第一基座包括一第一导引部,该第二基座包括一第二导引部,该第二导引部以可移动方式设置于该第一导引部。该第一基座包括至少一定位部,该第二基座包括至少一卡合部,该卡合部以可分离方式卡合于该定位部。本技术的承载结构的优点在于,除了可通过该承载结构的该第二支承面的可延伸性以有效增加该承载结构对承载面的接触面积之外,更可利用该第二支承面的可伸缩性以减少进行该显示器的整体包装时的总实际体积。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图1表示LCD屏幕1与其所连接的公知承载结构2的立体图;图2A表示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一承载结构P1及其所连接的一LCD屏幕1的组合立体图,该承载结构P1包括一第一基座3及一第二基座4;图2B表示根据图2A的分解立体图;图3A表示根据图2B于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图3B表示该第二基座4组合于该第一基座3时的立体图;图3C表示根据图3B于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图4A表示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另一承载结构P2及其所连接的该LCD屏幕1的分解立体图,该承载结构P2包括一第一基座5及一第二基座6;图4B表示该第二基座6组合于该第一基座5时的立体图;以及图4C表示根据图4B于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请参阅图2A、2B。图2A表示液晶显示器1与其所连接的本技术承载结构P1的立体图,图2B表示根据图2A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B所示,本技术承载结构P1包括一第一基座3及一第二基座4,其中,该第一基座3包括一第一导引部32,该第二基座4为一近似矩型状构件,该第二基座4的两侧面上分别形成有两第二导引部42、两卡合部411(411’)及于其底部形成有另一卡合部412,其中,第二导引部42由相互间隔的多个凸块所构成。该液晶显示器1以可分离方式卡合于该第一基座3之上,并且该第二基座4以可分离方式卡合于该第一基座3上,该第一基座3包括一第一支承面30,该第二基座4包括一第二支承面40,该第一支承面30与该第二支承面40位于同一平面上。请参阅图3A、3B、3C。图3A表示根据图2B于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图3B表示该第二基座4组合于该第一基座3时的立体图,图3C表示根据图3B于另一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3A所示,该第一支承面30位于该承载结构P1的底部位置,并且该第一导引部32为形成于该第一基座3上的一凹陷部。于该第一导引部32的两侧壁面上分别形成有对应该凸块的多个凹槽320。于该第一支承面30上形成有四定位部311、311’、312、312’,该定位部311、311’位于该定位部312、312’的两侧,该定位部311、311’用以分别对于该第二基座4的两卡合部411(411’)进行定位,而该定位部312、312’则是用以分别对于该第二基座4于不同位置时的另一卡合部412进行定位。如图3A所示,通过将该第二基座4的多个凸块42配合于该第一导引部32的多个凹槽320,如此便可使得该第二基座4于该第一基座3进行一第一位置(如图3B所示)与一第二位置(如图3C所示)之间的移动。如图3B所示,当该第二基座4完全容纳于该第一基座3的该第一导引部32时,该第二基座4上的另一卡合部412以可分离方式卡合于该第一基座3上的定位部312’,如此可确保该第二基座4不会滑移至该第一基座3的外部。如图3C所示,当通过外力将该第二基座4向该第一基座3的外部移动时,该第二基座4沿着多个凹槽320的方向进行移动,并且当该第二基座4上的该卡合部412扣合于该第一基座3上的该定位部312、该卡合部411(411,)分别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该定位部311(311’)时,该第二基座4便可定位于该第二位置上,如此使得该第一支承面30与该第二支承面40共同对于该液晶显示器1进行支承,除了有效地增加该承载结构对承载面的接触面积之外,由于该第二支承面的可伸缩性更可减少在进行该显示器(液晶显示器1、该第一基座3与该第二基座4)的整体包装时的总实际体积。请参阅图4。图4A表示根据本技术另一承载结构P2及其所连接的该液晶显示器1的分解立体图。该承载结构P2包括一第一基座5及一第二基座6,其中,该液晶显示器1以可分离方式枢接于该第一基座5之上,该第二基座6以分离方式沿着轴心A-A枢接于该第一基座5。该第一基座5包括一第一支承面50,并且于该第一支承面50上形成有一凹部500,于该凹部500的内侧壁面上设置有相对的两第一定位部51、52。该第二基座6包括一第二支承面60及两第二定位部61、62,该两第二定位部61、62用以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基座5的两第一定位部51、52,如此以将该第二基座6枢接于该第一基座5之上以进行一第一位置(图4C)及一第二位置(图4B)之间的移动。请参阅图4B,图4B中表示该第二基座6组合于该第一基座5时的立体图。当该第二基座6通过其两第二定位部61、62枢接卡合于该第一基座5的两第一定位部51、52时,该第一基座5的第一支承面50与该第二基座6的第二支承面60用以共同对于该液晶显示器1进行支承(第二位置)。请参阅图4C,图4C表示根据图4B中的该第二基座6完全容纳于该第一基座5时的立体图。当通过外力将该第二基座6沿着轴心A-A进行转动下,该第二基座6可完全隐没于该第一基座5的凹部500中(第一位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为在包装运送时也可将该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分别置放,此时,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即为该第一基座不需设置容纳空间32,当使用者欲使用该显示器时只需将该第一基座3与该第二基座4相互结合即可。虽然本技术已以优选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更动与润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结构,适用于对一显示器进行承载,该承载结构包括:一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支承面,该显示器设置于该第一基座;其特征在于,该承载结构还包括:一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支承面,该第二基座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或者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一基座,当该第二支承面移动于该第二位置上或者当该第二基座结合于该第一基座时,该显示器由该第一支承面与该第二支承面共同支承。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承载结构,适用于对一显示器进行承载,该承载结构包括一第一基座,具有一第一支承面,该显示器设置于该第一基座;其特征在于,该承载结构还包括一第二基座,具有一第二支承面,该第二基座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或者以可分离的方式结合于该第一基座,当该第二支承面移动于该第二位置上或者当该第二基座结合于该第一基座时,该显示器由该第一支承面与该第二支承面共同支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基座以可于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设置于该第一基座,该第一基座包括一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文中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