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面型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驱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31616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按照此方法,在由一块板制成的电极对X、Y的两个电极之间施加高频脉冲串(T↓[SY])之前,在这对电极中的电极X和板的另一块板的电极A之间至少施加一个保持脉冲S↓[HX]、S↓[HA]。由于并不在与稳定放电D↓[S]相同的电极之间产生保持放电D↓[H],可以进一步将电极X、Y移开,从而降低了稳定频率,而不必增加保持电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寻址和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参考文献JP 10-171399(HITACHI)描述了一种共面型等离子体板,其包括背板,具有电极的第一阵列;面板,平行于背板,具有与第一阵列垂直的电极对的第二阵列,每对电极在其间留有位于第一阵列的电极与第二阵列的电极对的交点的放电空间。此类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寻址和驱动通常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每个要被激发的交点区域中交叉的背板电极和面板电极之间至少施加寻址电压脉冲,在此区域中激发放电;通过在相同的面板电极和面板电极对之间施加一系列保持电压(sustain voltage)脉冲,在此区域中再次激发一系列放电。按照此方法,寻址放电本质上垂直于板在空间中延伸,此空间中充满了放电气体,分隔开背板和面板;相反,保持放电(sustain discharge)本质上平行于板沿着面板延伸。按照此传统方法,保持脉冲的瞬时频率通常为大约100到300kHz,并且它决定了板的发光度;如果电极对中的两个电极相对于地址电极总是具有正或零电位,则将保持称为“正”,在相反的情况下,称为“负”,或者,如果此电位交替的正和负(然后,以半相位偏移这对电极的保持信号),则称为“双极”。可以将寻址脉冲按行成群地分组在一起,从而也非常接近。为了寻址和驱动此类型的板,参考文献JP 10-171399(HITACHI)也提出了利用实质上高于10MHz的甚高频脉冲。如参考文献的图3所示,如果电极的第一阵列包括电极A1、A2、…、A6,并且如果第二阵列包括电极对(X,Y1)、(X,Y2)、…、(X,Yn),现在参照参考文献的图1,则共面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寻址和驱动包括以下步骤在由施加在电极Ym上的信号107和施加在电极A上的信号108之间的差所引起的寻址电压脉冲期间,寻址或写入(阶段IV);通过施加在电极Ym和成对的电极X之间产生传统的“低频”保持电压脉冲的信号101,双极保持;按照此参考文献中的专利技术,在电极Ym或X中作为阴极的那个电极一侧,在此保持阶段期间,还施加甚高频“RF”信号100;这里,施加此信号对应于保持步骤VII。按照此参考文献,正如参考文献图4-VII中示意性示出的那样,在传统的保持放电之后,在电极之间已经形成电荷时,施加甚高频信号的目的在于防止离子电荷到达阴极,以及在电极之间振动离子电荷;参照图5,所述文献教导需要在与脉冲101相对应的传统保持放电已经导致覆盖电极的介电层上的电荷完全反转之前,开始施加RF信号100;这样,分隔脉冲前沿101与RF信号的第一前沿的时间td必须实质上短于保持放电和电荷完全反转的累积时间;需要RF信号100的半周期tw足够短,使得离子电荷在半周期期间没有时间返回阴极;此条件通常导致难以采用的甚高频。按照此参考文献,在这些条件下,获得了由RF信号稳定的放电,发射了比传统的低频放电所获得的发光效率高得多的发光效率。作为示例,按照此参考文献,当分隔两个在放电点的保持电极的距离是大约100μm时,当放电气体是压力为0.4×105Pa的Ne/Xe混合物时,上述条件如下大约td<1μs;大约tw<0.1μs,对应于高于20MHz的频率。按照此参考文献,在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方法中,每个保持步骤包括一连串传统的保持放电和一连串稳定放电第一放电,由传统的保持脉冲产生,要在激发区域中产生离子电荷,以及稳定放电,由具有较高频率的脉冲串产生,其频率适于稳定在激发区域中产生的离子电荷。这样,保持脉冲用于激活或者“点火”稳定的放电。高频的使用成为限制使用此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方法的主要电子问题;为了在较低频率获得稳定放电,需要增加分隔每对电极X和电极Y的距离,但是,则增加了获得传统的保持放电所需的电压,产生其他缺点。更精确地为了施加用以起动施加“高频”信号之前的放电的传统“低频”保持信号,得益于利用足够接近的电极,以限制起动所需的电压;为了施加“高频”信号,得益于利用分开得足够远的电极,从而防止离子在一个交替的周期期间到达电极之一,从而针对不是很高的频率获得想要的稳定效果。参考文献US 5233272,特别是图2,描述了类似于共面板的等离子体板,其针对每个放电空间包括共面并由相同的板支撑的阳极40和辅助电极50,以及由另一个板支撑的阴极60;与具有持久存储效应的传统共面板不同,没有介电层分隔电极,所以只能获得短持续时间的伪存储效应,也就是说由先前的放电或相邻的初始粒子的源所调节的存储效应;为了驱动这种板,按照此参考文献,将具有足够高振幅以获得一连串放电的脉冲施加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在施加这些脉冲期间,类似于保持脉冲,在共面电极40和50之间施加较高频率的脉冲,从而干扰离子的运动,使其在电极之间散射(第2列,20~21和40~41行;第3列,38~39和57~58行);这种干扰只是导致电极之间离子路径的延长(第3列,66行到第4列,4行),而与参考文献JP 10-171399一样,不能稳定这些离子;这里,施加较高频率脉冲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短持续时间的存储效应并降低获得放电所需的脉冲振幅(第5列);按照此参考文献(尤其是“表格”第4列)和附图,为了获得想要的效果,重要的是分隔在其间施加较高频率脉冲的电极(在这种情况下,阴极和辅助电极)的距离小于分隔在其间施加传统的保持型信号的电极的距离;当想要在具有持久存储效应的等离子体板中稳定电荷时,这种安排与上面关于参考文献JP 10-171399所描述的安排相反。参考文献JP 11-273576、JP2000-047631、JP2000-047632和JP2000-173482描述了特别适用于借助高频脉冲串获得稳定的放电的等离子体板结构;但是使用特定的板结构引起了其他成本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以与参考文献JP 10-171399中所提出的不同的方式来使用传统共面板,从而能够在较低频率稳定放电,而不增加激发稳定的放电所需的电压,以避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一种驱动共面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方法,所述共面型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板,至少具有电极的第一阵列,第二板,平行于第一板,至少具有电极对的第二阵列,其整体方向近似垂直于第一阵列的电极的整体方向,每对电极在其间留有位于第一阵列的电极与第二阵列的电极对的交点的放电区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至少施加一系列保持电压脉冲,从而在想要保持放电的每个交点区域中产生保持放电,以及在所述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产生保持放电之后,在横越所述区域的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之间,施加具有足够高以稳定所述放电的频率的脉冲串,其中,在所述电极对电极中的一个与横越所述区域的第一板的电极之间,施加所述保持电压脉冲;在板的每个放电区域中,分隔电极对的电极的距离大于分隔横越所述区域的第一板的电极与在其间施加所述保持电压脉冲的电极的距离。通常,第一板是“背”板,而第二板是面向观察要显示的图像的人的“面”板;电极的交点区域形成板的放电单元,可以按照施加在电极上的电压脉冲,相互独立地驱动、激发或不激发所述单元。由于在相同的电极之间不施加保持电压脉冲作为放电稳定脉冲串,可以增加面板的稳定电极之间的距离,而不影响保持所需的电压;这样,使用了传统的共面结构,但是与现有技术不同在第一板的电极和第二板的电极之间施加保持脉冲;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驱动共面型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方法,所述共面型等离子体显示板包括:第一板,至少具有电极(A)的第一阵列,第二板,平行于第一板,至少具有电极对(X,Y)的第二阵列,其整体方向近似垂直于第一阵列的电极(A)的整体方向,每对电极( X,Y)在其间留有位于第一阵列的电极(A)与第二阵列的电极对(X,Y)的交点的放电区域(4R,4G,4B),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至少施加一系列保持电压脉冲,从而在想要保持放电的每个交点区域(4R,4G,4B)中产生保持放电 (D↓[H]),以及在所述脉冲中的至少一个产生保持放电之后,在横越所述区域的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之间,施加具有足够高以稳定所述放电的频率的脉冲串(T↓[SY]),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极对电极中的一个(X)与横越所述区域的 第一板的电极(A)之间,施加所述保持电压脉冲(S↓[HA],S↓[HX]);在板的每个放电区域中,分隔电极对的电极(X,Y)的距离大于分隔横越所述区域的第一板的电极(A)与在其间施加所述保持电压脉冲(S↓[HA],S↓[HX])的电 极(X)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洛朗泰西耶
申请(专利权)人:汤姆森等离子体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FR[法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