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30095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相连接,动簧片的另一端固接动触点;动簧片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以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个载流导体;动触点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上,从而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路并联结构;所述动簧片中,在用来与继电器的静触点相配合的一面还装有条形连接片,所述条形连接片连接在各个动触点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额定电流提高情况下,降低因额定电流增加所造成的温升影响,满足原有温升要求,消除现有技术因继电器温升超过要求所带来的弊端。继电器温升超过要求所带来的弊端。继电器温升超过要求所带来的弊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继电器属于怕热元件,当超过可耐受的温度时,将会加速继电器的内部塑料及绝缘材料的老化,造成触点被氧化腐蚀而息弧困难,电元件技术参数衰变,可靠度降低等弊端。在继电器中,动簧就是一个易产生温升的部件,大多数的动簧都是由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构成,动触点固定在动簧片的一端,动簧片的另一端与动簧引出片固定,在继电器动作的过程中,动簧片的一端(固定有动触点的一端)围绕动簧片的另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固定端)摆动,动簧片既是动作部件又是载流体,因此,动簧片是动簧中最易产生温升的部件,现有技术通常是通过将额定电流调整到合适的范围,从而使得产品符合温升要求。随着继电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继电器也向着高负载、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额定电流的提高势必造成动簧片的温度升高,如何有效降低动簧片的温升,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通过结构改进,能够在额定电流提高的情况下,降低因额定电流的增加所造成的动簧片温升影响,消除因继电器温升超过要求所带来的加速继电器的内部塑料及绝缘材料的老化,造成触点被氧化腐蚀而息弧困难,电元件技术参数衰变,以及可靠度降低等弊端。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相连接,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固接所述动触点;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以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个载流导体;所述动触点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上,从而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路并联结构;所述动簧片中,在用来与继电器的静触点相配合的一面还装有条形连接片,所述条形连接片连接在各个动触点之间。
[0005]所述动簧片的至少二个载流导体中,至少有一个载流导体的宽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
[0006]所述至少两个动触点中,至少有一个动触点的厚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
[0007]所述厚度尺寸相对较大的动触点固定在所述宽度尺寸相对较大的载流导体上。
[0008]所述动簧片是由多片簧片层叠在一起构成。
[0009]所述动簧片的中间段还设有U型折弯。
[0010]所述动簧片是由四片簧片层叠在一起构成;各片簧片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
直型条缝,从而将动簧片分成三个载流导体,三个动触点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上,使动簧片形成三路并联结构;在相邻的三片簧片的中间段设有位置相对应的U型折弯,并实现叠套配合,在第四片簧片中没有设置U型折弯。
[0011]所述第四片簧片中,在三个载流导体的对应于动触点固定位置的旁边还设有弧形条缝,且弧形条缝设在靠近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位置,以使得簧片的另一端的端头能够相对于簧片的对应于动触点的固定位置弹性摆动。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动簧片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以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个载流导体;所述动触点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上,从而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路并联结构;所述动簧片中,在用来与继电器的静触点相配合的一面还装有条形连接片,所述条形连接片连接在各个动触点之间。本技术的这种结构,通过将动簧片设计成多组触点微并联结构,使得通过每个载流导体的电流减小,从而能够降低温升;将条形连接片连接在各个动触点之间,能够保证断开时触点间隙一致,减少因为推动卡推动不水平引起的触点间隙差波动。
[0014]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动簧片中,所述动簧片的至少二个载流导体中,至少有一个载流导体的宽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所述至少两个动触点中,至少有一个动触点的厚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本技术的这种结构,通过设计至少有一个载流导体的宽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以及至少有一个动触点的厚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可以使动簧片的总电阻总维持在较小的接触电阻状态,从而降低温升。
[0015]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动簧片的立体构造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
[0019]参见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包括动触点1、动簧片2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2的一端21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相连接,所述动簧片2的另一端固接所述动触点1;所述动簧片2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22,以将动簧片2分成至少二个载流导体23;所述动触点1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23上,从而将动簧片2分成至少二路并联结构;所述动簧片2的至少二个载流导体23中,至少有一个载流导体231的宽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所述至少两个动触点1中,至少有一个动触点11的厚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厚度尺寸相对较大的动触点11固定在所述宽度尺寸相对较大的载流导体231上。
[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中,在用来与继电器的静触点相配合的一面装有条形连
接片3,所述条形连接片3连接在各个动触点1之间。这种结构使得多组触点接触可靠,断开间隙时用一片零件(即连接片3)将各触点连为一体保证间隙一致,闭合时单路接触互不干扰。
[0022]本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2是由四片簧片51、52、53、54层叠在一起构成;各片簧片51、52、53、54分别设有位置相对应的两个直型条缝22,从而将动簧片5分成三个载流导体23,三个动触点1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23上,使动簧片2形成三路并联结构;在相邻的三片簧片51、52、53的中间段设有位置相对应的U型折弯24,并实现叠套配合,在第四片簧片54中没有设置U型折弯。
[002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片簧片54中,在三个载流导体23的对应于动触点固定位置的旁边还设有弧形条缝541,且弧形条缝541设在靠近簧片54的另一端的端头位置,以使得簧片54的另一端的端头542能够相对于簧片的对应于动触点的固定位置弹性摆动。
[0024]本技术的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采用了在动簧片2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22,以将动簧片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包括动触点、动簧片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片的一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相连接,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固接所述动触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另一端由端头向动簧片的一端与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方向延伸设有至少一个直型条缝,以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个载流导体;所述动触点为至少两个,且分别固定在对应的载流导体上,从而将动簧片分成至少二路并联结构;所述动簧片中,在用来与继电器的静触点相配合的一面还装有条形连接片,所述条形连接片连接在各个动触点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至少二个载流导体中,至少有一个载流导体的宽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动触点中,至少有一个动触点的厚度尺寸设计的相对较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降低温升的继电器动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尺寸相对较大的动触点固定在所述宽度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李方能廖国进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