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975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动簧片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件装配在推动杆部件中,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动簧片中,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至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沿着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包绕于动簧片的导磁环,从而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两个串联的导磁回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产品的抗短路电流能力,减小动簧片的装配差异对产品抗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继电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的一种直流继电器,是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即两个负载引出端)分别安装在壳体上,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设为静触点,其中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入,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的电流流出,在壳体内装有动簧和推动杆部件,动簧采用直片式动簧片(也称为桥式动簧片),动簧片的两端设为动触点,动簧片的中间通过弹簧安装在推动杆部件中,推动杆部件与直动式磁路相连接,在直动式磁路的作用下,推动杆部件带动动簧片向上移动,使动簧片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相接触,从而实现连通负载。现有技术的这种直流继电器,当出现故障短路电流时,会在动、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动斥力,影响动、静触点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0003]为了提高直流继电器的抗短路电流能力,现有技术是在动簧片的中间,即弹簧对动簧片的支撑位置加装一个抗短路环。图1即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的局部构造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能够抗短路电流的直流继电器的局部构造的主视图,如图1、图2所示,这种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01、102、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103和一个推动杆部件(图中未示出),动簧片103的中间通过弹簧104装于推动杆部件中,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103两端(即动触点)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101、102的底端(即静触点)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101流入,经过动簧片103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102流出;在动簧片103的中间即弹簧104支撑处装有环绕于动簧片的宽度的导磁环105,该导磁环105由上导磁体106和下导磁体107组成。这种结构的直流继电器,在实际抗短路试验后,对测试后样品进行拆解分析,发现大部分样品都是动簧片单侧粘接,即受到电动斥力后发生单侧弹开粘接现象。分析原因,与动簧片103两端相对于支点受力不对中有关。在出现故障短路电流时,动簧片103的两端受到了电动斥力F
H
的作用,动簧片103的中间即弹簧104支撑处受到了来自于推动杆部件通过弹簧104提供的支撑力F
K
和短路环产生的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F
E
,在实际生产装配过程中,由于动簧片103装配后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左右两端接触点(作为动触点)相对于支点(弹簧104处)间距大小L1、L2会有差别,当L1>L2时,动簧片103右侧端的电动斥力F
H
的合力矩M
FH
(1)的存在会使动簧片右侧更容易弹开,而导致右侧粘接失效;L1、L2相差越大这种想象越明显,从而影响了抗短路电流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能够提高产品的抗短路电流能力,减小动簧片的装配差异对产品抗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所述动簧片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件装配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所述动簧片中,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至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沿着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包绕于所述动簧片的导磁环,从而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两个串联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由导磁环所产生的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来增加对动簧片的支撑,并且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
[0006]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弹簧为一个,所述一个弹簧支撑在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位置处。
[0007]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弹簧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弹簧分别分布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
[0008]所述至少两个弹簧分别支撑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的下面,且弹簧的数量≤导磁环的数量。
[0009]所述动簧片中,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相对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0010]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偏向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
[0011]所述动簧片中,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各为一个,且两个导磁环的大小相等,两个导磁环到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距离相同。
[0012]所述导磁环由上导磁体和下导磁体构成,所述上导磁体固定在推动杆部件中或预设的位置处,所述下导磁体固定在所述动簧片上。
[0013]所述上导磁体为一字型结构,所述下导磁体为U型结构;所述上导磁体的一字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导磁体的U型结构的两个上端相对应。
[0014]所述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的上导磁体连接成一体。
[0015]所述直流继电器包括罩壳,所述两个静触点引出端分别装在罩壳的顶壁处,所述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和动簧片分别容纳在所述罩壳内,所述预设的位置处为由罩壳的顶壁向下延伸的凸部的底端。
[0016]所述直流继电器包括轭铁板,所述轭铁板装有倒U型支架,所述预设的位置处为U型支架的顶壁的内侧。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动簧片中,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至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沿着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包绕于所述动簧片的导磁环,从而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两个串联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由导磁环所产生的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来增加对动簧片的支撑,并且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本技术的这种结构,利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的与触点压力方
向相同的吸力,来增加对动簧片的支撑,使得原来仅有一处弹簧位置的支撑,变成多个支撑(弹簧位置支撑和导磁环吸力形成的支撑),使支撑更稳固,能够提高产品的抗短路电流能力,减小动簧片的装配差异对产品抗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
[0019]2、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将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偏向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本技术的这种结构,让导磁环更加靠近接触点,这样,就使得电动斥力与导磁环的吸力的力臂越接近,则减小动簧片的装配差异对产品抗短路电流能力的影响的效果就越好。
[0020]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将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的上导磁体连接成一体。本技术的这种结构,使得上导磁体的面积比各个单独导磁环的上导磁体合起来的面积更大,当短路电流通过时,上导磁体对动簧片也有一个向上的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包括两个静触点引出端、一个直片型的动簧片和一个推动杆部件;所述动簧片通过至少一个弹性件装配在所述推动杆部件中,以在推动杆部件作用下实现动簧片的长度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引出端的底端相接触,实现电流从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入,经过动簧片后从另一个静触点引出端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中,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对应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至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位置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沿着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包绕于所述动簧片的导磁环,从而在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形成至少两个串联的导磁回路,以利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由导磁环所产生的触点压力方向上的吸力,来增加对动簧片的支撑,并且去抵抗动簧片与静触点引出端之间因故障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弹簧为一个,所述一个弹簧支撑在所述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位置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且弹簧为至少两个,所述至少两个弹簧分别分布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弹簧分别支撑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的下面,且弹簧的数量≤导磁环的数量。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中,设置在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的两边的导磁环相对于动簧片的长度的中心线呈对称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代文广苏礼季贾晓俊陈松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