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棒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9279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2: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中棒连接结构,包括具有相对顶面和底面的连接座及至少一个中棒,连接座内沿着高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体和小于第一孔体孔径的第二孔体,至少一个中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棒体和第二棒体,第一棒体和二孔体外径对应与第一孔体和第二孔体的孔径适配;当中棒损耗至无法使用,沿着顶面到底面方向,将损耗中棒从通孔中拔出,也即第一棒体从第一孔体穿出,第二棒体依次从第二孔体到第一孔体穿出;且沿着底面到顶面方向,将新中棒插入通孔内,也即第一棒体位于第一孔体内,第二棒体穿设于第二孔体且从第二孔体穿出。即使中棒无法使用,更换方便,提高中棒连接结构重复利用率和实用性。和实用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棒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粉末冶金模具
,具体地,涉及一种中棒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粉末冶金模具具有精度高、能压制结构复杂产品、制作范围广、生产效率及材料利用率高的特点,并且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陶瓷、胶木等粉末制品的压制。
[0003]请参阅图1,图1为现有技术的中棒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的粉末冶金模具的中棒连接结构包括一个连接座1和两个中棒2,连接座1上开设有两个焊接槽,两个中棒2底部分别直接焊接于连接座1上的两个焊接槽中。
[0004]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中棒由于多次使用会发生损耗,传统的中棒2与连接座1焊接的方式,当中棒2损耗至无法使用,需要锯掉已损耗至无法使用的中棒2,再将新的中棒2焊接到焊接槽中,这极大不方便操作;或者将中棒2和连接座1需要同时更换,这形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确实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的一种中棒连接结构,其包括连接座及至少一个中棒,连接座具有相对的顶面和底面,连接座内沿着高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通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体和第二孔体,第一孔体的孔径大于第二孔体的孔径,至少一个中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棒体和第二棒体,第一棒体的外径与第一孔体的孔径适配,第二棒体的外径与第二孔体的孔径适配;其中,沿着底面到顶面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插设于至少一个通孔中,第一棒体位于第一孔体内,第二棒体穿设于第二孔体且从第二孔体穿出;而沿着顶面到底面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从对应通孔中拔出,第一棒体从第一孔体穿出,第二棒体依次从第二孔体到第一孔体穿出。
[0006]优选地,当中棒插设于对应的通孔中,第一孔体的孔深大于第一棒体的厚度,第一棒体与第一孔体间隙配合,第二棒体与第二孔体间隙配合,第一棒体可绕着第一孔体相对运动,第二棒体可绕着第二孔体相对运动。
[0007]优选地,第一孔体的横向截面为圆形,第二孔体的横向截面为长方形,第一棒体的横向截面为圆形,第二棒体的横向截面为长方形,第二孔体的高度大于第一孔体的高度,第二棒体的高度大于第一棒体的高度,第二棒体的高度大于第二孔体的高度。
[0008]优选地,第一孔体和第二孔体一体成型。
[0009]优选地,中棒的数量为两个,通孔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通孔对称分布在连接座内。
[0010]优选地,连接座还包括连接本体座,连接本体座包括第一连接本体座及第二连接本体座,第一连接本体座与第二连接本体座为一体成型。
[0011]优选地,第一连接本体座及第二连接本体座均为圆柱体,第二连接本体座的直径大于第一连接本体座的直径。
[001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中棒损耗至无法使用,沿着连接座顶面到底面的方向,将损耗的中棒从通孔中拔出,也即第一棒体从第一孔体穿出,第二棒体依次从第二孔体到第一孔体穿出;并且将沿着连接座底面到顶面的方向,将新的中棒插入通孔内,也即第一棒体位于第一孔体内,第二棒体穿设于第二孔体且从第二孔体穿出。即使中棒无法使用,更换也是十分方便,这提高中棒连接结构的重复利用率,增加其实用性。另外,第二棒体可以绕着第二孔体相对运动,也即使得第二棒体自动找准安装中心,从而使得第二棒体自适应下冲的内孔,也即中棒与下冲的内孔适配,使得中棒可以顺利插入下冲的内孔,避免中棒插入下冲内孔时发生剧烈碰撞,从而防止中棒和下冲受损,延长了中棒与下冲的寿命。
附图说明
[001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4]图1为现有技术的中棒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实施例一中中棒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实施例一中中棒连接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17]图4为实施例一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实施例一中中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实施例一中中棒的俯视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连接座1;顶面11;底面12;通孔13;第一孔体131;第二孔体132;连接本体座14;第一连接本体座141;第二连接本体座142;中棒2;第一棒体21;第二棒体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3]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24]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25]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26]请参阅图2,图2为实施例一中中棒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本例中的一种中棒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座1和至少一个中棒2,连接座1具有相对的顶面11和底面12,连接座1内沿着高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3,也即连接本体座14内沿着高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3。其中,沿着底面12到顶面11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2插设于至少一个通孔13中;而沿着顶面11到底面12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2还可以从至少一个通孔13中拔出。
[0027]至少一个通孔1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体131和第二孔体132,第一孔体13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体132的孔径。至少一个中棒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棒体21和第二棒体22。第一棒体21的外径与第一孔体131的孔径适配,第二棒体22的外径与第二孔体132的孔径适配。其中,沿着底面12到顶面11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2插设于至少一个通孔13中,第一棒体21位于第一孔体131内,第二棒体22穿设于第二孔体132且从第二孔体132穿出;而沿着顶面11到底面12的方向,至少一个中棒2还可以从至少一个通孔13中拔出,第一棒体21从第一孔体131穿出,第二棒体22依次从第二孔体132到第一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座(1)及至少一个中棒(2),所述连接座(1)具有相对的顶面(11)和底面(12),所述连接座(1)内沿着高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个通孔(13),所述至少一个通孔(1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孔体(131)和第二孔体(132),所述第一孔体(131)的孔径大于第二孔体(132)的孔径,所述至少一个中棒(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棒体(21)和第二棒体(22),所述第一棒体(21)的外径与所述第一孔体(131)的孔径适配,所述第二棒体(22)的外径与所述第二孔体(132)的孔径适配;其中,沿着所述底面(12)到所述顶面(11)的方向,所述至少一个中棒(2)插设于所述至少一个通孔(13)中,所述第一棒体(21)位于所述第一孔体(131)内,所述第二棒体(22)穿设于所述第二孔体(132)且从所述第二孔体(132)穿出;而沿着所述顶面(11)到所述底面(12)的方向,所述至少一个中棒(2)从对应所述通孔(13)中拔出,所述第一棒体(21)从所述第一孔体(131)穿出,所述第二棒体(22)依次从所述第二孔体(132)到所述第一孔体(131)穿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棒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中棒(2)插设于对应的所述通孔(13)中,所述第一孔体(131)的孔深大于所述第一棒体(21)的厚度,所述第一棒体(21)与所述第一孔体(131)间隙配合,所述第二棒体(22)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邦成何考贤
申请(专利权)人:博罗县何氏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