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8662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0-09 2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硅棒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盛放台。该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通过底板、万向轮、固定板、盛放台、转动管、电机、转轴、升降块、齿条板、转动轴、把手、收缩齿轮、连杆、固定管、第一弧形块和第二弧形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先通过电机带动升降块移动至所需位置后,再转动把手,使收缩齿轮旋转,从而令齿条板移动,进而将存放的硅棒转移至盛放台上,达到了防止硅棒在转移时发生碰撞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硅棒吊装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硅棒表面受损的问题。从而导致硅棒表面受损的问题。从而导致硅棒表面受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硅棒加工
,具体为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硅棒又被称为单晶硅棒,它是通过区熔或直拉工艺在炉膛中整形或提拉形成的硅单晶体棒,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制成硅片,是一种良好的半导材料,从生成硅棒到制作成硅片中间还有多个步骤,当硅棒在炉膛中提拉成型后,要将其取出存放,之后在需要切割时,才会将存放的硅棒取出并送至加工区域。
[0003]现有的硅棒因体积较大,重量较重,通常采用吊装的方式进行转移,但硅棒本身较脆,在吊装的过程中,一旦吊装链条发生晃动,就有可能使硅棒发生摩擦碰撞,使硅棒表面出现擦痕缺陷,从而影响硅棒的使用性能,无法满足使用者安全运输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具备防止硅棒在转移时发生碰撞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硅棒吊装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硅棒表面受损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盛放台,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和固定轴承,所述固定柱的侧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所述转动管的侧表面与固定轴承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管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从齿轮,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箱和第二防护箱,所述转动管的侧表面与第一防护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箱和第二防护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传动齿轮和固定齿轮,所述传动齿轮的侧表面与从齿轮的侧表面啮合。
[0008]所述第二防护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转动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底端与第二防护箱的内底壁活动连接,所述连接轴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的侧表面与固定齿轮的侧表面啮合,所述转动管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杆,所述升降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条板,所述升降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把手和收缩齿轮,所述收缩齿轮的侧表面与齿条板的底部啮合,所述齿条板的顶部开设有弧形槽,所述盛放台的顶部通过固定管连接有第一弧形块,所述第一弧形块的顶部铰接有第二弧形块。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箱的内顶壁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转动管的侧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箱的内底壁与内顶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连接轴
的侧表面与第一轴承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防护箱的内顶壁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轴的侧表面与第二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二防护箱前后两侧的内壁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转轴的侧表面与第二轴承的内部固定连。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管的内底壁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侧表面与固定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限位柱的顶端与第一弧形块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弧形块的顶部与第二弧形块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海绵,所述第一弧形块与第二弧形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拉紧螺栓,所述拉紧螺栓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母。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通过底板、万向轮、固定板、盛放台、转动管、电机、转轴、升降块、齿条板、转动轴、把手、收缩齿轮、连杆、固定管、第一弧形块和第二弧形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先通过电机带动升降块移动至所需位置后,再转动把手,使收缩齿轮旋转,从而令齿条板移动,进而将存放的硅棒转移至盛放台上,达到了防止硅棒在转移时发生碰撞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硅棒吊装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硅棒表面受损的问题。
[0016]2、该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通过盛放台、固定管、缓冲弹簧、限位柱、第一弧形块、第二弧形块、拉紧螺栓和锁紧螺母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通过拉紧螺栓和锁紧螺母将硅棒固定在第一弧形块与第二弧形块所组成的凹槽内,然后在移动时可以通过缓冲弹簧和限位柱来减小硅棒受到的晃动冲击,达到了减小硅棒受到晃动冲击的效果,解决了当硅棒转移过程发生较大的晃动时,可能导致会硅棒内部出现裂纹损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正剖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侧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侧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第二弧形块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1、底板;2、万向轮;3、固定板;4、盛放台;5、固定柱;6、固定轴承;7、转动管;8、从齿轮;9、第一防护箱;10、第二防护箱;11、电机;12、连接轴;13、主齿轮;14、转轴;15、固定齿轮;16、升降块;17、齿条板;18、转动轴;19、收缩齿轮;20、连杆;21、固定管;22、缓冲弹簧;23、限位柱;24、第一弧形块;25、第二弧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

5,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包括底板1,底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固定板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盛放台4,盛放台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板,连板远离盛放台4的一侧与固定板3的左侧固定连接,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5和固定轴承6,固定柱5位于固定轴承6的内部,固定柱5的侧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7,转动管7的侧表面与固定轴承6的内部固定连接,转动管7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从齿轮8,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箱9和第二防护箱10,第一防护箱9与第二防护箱10可以减少灰尘杂物进入齿轮的齿缝,并防止在使用该装置时,使用者被齿轮夹伤,固定轴承6和从齿轮8均位于第一防护箱9内,转动管7的侧表面与第一防护箱9的内部活动连接,第一防护箱9的内顶壁开设有第一通孔,转动管7的侧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部活动连接,第一防护箱9和第二防护箱10的内部均活动连接有转轴14,第一防护箱9远离固定柱5一侧的内壁开设有通槽,转轴14的侧表面与通槽的内部活动连接,通槽与第三通孔同心同轴,第二防护箱10前后两侧的内壁均开设有第三通孔,第三通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转轴14的侧表面与第二轴承的内部固定连接,转轴14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传动齿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硅棒加工用室内转移设备,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盛放台(4),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柱(5)和固定轴承(6),所述固定柱(5)的侧表面活动套接有转动管(7),所述转动管(7)的侧表面与固定轴承(6)的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转动管(7)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从齿轮(8),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箱(9)和第二防护箱(10),所述转动管(7)的侧表面与第一防护箱(9)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箱(9)和第二防护箱(10)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传动齿轮和固定齿轮(15),所述传动齿轮的侧表面与从齿轮(8)的侧表面啮合;所述第二防护箱(1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转动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12),所述连接轴(12)的底端与第二防护箱(10)的内底壁活动连接,所述连接轴(12)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主齿轮(13),所述主齿轮(13)的侧表面与固定齿轮(15)的侧表面啮合,所述转动管(7)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升降块(16),所述升降块(1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杆(20),所述升降块(1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齿条板(17),所述升降块(16)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动轴(18),所述转动轴(18)的侧表面固定套接有把手和收缩齿轮(19),所述收缩齿轮(19)的侧表面与齿条板(17)的底部啮合,所述齿条板(1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跃华方勇华詹玉峰赵纪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旭盛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