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加压气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22455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加压气缸,属于变容式机械技术领域,其包括二级气缸和气路切换阀,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开设有依次分布的一级缸腔、连接腔和二级缸腔,连接腔连通进气口,一级缸腔与二级缸腔呈相对状分布,二级缸腔的径向截面小于一级缸腔。此气缸使得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同时朝同一方向移动,在正常工作时,一级无杆腔与二级无杆腔交替吸气与压缩,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动力源出现异常而不工作时,则可以通过低压气嘴将备用气体同时输送到一级无杆腔和二级无杆腔,利用两个径向截面不同的无杆腔产生压力差对二级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加压,仍能供出高压气体,给车辆一段缓冲时间,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加压气缸


[0001]本技术属于变容式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自加压气缸。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发展,空气悬架技术日趋完善,逐渐应用于车辆的悬挂系统中。其利用空气弹簧缓冲来自车轮的振动,并根据路况实时调节空气弹簧的气压,依此来改变空气弹簧的软硬度,达到增强车辆行驶过程中舒适性与平稳性的目的。
[0003]在实际应用中,通常由空气泵为空气弹簧提供压缩空气,实现空气弹簧弹性系数的调节。空气弹簧需要变硬时,空气泵工作,将空气压缩后充入空气弹簧;空气弹簧需要变软时,则释放出部分压缩空气。
[0004]目前的空气泵大多在电机出现异常而停止工作时,即可对悬架系统停止压缩空气的供应,影响行驶车辆的舒适性,甚至危及车辆的行驶安全。为此申请人设想研发一款能实现自加压的空气泵,即在电机停止工作后,仍能将车辆储气罐中的压缩气体进行再次加压后供出,给车辆一段准备时间,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但要实现该功能,气缸的研发是首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加压气缸,能够在无动力供给的情况下将备用的压缩气体加压后供出。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自加压气缸,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开设有依次分布的一级缸腔、连接腔和二级缸腔,连接腔连通进气口,一级缸腔与二级缸腔呈相对状分布,二级缸腔的径向截面小于一级缸腔;
[0007]一级缸腔中配装一级活塞,一级活塞将一级缸腔分隔为一级有杆腔和一级无杆腔,一级活塞上开设有一级进气孔,一级进气孔连通一级有杆腔和一级无杆腔,一级进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一级进气孔的第一单向阀,一级无杆腔连通一级出气孔,一级出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一级出气孔的第二单向阀;
[0008]二级缸腔中配装二级活塞,二级活塞将二级缸腔分隔为二级有杆腔和二级无杆腔,二级无杆腔连通二级进气孔和二级出气孔,二级进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二级进气孔的第三单向阀,二级出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二级出气孔的第四单向阀;
[0009]一级活塞上连接一级活塞杆,二级活塞上连接二级活塞杆,一级活塞杆在连接腔中与二级活塞杆相铰接,一级活塞杆或者二级活塞杆上开设有连接孔;
[0010]所述壳体上安装有气路切换阀,气路切换阀包括阀座,阀座上设有低压气嘴和高压气嘴,阀座与壳体共同围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腔、第二气腔和第三气腔,第一气腔与一级出气孔相连通,第一气腔还与二级进气孔相连通,低压气嘴通过第一开关阀连接第一气腔,第二气腔联通二级出气孔,第三气腔连通高压气嘴;
[0011]阀座中开设有空腔,空腔中配装有阀芯,阀芯将空腔分隔为依次分布且相互独立
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阀腔连通第二气腔,第二阀腔连通第三气腔,阀芯上配装有第五单向阀,第五单向阀位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之间。
[0012]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具有小端和径向截面大于小端的大端,空腔还具有位于空腔端部的第三阀腔,第三阀腔靠近第二阀腔设置,大端位于第三阀腔中,大端通过弹性体连接在阀座上,阀座与壳体间还围设有第四气腔,阀芯还将空腔分隔出第四阀腔,第四阀腔位于第一阀腔的一侧,第四阀腔远离第二阀腔设置,第四阀腔与第四气腔相连通,第四气腔连通调压气口,调压气口与二级出气孔相联通。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空腔另一端部的第五阀腔,第五阀腔靠近第四阀腔设置,第五阀腔连通连接腔。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气腔还通过第二开关阀连通出气口。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单向阀为压力单向阀。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单向阀为能向远离二级无杆腔方向张开的第四阀片。
[0017]进一步的,还包括限位片,限位片能挡住张开的第四阀片。
[0018]进一步的,第一单向阀为第一阀片,第一阀片安装在一级活塞的端壁上,第一阀片靠近一级无杆腔设置。
[0019]进一步的,第二单向阀为能向远离一级无杆腔方向张开的第二阀片。
[0020]进一步的,第三单向阀为能向二级无杆腔方向张开的第三阀片。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技术使得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同时朝同一方向移动,在正常工作时,一级无杆腔与二级无杆腔交替吸气与压缩,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动力源出现异常而不工作时,则可以通过低压气嘴将备用气体同时输送到一级无杆腔和二级无杆腔,利用两个径向截面不同的无杆腔产生压力差对二级无杆腔中的气体进行加压,仍能供出高压气体,给车辆一段缓冲时间,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0023]2、由于阀芯通过弹性体安装在阀座中,并且其第四阀腔采集了二级出气孔的样气,可以通过加压后样气和弹性体的共同作用来适当调节阀芯在空腔中的位置,满足二级出气孔输出气体压力的变化。
[0024]3、由于空腔另一端部的第五阀腔,第五阀腔连通作为常压状态的连接腔,可以使得阀芯处于自由状态,避免阀芯移动过程中受真空或者压力的影响。
[0025]4、由于第三气腔还通过第二开关阀连通出气口,可以使得悬架系统中气体的排出控制集成到该切换阀中,让控制结构更加紧凑。
[0026]5、由于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均采用弹性阀片的形式,不仅简化了单向阀的自身结构,还简化了安装结构,使得气缸在构造上更加紧凑,减少了故障点,利于维持气缸运行的稳定性。
[0027]6、由于还设置能限制第四阀片张开程度的限位片,可以避免第四阀片因展开幅度过大被损坏而不能正常复位的情况,进一步保证气缸可靠工作。
[0028]7、本技术能够将低压气嘴供入的备用气体同时分配给两个径向截面不同的无杆腔,利用压力差推动活塞向径向截面较小的无杆腔侧移动,将备用气体加压,从而提高车辆的安全性,便于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
[0030]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0031]图3是图2中B

B剖视图;
[0032]图4是图3中C

C剖视图;
[0033]图5是二级气缸与气路切换阀的装配结构图;
[0034]图6是二级气缸的立体爆炸图一;
[0035]图7是二级气缸的立体爆炸图二;
[0036]图8是图6的D向视图;
[0037]图9是图8中E

E剖视图;
[0038]图10是图9中F

F剖视图。
[0039]图中标记:1、气路切换阀;11、阀座;12、低压气嘴;13、高压气嘴;14、第一气腔;15、第二气腔;16、第三气腔;17、第四气腔;18、第五气腔;19、出气口;110、阀芯;111、第五阀腔;112、第四阀腔;113、第一阀腔;114、压力单向阀;115、第二阀腔;116、第三阀腔;117、弹簧;118、第一电磁阀;119、第二电磁阀;120、调压气口;1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加压气缸,包括二级气缸,二级气缸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中开设有依次分布的一级缸腔、连接腔和二级缸腔,连接腔连通进气口,一级缸腔与二级缸腔呈相对状分布,二级缸腔的径向截面小于一级缸腔;一级缸腔中配装一级活塞,一级活塞将一级缸腔分隔为一级有杆腔和一级无杆腔,一级活塞上开设有一级进气孔,一级进气孔连通一级有杆腔和一级无杆腔,一级进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一级进气孔的第一单向阀,一级无杆腔连通一级出气孔,一级出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一级出气孔的第二单向阀;二级缸腔中配装二级活塞,二级活塞将二级缸腔分隔为二级有杆腔和二级无杆腔,二级无杆腔连通二级进气孔和二级出气孔,二级进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二级进气孔的第三单向阀,二级出气孔上设有能通断二级出气孔的第四单向阀;一级活塞上连接一级活塞杆,二级活塞上连接二级活塞杆,一级活塞杆在连接腔中与二级活塞杆相铰接,一级活塞杆或者二级活塞杆上开设有连接孔;还包括气路切换阀,气路切换阀包括阀座,阀座与壳体相连接,阀座上设有低压气嘴和高压气嘴,阀座与壳体共同围出相互独立的第一气腔、第二气腔和第三气腔,第一气腔与一级出气孔相连通,第一气腔还与二级进气孔相连通,低压气嘴通过第一开关阀连接第一气腔,第二气腔联通二级出气孔,第三气腔连通高压气嘴;阀座中开设有空腔,空腔中配装有阀芯,阀芯将空腔分隔为依次分布且相互独立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第一阀腔连通第二气腔,第二阀腔连通第三气腔,阀芯上配装有第五单向阀,第五单向阀位于第一阀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之明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泰展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