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20544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9 09: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测试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固设有两个平行相对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端面上固设有升高垫片,所述升高垫片上分别固设有传感器机构、撞击机构,所述移动块的侧面设有推动机构。通过对升高垫片数量的控制来实现在面对不同车型时,都能保证撞击机构可以完成对电池底部的撞击作业,同时利用安装在移动块侧面上的推动机构来实现对移动块Y方向的位置的移动,实现电动车底部的底部碰撞/托底试验中,根据不同车型底部离地高度,电池包关键部位和厂家要求的重叠度,精确的调整装置的高度和Y方向位置,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产品,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关键部件之一,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整车安全性能。
[0003]相对于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在碰撞中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高能量、大质量的动力电池在碰撞中受到挤压、冲击时可能会引起内部短路、起火甚至爆炸等,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问题特别是其核心部件一动力,电池包在碰撞中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阻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电动汽车碰撞安全性问题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0004]公开号CN105675309A的中国专利一种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碰撞测试装置以及测试方法,所述动力电池碰撞测试装置包括:测试车辆,测试车辆具有底置的动力电池;导向轨道,测试车辆设置在导向轨道上且可运动至预设碰撞位置;碰撞元件,碰撞元件设置在预设碰撞位置处,在预设碰撞位置碰撞元件与动力电池发生碰撞;加速控制系统,加速控制系统用于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控制测试车辆运动至预设碰撞位置;以及制动控制系统,制动控制系统用于在碰撞发生后控制测试车辆制动。该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碰撞测试装置,能够有效模拟车辆托底情况下动力电池的碰撞状态,便于纯电动汽车的电安全验证与检测。
[0005]上述的案子通过碰撞元件对动力电池进行碰撞,以此来模拟车辆托底情况下动力电池的碰撞状态,同时其中碰撞元件上设有的剖切刀具在安装支架上的位置是可调节,但是针对不同车型底部离地高度的不同,该碰撞元件却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同时对于碰撞元件的移动需要人为的进行搬运,为此需要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来实现电动车底部的底部碰撞/托底试验中,根据不同车型底部离地高度,电池包关键部位和厂家要求的重叠度,精确的调整装置的高度和Y方向位置,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来实现电动车底部的底部碰撞/托底试验中,根据不同车型底部离地高度,电池包关键部位和厂家要求的重叠度,精确的调整装置的高度和Y方向位置,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固设有两个平行相对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端面上固设有升高垫片,所述升高垫片上分别固设有传感器机构、撞击机构,所述移动块的侧面设有推动机构。
[0008]本方案的技术原理是:两个固定块平行相对的固定在安装底座上,方便移动块在固定块之间上进行Y方向的位置移动,同时利用固定块来对移动块进行固定,避免在进行撞
击试验时,移动块出现被撞击出去的情况,为了使得移动块的Y方向的位置移动,设置推动机构,实现移动的精准,在移动块上的升高垫片的作用是在面对底部高度不同的电动汽车,实现对高度的调节,只需要通过增加或者减少生高垫片的数量,就可以实现高度的可调节,撞击机构的作用是用来对电池底部进行钝性撞击测试的,传感器机构则是用来采集试验的数据,如电动汽车的加速度,之后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电池安全的分析。
[0009]本方案的技术效果是:
[0010]1.利用两个固定块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对移动块的固定,避免在进行撞击试验时造成移动块脱离,同时固定块形成的空间可以给移动块提供一个滑行的轨道,有利于移动块的移动。
[0011]2.通过对升高垫片数量的控制来实现在面对不同车型时,都能保证撞击机构可以完成对电池底部的撞击作业,同时利用安装在移动块侧面上的推动机构来实现对移动块Y方向的位置的移动,实现电动车底部的底部碰撞/托底试验中,根据不同车型底部离地高度,电池包关键部位和厂家要求的重叠度,精确的调整装置的高度和Y方向位置,有利于试验的精准性。
[0012]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丝杆、丝杆旋转架和可拆卸把手,所述安装底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所述丝杆旋转架,所述移动块上设有移动块孔,所述丝杆依次穿过丝杆旋转架、移动块孔,所述移动块孔内设有与丝杆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可拆卸把手安装于丝杆的一端。
[0013]丝杆穿过移动块上的移动孔,移动孔上设有与丝杆匹配的内螺纹,这样在进行丝杆的自传时,移动块就可以相对丝杆进行移动,实现了Y方向上的移动,同时对丝杆的转动过程更加的省力,再加上是有了可拆卸的把手,使用者的施力更加小,操作更加的快速。
[0014]进一步的,所述丝杆旋转架的数量为两个。
[0015]丝杆旋转架左右两侧同时设置,使得丝杆的两端都有一个放置点,可以使得整个丝杆结构运行的更加的稳定,同时也使得丝杆的受力更加的均匀。
[0016]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机构和所述撞击机构的形状均为四分之一球体。
[0017]形状为四分之一的球体可以使得在进行电动汽车的底部碰撞时,电池底部不会被撞击机构给撞破,造成对电池的破坏,引起不必要的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产生。
[0018]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机构上开设有贴传感器的凹槽。
[0019]将传感器贴在传感器机构的凹槽内可以避免传感器被撞到,造成传感器的失效,有利于对传感器的保护,为之后的数据的采集提供有利且安全的产地。
[0020]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块之间位于所述安装底座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间距大于所述固定块之间的间距,所述移动块侧面上设有与所述固定块匹配的移动槽。
[0021]滑槽的设置可以使得移动块在固定块之间的滑动时,更加的容易实现对移动块的Y方向上的移动,同时固定块和移动块的装配更加的紧密,使得整个装置更加的牢固。
[0022]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底座上固设有吊耳。
[0023]由于整个装置的质量是非常重的,重量可能达到几百斤,为了方便对整个装置的转移,以及有更好的着力点来完成搬运,通过在安装底座上固定连接的吊耳,可以使用绳索穿过吊耳来完成搬运。
[0024]进一步的,所述吊耳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吊耳均匀分布在所述固定块的两侧。吊耳
的数量为四个且均匀分布在固定块的两侧,可以使得在搬运时保持装置的平衡,同时每个吊耳所承受的力也会有所减小,避免了吊耳承受的力过重导致其脱落,造成装置受到损伤。
[0025]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底座上设有地面安装孔。
[0026]在电动汽车进行试验时,需要将车子底部与撞击机构发生碰撞,为了避免整个装置在这个过程中被掀翻,利用在安装底座上开设地面安装孔,通过螺钉将安装底座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上。
[0027]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块的下端面上固定连接有定位底座。
[0028]在进行试验时,电动汽车在驶向装置上的撞击机构时,电动汽车对撞击机构的撞击是沿X方向的,为了降低在撞击过程中的剪切力,通过在移动块的下端面上利用螺钉进行固定,可以更好的避免移动块脱落。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固设有两个平行相对的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上端面上固设有升高垫片,所述升高垫片上分别固设有传感器机构、撞击机构,所述移动块的侧面设有推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机构包括丝杆、丝杆旋转架和可拆卸把手,所述安装底座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所述丝杆旋转架,所述移动块上设有移动块孔,所述丝杆依次穿过丝杆旋转架、移动块孔,所述移动块孔内设有与丝杆匹配的内螺纹,所述可拆卸把手安装于丝杆的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旋转架的数量为两个。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电动汽车磕底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机构和所述撞击机构的形状均为四分之一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海龙王国杰宋亚蓝梁桓子张俊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