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015418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5 15: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所述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双单向阀、中间连接管、文氏管和第二歧管连接管,所述双单向阀分别与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和中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歧管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文氏管包括进气端、吸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通过中间连接管与双单向阀连接,所述吸气端通过第二歧管连接管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出气端与涡轮增压器连接,通过进气歧管的负压吸附和文氏管的喷射作用两路来完成,使碳罐一直有一个好的吸附效果,结构简单,可靠性和经济性高。可靠性和经济性高。可靠性和经济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燃油蒸发系统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常用的燃油蒸汽脱附原理为:由于汽油的可挥发性,在汽车燃油蒸发系统中充满了燃油蒸汽,为防止燃油蒸汽累积过多而泄漏到大气中,来自于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通过路径首先进入并附着存储于系统中的碳罐,当碳罐内的燃油蒸汽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后需要被脱附并进入发动机进行燃烧,由此保证碳罐能够持续吸附存储燃油蒸汽。燃油蒸汽从碳罐脱离出来通过有效路径最终进入发动机进行燃烧的行为成为脱附。
[0003]随着国六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汽车燃油蒸汽的排放值也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从而在技术上对整车负责油箱蒸汽吸附的碳罐也有了新的要求,对碳罐的体积、碳粉的选择、碳罐的设计都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为了保证碳罐充分的吸附能力,就需要有更好的脱附管路的设计来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通过文氏管和双单向阀的组合,对碳罐的吸附作用通过进气歧管的负压吸附和文氏管的喷射作用两路来完成,使碳罐一直有一个好的吸附效果,结构简单,可靠性和经济性高。
[0005]本技术所要达到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所述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双单向阀、中间连接管、文氏管和第二歧管连接管,所述双单向阀分别与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和中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歧管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文氏管包括进气端、吸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通过中间连接管与双单向阀连接,所述吸气端通过第二歧管连接管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出气端与涡轮增压器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中间连接管和第二歧管连接管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紧固件为卡箍。
[0008]优选地,所述电磁阀连接管与双单向阀之间、第一歧管连接管与双单向阀之间、双单向阀与中间连接管之间、文氏管与中间连接管之间、第二歧管连接管与文氏管之间均过盈配合连通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涡轮增压器还通过管路与进气歧管连接。
[0010]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1]本技术在管路连接结构上应用了双单向阀和文氏管,对碳罐的吸附作用通过进气歧管的负压吸附和文氏管的喷射作用两路来完成,能够有效地实现碳罐的脱附效果,使碳罐一直有好的吸附效果,满足国六对油蒸汽的排放要求,结构简单,可靠性和经济性
高。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应用在燃油蒸发系统中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用于采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汽车,实现燃油蒸发系统在涡轮增压启动和不启动两种工况下的燃油回收。本技术的管路连接结构在使用时将其设置在燃油蒸发系统中,所述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电磁阀连接管1、第一歧管连接管2、双单向阀3、中间连接管4、文氏管5和第二歧管连接管6;所述双单向阀3分别与电磁阀连接管1、第一歧管连接管2和中间连接管4连接使得双单向阀3朝向第一歧管连接管2和中间连接管4两个方向单向导通,所述电磁阀连接管1的另一端与碳罐电磁阀7连接,碳罐电磁阀7的外端连接碳罐8;所述第一歧管连接管2和第二歧管连接管6均与进气歧管9连接,进气歧管9的外端连接发动机10。所述文氏管5包括进气端51、吸气端52和出气端53,所述进气端51通过中间连接管4与双单向阀3连接,所述吸气端52通过第二歧管连接管6与进气歧管9连接,所述出气端53与涡轮增压器11连接,经过涡轮增压器11的气体再通过管路进入到进气歧管9,进而进入到发动机10内燃烧。
[0019]本技术的碳罐脱附原理为:在涡轮增压器11不启动的情况下,进气歧管9内为负压,油蒸汽通过碳罐电磁阀7进入双单向阀3,再通过第一歧管连接管2吸入进气歧管9,从而进入发动机10燃烧;在涡轮增压器11启动的情况下,进气歧管9内为正压,双单向阀3连接的第一歧管连接管2关闭,油蒸汽通过碳罐电磁阀7进入双单向阀3,在文氏管5的文氏效应下,进入涡轮增压器11,由涡轮增压器11吸入进气歧管9,从而进入发动机10燃烧。
[002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间连接管4和第二歧管连接管6之间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可以增加管路连接结构的紧凑性。更优地,所述紧固件为卡箍。
[002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磁阀连接管1与双单向阀3之间、第一歧管连接管2与双单向阀3之间、双单向阀3与中间连接管4之间、文氏管5与中间连接管4之间、第二歧管连接管6与文氏管5之间均过盈配合连通设置,装配简单,形成管路连接结构产品。
[0022]本技术在管路连接结构上应用了双单向阀3和文氏管5,对碳罐8的吸附作用通过进气歧管9的负压吸附和文氏管5的喷射作用两路来完成,能够有效地实现碳罐8的脱附效果,使碳罐8一直有好的吸附效果,满足国六对油蒸汽的排放要求,结构简单,可靠性和经济性高。
[0023]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连接结构包括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双单向阀、中间连接管、文氏管和第二歧管连接管,所述双单向阀分别与电磁阀连接管、第一歧管连接管和中间连接管连接,所述第一歧管连接管的另一端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文氏管包括进气端、吸气端和出气端,所述进气端通过中间连接管与双单向阀连接,所述吸气端通过第二歧管连接管与进气歧管连接,所述出气端与涡轮增压器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管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雷鸣李立涛施振华王天朔朴林虎刘景亮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亚大汽车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