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264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喷射器(30)的增加压力流入口和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分别在没有管的情况下,直接安装在形成于吸气歧管的喷射器安装部(12a)以及连接吹扫阀(20)与吸气歧管流入管(11)的第一吹扫管线(40)。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使用管及快速连接器,从而结构变得简单,吸气歧管(10)、吹扫阀(20)、喷射器(30)封装为一体,由此交付及组装得到简化。由此交付及组装得到简化。由此交付及组装得到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双吹扫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的双吹扫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如下的当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即,涡轮增压器进行工作时,可以使燃料蒸发气体顺畅地向引擎流入并燃烧。

技术介绍

[0002]若燃料罐的燃料蒸发气体排向大气,则会导致大气的污染,如图1所示,燃料罐1的燃料蒸发气体被捕集在小罐2,当引擎工作时,打开吹扫阀3(PCSV,Purge control solenoid valve)来使被捕集的燃料蒸发气体通过吸气歧管4的负压被吸入到引擎5,从而得以燃烧。
[0003]但是,在安装有涡轮增压器6的车辆的情况下,若涡轮增压器6进行工作,则通过增压作用而在吸气歧管4形成正压,因此,即使吹扫阀3被开放,小罐2的燃料蒸发气体也不会被吸向吸气歧管4侧。这是导致夏季燃料气味产生的原因。
[0004]因此,在连接吸气歧管4的前端与涡轮增压器6的前端的管路的中间形成喷射器8,使喷射器8与连接吹扫阀3和吸气歧管4的管路相连接,使得吸气管线的压缩空气通过喷射器8,在此情况下,通过在喷射器8的内部发生的负压,向喷射器8吸入的燃料蒸发气体与压缩空气一同向涡轮增压器6的前端流入之后,沿着吸气管线流动,以使其向引擎5流入并燃烧(在上述说明书中,将流动的上游侧称为“前端”,将下游侧称为“后端”)。
[0005]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双吹扫装置中,喷射器8的各个气体排出口(气体流出流入端的数量为3个)和为了连接与此对应的位置而使用的管的数量较多,为了连接各个管而使用的快速连接器的数量较多,从而,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组装变得麻烦
[0006]并且,利用快速连接器连接喷射器8和管,因此,根据所使用的快速连接器的形态,气体流入口的形状和内径的大小受到了限制。因此,如图2所示,流入增加压力的增加压力流入口8a的形状只能简单以直线形状形成,其内径A也与增加压力流入口8a的喷嘴入口的内径同样狭小,从而很难使大量的压缩空气向喷射器8流入。这将减少燃料蒸发气体的吹扫量。
[0007]并且,吸气歧管4、吹扫阀3及喷射器8均由单独系统构成,从而单独交付及组装,由此,物流及组装所需要的费用和时间增加,不仅如此,引擎室组装线的组装工序变得复杂。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日本专利公报第6549011号(2019年07月05日授权)

技术实现思路

[0011]对此,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即,管及快速连接器的使用可以减少,从而,结构变得简单,压缩空气流入量增加,从而燃料蒸发气体吹扫量增加,实现相关部件的封装化,物流及组装的费用和时间将减少,且组装变得简单。
[0012]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技术包括:吸气歧管;吹扫阀,以安装托架为媒介物安装于上述吸气歧管的增压室;第一吹扫管路,用于连接上述吹扫阀与上述吸气歧管的流入管;以及喷射器,在形成于上述增压室的喷射器安装部直接安装增加压力流入口,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直接安装于上述第一吹扫管路。
[0013]上述喷射器包括气体排出管,通过混合向上述增加压力流入口流入的压缩空气与向上述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流入的燃料蒸发气体来排出,包括第二吹扫管路,在上述气体排出管和引擎吸气管线连接涡轮增压器的前端部。
[0014]在上述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形成圆筒型安装部,上述圆筒型安装部旋转熔敷在上述增压室的喷射器安装部。
[0015]在上述圆筒型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止回阀,允许向喷射器的气体移动,防止向相反方向的气体移动。
[0016]上述第一吹扫管路包括:第一管道,与上述吹扫阀的排出口相连接;第三管道,与形成于上述吸气歧管的流入管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相连接;以及第二管道,连接上述第一管道、第三管道及上述喷射器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
[0017]上述第二管道包括:横向管,连接上述第一管道与上述第三管道;纵向管,在上述横向管的中间分支;延伸部,在上述纵向管的端部弯曲延伸;以及圆板型安装部,形成于上述延伸部,上述圆板型安装部旋转熔敷在形成于喷射器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的圆筒型安装部。
[0018]在上述圆筒型安装部的内部设置止回阀,允许向喷射器的气体移动,防止向相反方向的气体移动。
[0019]本技术包括止回阀,在上述第二管道的横向管中,以上述纵向管为基准,配置于第三管道侧部分,允许从第二管道向第三管道的气体移动,防止向相反方向的气体移动。
[0020]贯通上述喷射器安装部来形成增加压力排出口,上述增加压力排出口包括:出口部,直径与形成于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的喷嘴的入口的直径相同;锥形部,越从上述出口部远离,直径逐渐增加;以及入口部,直径与上述锥形部的最大直径相同。
[0021]在上述吸气歧管的增压室的内侧面,在上述入口部的周边突出形成用于向上述增加压力排出口引导增压室内部的空气流动的导墙。
[0022]根据以上说明的本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直接安装于吸气歧管,喷射器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与第一吹扫管线直接连接,由此,管和快速连接器的数量减少,从而结构变得简单,组装工序减少。
[0023]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不使用快速连接器,因此,压缩空气向喷射器流入的路径的形状限制减少,由此,上述压缩空气流入路径的入口部内径扩大,适用锥形形状,在入口部的周边形成导墙来增加压缩空气流入量,对此,燃料蒸发气体吹扫量增加。
[0024]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直接安装于吸气歧管的增压室,因此,增压室起到大容量储藏室的作用,由此,可以一直向喷射器顺畅地供给压缩空气。
[0025]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效果,即,吸气歧管、喷射器及吹扫阀被封装化,由此,这些的个别物流所需要的费用和时间减少,并且,在引擎室组装线中,组装作业变得简单,组装工序减少。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的结构图。
[0027]图2为以往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的剖视图。
[0028]图3为本技术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的立体图。
[0029]图4为图3的俯视图。
[0030]图5和图6为图4的I

I线剖视图,图5为示出当涡轮增压器未进行工作时的燃料蒸发气体的移动路径的图,图6为示出当涡轮增压器进行工作时的燃料蒸发气体的移动路径的图。
[0031]图7为喷射器及其连接部的剖面放大图。
[0032]图8为相对于上述图2的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的剖视图。
[0033]图9为示出在吸气歧管中安装喷射器的增加压力流入口的部分的内部形状的图。
[0034]附图标记的说明
[0035]10:吸气歧管
ꢀꢀꢀꢀꢀꢀꢀꢀꢀꢀꢀꢀꢀꢀꢀꢀ
11:流入管
[0036]12:增压室
ꢀꢀꢀꢀꢀꢀꢀꢀꢀꢀꢀꢀꢀꢀꢀꢀꢀꢀ
12a:喷射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气歧管(10);吹扫阀(20),以安装托架(25)为媒介物安装于上述吸气歧管(10)的增压室(12);第一吹扫管路(40),用于连接上述吹扫阀(20)与上述吸气歧管(10)的流入管(11);以及喷射器(30),在形成于上述增压室(12)的喷射器安装部(12a)直接安装增加压力流入口(32),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33)直接安装于上述第一吹扫管路(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器(30)包括气体排出管(36),通过混合向上述增加压力流入口(32)流入的压缩空气与向上述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33)流入的燃料蒸发气体来排出,包括第二吹扫管路,在上述气体排出管(36)和引擎吸气管线连接涡轮增压器的前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喷射器(30)包括形成于增加压力流入口(32)的圆筒型安装部(32a),上述圆筒型安装部(32a)旋转熔敷在上述增压室(12)的喷射器安装部(12a)。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圆筒型安装部(32a)的内部设置止回阀(34),允许向喷射器(30)的气体移动,防止向相反方向的气体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双吹扫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吹扫管路(40)包括:第一管道(41),与上述吹扫阀(20)的排出口(22)相连接;第三管道(43),与形成于上述吸气歧管(10)的流入管(11)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14b)相连接;以及第二管道(42),连接上述第一管道(41)、第三管道(43)及上述喷射器(30)的燃料蒸发气体流入口(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亨昱金玟圻金东俊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凯菲克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