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4848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若干光源、扩散板、数枚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扩散板于入射面及出射面上形成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使光源的光线得以由该扩散板的导光多角锥体设置,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多角锥体的扩散,得以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涉及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特别是一种应于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
技术介绍
按,一般应用在资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是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组架构;如图1所示,即为一直下式背光模组架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整体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10、若干光源20、扩散板30,数枚光学膜片40,以及液晶面板50;其中,各光源20可为直条状或U型或其他连续折弯形状的灯管并以适当之间距铺设在反光罩10与扩散板30之间,其液晶模组的显示效果即由各光源20散出的光线所构成;而市面上亦常见该扩散板30与液晶面板50间的数光学膜片40可由1~3片的扩散片、0~2片的增光片、0~1片的反射式偏光片等互相搭配而成,其作用乃是使通过的光线形成扩散作用,藉以改善正对光源20间隔部位因为无光线产生,而在液晶模组上形成明、暗带带区的现象。又,由于扩散板30的作用仅在令所通过的光线均匀散出,对于改善液晶模组明、暗带区现象的效果有限,因此即有些背光模组刻意拉长光源20与扩散板30之间隙以期扩大各光源20进入扩散板30的范围,达到缩小昏暗带区的目的;然而,如此的结构设计不但效果相当有限,且将使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而与液晶模组轻薄化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若干光源、扩散板、数枚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扩散板于入射面及出射面上形成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使光源的光线射入液晶面板前,得以由该扩散板的导光多角锥体设置,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多角锥体的扩散,藉以消除各光源之间的昏暗带区,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手段,有效解决习用背光模组明显呈现明、暗带区的课题,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附图说明图1是为习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为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应用配置状态图;图3是为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4A、B是为本技术中导光结构的另一结构立体图;图5A、B是为本技术中导光结构的再一结构立体图;图6A、B是为本技术中导光结构的又一结构立体图。图号说明10 反光罩20 光源30 扩散板31 入射面32 出射面33 导光多角锥体40 光学膜片50 液晶面板具体实施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技术的结构组成,以及整体运作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技术直下式背光模与的导光结构,其导光结构的基本结构组成以及实施时的应用组装方式如图2所示,整体直下式背光模组同样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10、若干光源20、扩散板30、数枚光学膜片40以及液晶面板50,该数枚光学膜片40可由1~3片的扩散片、0~2片的增光片、0~1片的反射式偏光片等互相搭配而成;其中,各光源20可为直条状或U型或其他连续折弯形状的灯管并以适当的间距铺设在反光罩10与扩散板30之间,或由发光二极体以适当间距设置在反光罩10与扩散板30之间,如图3所示,其液晶模组的显示效果即由各光源20散出的光线所构成。其重点在于扩散板30于入射面31及出射面32上设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33,而于本实施例中,各导光多角锥体33的间距是小于或等于1mm,如此即将各光源20的光线射入液晶面板50前,得以由该扩散板30的导光多角锥体33设置,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多角锥体33的扩散作用,以让整体背光模组产生预期的亮度表现效果而得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手段消除各光源之间所形成昏-暗带区,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请同时配合参照图3及图4A、B所示,各导光多角锥体33是可以由如图所示的若干个突出构造,而于本实施例中,各导光多角锥体33的高度是小于或等于0.5mm,或者是若干个凹坑构造(如图4A、B所示)所构成,各导光多角锥体33的深度是小于或等于05mm,设置于可将突出规造或是凹坑构造设计成为一体延伸于整个配置部位的结构形态,亦或者为不同曲面结合的导光多角锥体,如图5A、B所示,由曲面A及曲面B所构成的导光多角锥体33,其各导光多角锥体33的排列可如图3至图5A、B所示为非连续状,亦可如图6A、B所示为连续状排列,而皆可以对所通过的光线形成扩散作用。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直下式背光模组一较佳可行的导光结构,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是以,举凡与本技术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者,均应属本技术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背光模组是由内向外依序配一设有一反光罩、若干光源、扩散板、数枚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板入射面及出射面上形成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光源是为直条状或U型或其他连续折弯形状的灯管并以适当之间距铺设在反光罩与扩散板之间。3.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光源是为发光二极体以适当间距设置在反光罩与扩散板之间。4.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是由一体延伸于该部位的突出构造所构成。5.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外由一体延伸于该部位的凹坑构造所构成。6.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是由一体延伸于该部位的不同曲面所构成。7.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的间距是小于或等于1mm。8.如权利要求4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的高度是小于或等于0.5mm。9.如权利要求5项所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多角锥体的深度是小于或等于0.5mm。专利摘要本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若干光源、扩散板、数枚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扩散板于入射面及出射面上形成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使光源的光线得以由该扩散板的导光多角锥体设置,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多角锥体的扩散,得以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文档编号G09F9/35GK2802545SQ20052010989公开日2006年8月2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6日专利技术者曾文保 申请人: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导光结构,其背光模组是由内向外依序配一设有一反光罩、若干光源、扩散板、数枚光学膜片,以及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扩散板入射面及出射面上形成有复数个导光多角锥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保
申请(专利权)人: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