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403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主要是在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之间设有一光源均化结构,其是主要由一光学板体,以及该光学板体相对应于各光源与光学膜片两侧所设置的复数个导光件所组成,该导光件是为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不同密度、角度或深度的结构体所构成,使光源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件的扩散,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
技术介绍
按,一般应用在资讯装置的液晶显示器,是可以依照实际设计的需求,而选择利用直下式或者是侧光式的背光模组架构;如图1所示,即为一直下式背光模组架构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整体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是由内向外依序配设有一反光罩10、若干光源20、扩散板30、数枚光学膜片40,以及液晶面板50;其中,各光源20可为直条状或U型或其他连续折弯形状的灯管并以适当的间距铺设在反光罩10与扩散板30之间;而市面上也常见该扩散板30与液晶面板50间的数光学膜片40可由1-3片扩散片、0~2片的增光片、0~1片的反射式偏光片等互相搭配而成,其作用乃是使通过的光线形成扩散作用,藉以改善正对各光源20间隔部位因为无光线产生,而在液晶模组上形成明、暗带区的现象。又,由于扩散板30的作用仅在令所通过的光线均匀散出,对于改善液晶模组明、暗带区现象的效果有限,因此即有些背光模组刻意拉长光源20与扩散板30的间隙,以期扩大各光源20进入扩散板30的范围,达到缩小昏暗带区的目的;惟,如此的结构设计不但效果相当有限且将使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而与液晶模组轻薄化的设计初衷相违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即针对液晶显示器用以将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均匀朝向液晶面板照射的结构加以改良,其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组成架构,同样是透过光学膜片、液晶面板呈现发光体的光源表现效果。其中,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之间设有一光源均化结构,其是主要由一光学板体,以及该光学板体相对应于各光源与光学膜片两侧所设置的复数个导光件所组成,该导光件是为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不同密度、角度或深度的结构体所构成,使光源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件的扩散,藉以消除各光源之间的昏暗带区,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手段,有效解决公知背光模组明显呈现明、暗带区的课题,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附图说明图1是公知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导光件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图3(A)、(B)是为本专利技术导光件第二、三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5(A)、(B)是本专利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线配置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光源与光学板体的结构立体图。图号说明10反光罩20光源. 30光学膜片50液晶面板60光学板体61导光件62折射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能使贵审查员清楚本专利技术的组成,以及实施方式,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主要是在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之间设有一光源均化结构,其是主要由一光学板体,以及该光学板体相对应于各光源与光学膜片两侧所设置的复数个导光件所组成,该导光件是为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不同密度、角度或深度的结构体所构成,使光源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件的扩散,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于具体实施时,如图2所示,光源均化结构的各导光件61可以由如图所示的若干个突出或凹坑多角锥体的构造,而本实施例中,各导光件的间距是小于或等于1mm,以及各导光件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深度或高度是小于或等于0.5mm,各导光件61也可以为若干个突出或凹坑沟槽的构造所构成,其沟槽是由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60板面的二折射部62所组成,该二折射部62可相形成不同角度的配置,如图3(A)所示或者如图3(B)所示,可形成不同深度的配置方式,可将该突出构造或是凹坑构造设计成为一体延伸于整个光学板体60的结构形态,而皆可以对所通过的光线形成扩散作用,再者,该光学板体60的材质可为透明长条结构体或由透明塑胶材料如PC(聚碳酸酯)或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加入扩散剂,例如二氧化硅(SiO2)或二氧化钛(TiO2)等所制成的白色雾状长条结构体。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组成架构,一反光罩10的内部平均布设有光源20,并且在反光罩10的开口处依序罩设有光学板体60(可以为一般扩散板的材质)、以及由1-3片的扩散片、0~2片的增光片、0~1片的反射式偏光片等互相搭配而成的光学膜片30,以及液晶面板50,以利透过由光学膜片30以及液晶面板40呈现光源20的光源表现效果;其中各光源20可为直条状或U型或其他连续折弯形状的灯管并以适当的间距铺设在反光罩10与光学膜片30之间,或由发光二极体以适当间距设置在反光罩10与扩散板30之间。因此,各导光件61即可透过光学板体60架设在反光罩10开口处的方式与各光源20相对应,再将光学膜片30以及液晶面板50依序叠置在光学板体上层,其中如图5(A)的实施例所示,使光源20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30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至少经过两次导光件61的扩散,藉以消除各光源20之间的昏暗带区,以更为主动、积极的手段,有效解决公知背光模组明显呈现明、暗带区的课题,可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而各导光件61的排列可如如图5(A)的实施例所示为连续性,或者可为非连续性,如图5(B)所示。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为液晶显示器的另一基本组成架构,光学板体60是在与各光源20正对的位置设有一入光面61,以及在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30位置设有一出光面62,其光学膜片30可由导光板、1~3片的扩散片、0~2片的增光片、0~1片的反射式偏光片等互相搭配而成,在此实施例中,背光模组是设在光学膜片30的板端部位设有反光罩10,而各光源20则配设在光学膜片30内侧区域,并且将其光线朝向光学膜片30的方向投射后朝向光学膜片30板面射出。前述光学板体60的出光面即正对于光学膜片30的板端位置,如此即将各光源20自入光面61射入光学板体60的光线经由出光面62进入光学膜片30以及液晶面板50呈现光源20的光源表现效果,以让整体背光模组产生预期的亮度表现效果。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背光模组一较佳可行的光源均化结构,于是依法提呈专利技术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固式所示,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者,并非以此局限本专利技术,是以,举凡与本技术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均应属本技术的创作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的内。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包含有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之间设有一光源均化结构、该光源均化结构主要由一光学板体,以及该光学板体相对应于各光源与光学膜片两侧所设置的复数个导光件所组成,该导光件为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不同密度、角度或深度的结构体所构成,使光源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经过至少两次导光件的扩散,得以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以获致一光源均化的背光模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其中,该液晶显示器的各个光源是布设在一反光罩内,该光源均化结构即架设在该反光罩的开口处,该光学膜片以及一液晶面板则依序叠置在该光源均化结构的上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其中,该液晶显示器的各个光源是布设在一反光罩内,该光源均化结构即架设在该反光罩的开口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的光源均化结构,包含有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器的光源与相关光学膜片之间设有一光源均化结构,该光源均化结构主要由一光学板体,以及该光学板体相对应于各光源与光学膜片两侧所设置的复数个导光件所组 成,该导光件为伸入或突出于该光学板体板面的不同密度、角度或深度的结构体所构成,使光源的光线射入光学膜片前,得以由该光源均化结构,令所通过的光线经过至少两次导光件的扩散,得以更有效地分配光源的光线,以获致一光源均化的背光模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保
申请(专利权)人: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