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1347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15
提供线束用保护器(10)及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10)的线束装置(80),线束用保护器(10)包括:线束(W)插通的主体部(16);盖体(18),将主体部(16)的开口部(56)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20),构成为肉厚比主体部(16)及盖体(18)薄,将盖体(18)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主体侧抵接部(40),设置于主体部(16)的第一侧壁(22a);以及盖体侧抵接部(58),设置于盖体(18),通过与主体侧抵接部(40)抵接,从而将施加于盖体(18)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16)。主体部(16)。主体部(1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收纳保持汽车的线束的线束用保护器及线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线束用保护器,该线束用保护器具备线束插通的主体部和将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的盖体。盖体通过肉厚比盖体及主体部薄且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连结到主体部。连结部作为用于使盖体相对于主体部转动的铰链发挥作用。
[0003]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构成电缆导向件的线束用保护器,该电缆导向件外装于架设在车身与滑动门等可动体之间的线束。电缆导向件通过呈筒形状的链接框架相互能转动地连结多个而构成。利用连续的多个链接框架的内部空间形成有线束插通的插通路。
[0004]在专利文献3公开的电缆导向件中,各链接框架具备线束插通的主体部和将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的盖体。各链接框架的盖体通过肉厚比盖体及主体部薄且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连结到主体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

4239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

17968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

1160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6]但是,在这些线束用保护器中,因为盖体和主体部通过连结部连结,所以成为当对盖体施加载荷时向连结部直接传递载荷的结构。进一步地,连结部为了实现期望的可挠性,形成为肉厚比盖体、主体部薄。故此,连结部的耐载荷性低,期望使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
[0007]因此,以提供将盖体和主体部连结的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的线束用保护器及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装置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08]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包括:线束插通的主体部;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本公开的线束装置具备所述线束用保护器和收纳于所述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专利技术效果
[0009]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将盖体和主体部连结的连结部的耐久性提高的线束用保护器、和使用该线束用保护器的线束装置。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线束用保护器的代表性结构例的立体图。图2是从主体部侧观看图1所示的线束用保护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链接框架打开盖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链接框架盖上盖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示出链接框架将要相互连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图4所示的链接框架的侧视图。图7是图6中的VII

VII剖视图。图8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线束用保护器的代表性结构例的侧视图。图9是图8中的IX

IX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1)包括:线束插通的主体部;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
[0012]根据本公开的线束用保护器,在通过连结部连结有盖体的主体部的第一侧壁设置有主体侧抵接部。在盖体设置有通过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盖体的载荷传递到主体部的盖体侧抵接部。由此,即使在对盖体施加载荷而使盖体相对于主体部移位的情况下,也通过盖体侧抵接部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载荷分散到主体部。其结果是,可避免载荷直接传递到连结部,能够减少肉厚比主体部、盖体薄且脆弱的连结部由于载荷的负担而断裂的可能性。由此,能够维持采用主体部和盖体通过连结部一体地连结的结构的便利性,并且连结部、线束用保护器自身的耐久性的提高也能够一并达成。
[0013]另外,主体侧抵接部和盖体侧抵接部也可以在盖体没有负担载荷的初始状态下相互抵接。另外,也可以为,在初始状态下,在主体侧抵接部与盖体侧抵接部的对置面间形成有间隙,在盖体负担载荷时,主体侧抵接部和盖体侧抵接部接近地移位而相互抵接。
[0014](2)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底壁、从该底壁的两侧缘的一方立起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所述两侧缘的另一方立起的第二侧壁,由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划定所述线束插通的插通路,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通过所述侧方突部构成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所述盖体的一端部通过所述连结部连结到所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
[0015]线束插通的插通路由构成主体部的底壁和作为从底壁的两侧缘立起的一对侧壁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划定。进一步地,主体侧抵接部由从主体部的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构成。由此,在具有圆形截面的线束收纳于插通路时,能够利用成为死空间的区域设置主体侧抵接部。与主体侧抵接部抵接的盖体侧抵接部也同
样,能够利用成为死空间的区域而配置。其结果是,能够空间效率良好地设置主体侧抵接部及盖体侧抵接部。
[0016]进一步地,盖体的一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到从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的上表面。由此,在使盖体以连结部为中心旋转而打开时,能够减小从主体部突出的盖体的轨道,能够减小线束用保护器所需的配置用空间。另外,期望盖体的另一端部能够通过锁定机构开闭自如地组装到主体部的第二侧壁的顶端部。
[0017](3)在上述(2)中,优选的是,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包括在所述盖体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突出的下方突出部、和从该下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侧方突出部,通过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下方,从而在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在与所述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下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
[0018]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构成盖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出部和构成主体侧抵接部的侧方突部抵接。由此,在插通于主体部的线束抵接于盖体而施加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载荷时,通过侧方突出部和侧方突部的抵接,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可靠地分散到主体部。其结果是,可避免载荷直接达到脆弱的连结部。特别是,盖体的一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故此,在与盖体和主体部的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于盖体的载荷在传递到连结部之前,能够通过侧方突出部和侧方突部的抵接而分散到主体部。
[001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线束用保护器,其中,包括:线束插通的主体部;盖体,将所述主体部的开口部覆盖;具有可挠性的连结部,构成为肉厚比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盖体薄,将所述盖体能转动地连结到构成所述主体部的第一侧壁;主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盖体侧抵接部,设置于所述盖体,通过与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抵接,从而将施加于所述盖体的载荷传递到所述主体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底壁、从该底壁的两侧缘的一方立起的所述第一侧壁、以及从所述底壁的所述两侧缘的另一方立起的第二侧壁,由所述底壁、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划定所述线束插通的插通路,所述主体侧抵接部包括从所述第一侧壁的突出顶端部朝向所述第二侧壁侧突出的侧方突部,通过所述侧方突部构成所述主体侧抵接部,所述盖体的一端部经由所述连结部连结到所述侧方突部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用保护器,其中,所述盖体侧抵接部包括在所述盖体关闭的状态下从所述盖体的下表面朝向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突出的下方突出部、和从该下方突出部的突出端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突出的侧方突出部,通过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的下方,从而在与所述盖体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壁的对置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侧方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侧方突部抵接,在与所述对置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所述盖体的所述下方突出部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矶田一真宇野广辉井上浩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