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13477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23 14: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1)在碰撞载荷从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时产生轴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件(3),具有顶板部(5a)和一对纵壁部(5b);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9),在筒状部件(3)的内侧配设为跨越顶板部(5a)并且两端部与一对纵壁部(5b)的内表面接合,而在自身与筒状部件(3)的周壁部之间形成封闭截面空间;以及树脂(11),填充于该封闭截面空间,并含有橡胶改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而成,树脂(11)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80%以上,与筒状部件(3)以及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9)的粘合强度为12MPa以上,压缩公称应变10%时的压缩公称应力为6MPa以上。以上。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crashworthiness energy absorption parts for automotive),特别涉及在碰撞载荷(crashworthiness load)从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时,沿长边方向进行轴向压溃(axis crush deformation)从而吸收碰撞能量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

技术介绍

[0002]作为提高汽车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的技术,存在汽车部件的形状、构造、材料(materials)等最佳化等较多的技术。并且,在近年,提出了大量使树脂(regin)(发泡树脂(foamed regin)等)发泡而填充至具有封闭截面构造(closed cross section structure)的汽车部件的内部,从而兼得该汽车部件的碰撞能量吸收性能的提高和轻型化的技术。
[0003]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在使侧梁(side sill)、地板构件(floor member)、支柱(pillar)等帽形截面部件(hat

shaped cross section part)的顶板(top portion)方向对齐而使凸缘重叠(flange)从而在内部形成封闭空间的结构的汽车用构造部件中,通过向其内部填充发泡填充材料,而以最低限度的重量增加提高该汽车用构造部件的弯曲强度(bending strength)、扭转刚性(torsion stiffness),提高车身(automotive body)的刚性(stiffness)以及碰撞安全性(collision safety)。
[0004]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在向使帽形截面部件对置并组合了凸缘部的支柱等封闭截面构造的内部空间内填充高刚性发泡体时,利用由该高刚性发泡体的填充以及发泡带来的压缩反作用力(compressive counterforce)而固定发泡体,实现对振动音(vibration sound)的传递进行抑制的防振性(vibration isolating performance)的提高,并且提高强度(strength)、刚性、碰撞能量吸收性。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240134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

318075号公报
[0007]根据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通过向汽车部件的内部填充发泡填充材料或者发泡体,能够提高该汽车部件对弯曲变形(bending deformation)的强度、由碰撞导致的弯曲变形的碰撞能量吸收性、以及对扭转变形(torsional deformation)的刚性,能够抑制该汽车部件的变形。然而,存在如下课题,即、对于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的前纵梁(front side member)、碰撞吸能盒(crash box)那样,在碰撞载荷从汽车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而产生轴向压溃时,波纹状(bellows)地屈曲变形(buckling deformation)而吸收碰撞能量的汽车部件,即使应用了向该汽车部件的内部填充发泡填充材料、发泡体的技术,也难以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前纵梁、碰撞吸能盒那样的、在碰撞载荷从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而波纹状地产生轴向压溃时能够
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设置于车身的前部或者后部,在碰撞载荷从该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时发生轴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件(tubular member),由拉伸强度(tensile strength)为590MPa级(MPa

class)以上、1180MPa级以下的钢板(steel sheet)形成,具有顶板部和与该顶板部连续的一对纵壁部(side wall portion);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由拉伸强度较该筒状部件低的钢板形成,以跨越前述顶板部的方式配设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内侧且两端部与前述一对纵壁部的内表面接合,并且在自身与该筒状部件的周壁部(peripheral wall portion)的一部分之间形成封闭截面空间;以及树脂,填充于前述封闭截面空间,该树脂含有橡胶改性环氧树脂(rubber

modified epoxy resin)和固化剂(curing agent)而成,该树脂的拉伸断裂伸长率(tensile elongation at break)为80%以上,与前述筒状部件以及前述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的粘合强度(adhesive strength)为12MPa以上,压缩公称应变(compression nominal strain)10%时的压缩公称应力(compression nominal stress)为6MPa以上。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设置于车身的前部或者后部,在碰撞载荷从该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时发生轴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件,由拉伸强度为590MPa级以上、1180MPa级以下的钢板形成,具有顶板部和与该顶板部连续的一对纵壁部;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由拉伸强度较该筒状部件低的钢板形成,以跨越前述顶板部的方式配设在前述筒状部件的内侧且两端部与前述一对纵壁部的内表面接合,并且在自身与该筒状部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之间形成封闭截面空间;以及树脂,填充于前述封闭截面空间,该树脂含有橡胶改性环氧树脂而成,该树脂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80%以上,与前述筒状部件以及前述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的粘合强度为12MPa以上,压缩公称应变10%时的压缩公称应力为6MPa以上。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碰撞载荷从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而发生轴向压溃的过程中,能够不使筒状部件的变形阻力(deformation resistance)下降地波纹地反复产生屈曲变形,能够提高碰撞能量的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结构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0013]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剖视图。
[0014]图3是对实施例中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的轴向压溃试验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0015]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用于轴向压溃试验的试验体(test specimen)的结构的图(专利技术例)。
[0016]图5是对在实施例中粘合强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0017]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用于轴向压溃试验的试验体的结构的图(比较例)。
[0018]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中将比较例所涉及的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作为试验体而进行轴向压溃试验时的、碰撞载荷与轴向压溃变形量(deformatio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汽车用碰撞能量吸收部件,设置于车身的前部或者后部,在碰撞载荷从该车身的前方或者后方输入时发生轴向压溃而吸收碰撞能量,其特征在于,具有:筒状部件,由拉伸强度为590MPa级以上、1180MPa级以下的钢板形成,具有顶板部和与该顶板部连续的一对纵壁部;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由拉伸强度较该筒状部件低的钢板形成,以跨越所述顶板部的方式配设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内侧且两端部与所述一对纵壁部的内表面接合,并且在自身与该筒状部件的周壁部的一部分之间形成封闭截面空间;以及树脂,填充于所述封闭截面空间,该树脂含有橡胶改性环氧树脂和固化剂而成,该树脂的拉伸断裂伸长率为80%以上,与所述筒状部件以及所述封闭截面空间形成壁部件的粘合强度为12MPa以上,压缩公称应变10%时的压缩公称应力为6MPa以上。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樋贝和彦盐崎毅玉井良清北村繁明马渕直树
申请(专利权)人: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