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8085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涉及汽车吸能技术领域,包括: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一端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接,另一端向前纵梁前端靠近汽车外侧的方向延伸;前纵梁前部端板,一端与前纵梁的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另一端相连接;通过在前纵梁的外侧设置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并通过前纵梁前部端板将前纵梁与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相连接,优化汽车前部碰撞能量传递路径,提高汽车的防撞能力。提高汽车的防撞能力。提高汽车的防撞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


[0001]本技术属于汽车吸能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传统汽车发生碰撞时,主要由防撞梁、吸能盒及前纵梁组合结构受力形变吸收碰撞能量,实现保护乘员。新增的25%重叠碰撞对车身前部边梁结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当发生小于25%重叠碰撞时,碰撞能量恰好避开传统车纵梁组合结构,使得传统车纵梁组合结构失去吸能作用。
[000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该结构包括:由前防撞梁101,前防撞梁吸能盒102与前防撞梁端板103组成的前防撞梁总成;前纵梁内板104、前纵梁外板105与前纵梁前部端板106组成的前纵梁总成;前防撞梁总成与前纵梁总成通过螺栓连接,形成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当发生小于25%重叠碰撞时,碰撞能量无法被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吸收,直接冲击车辆轮罩边梁及其A柱、乘员舱,导致乘员舱严重变形,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通过在前纵梁的外侧设置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并通过前纵梁前部端板将前纵梁与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相连接,优化汽车前部碰撞能量传递路径,提高汽车的防撞能力。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
[0006]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一端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前纵梁前端靠近所述汽车外侧的方向延伸;
[0007]前纵梁前部端板,一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为中空直筒状,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轴线与所述前纵梁的轴线形成夹角。
[0009]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侧壁上设置有凹筋。
[0010]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前纵梁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翻边与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的所述另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内部空腔相连通。
[001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包括:
[0013]上述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
[0014]前防撞梁总成;
[0015]所述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通过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相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前防撞梁吸能盒和前防撞梁端板,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前防撞梁靠近所述前纵梁的一侧,所述前防撞梁吸能盒的另一端与所述前防撞梁端板相连接。
[0017]可选地,所述前防撞梁端板与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相连接。
[0018]可选地,所述前防撞梁端板与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通过螺栓连接。
[00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
[0020]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及汽车,其有益效果在于:
[0021]汽车前部碰撞能量传递路径的优化: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中,通过设置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和前纵梁前部端板,增加能量传递路径,汽车前部碰撞能量通过前防撞梁后,一部分能量传递至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接着前轮罩上边梁将部分能量传递给A柱、门槛区域,另一部分能量传递至前防撞梁吸能盒及前纵梁,使得碰撞能量分散,提高防撞能力;
[0022]减轻对乘员舱的侵入量:汽车前部碰撞能量通过前防撞梁分别传递至前防撞梁吸能盒和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稳定地吸能溃缩,从而减轻了对前纵梁后部、前围、A柱的侵入量,进而保护乘员舱车身结构受损,保护乘员的安全。
[0023]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4]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0025]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示意图。
[0026]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示意图。
[0027]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示意图。
[0028]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车身前纵梁前端结构的汽车前部碰撞能量路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图1中:
[0031]101、前防撞梁;102、前防撞梁吸能盒;103、前防撞梁端板;104、前纵梁内板;105、前纵梁外板;106、前纵梁前部端板;
[0032]图2至图4中:
[0033]1、前纵梁;2、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3、前纵梁前部端板;4、凹筋; 5、第一连接翻边;6、第二连接翻边;7、通孔;8、前防撞梁;9、前防撞梁吸能盒;10、前防撞梁端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
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5]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包括:
[0036]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一端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接,另一端向前纵梁前端靠近汽车外侧的方向延伸;
[0037]前纵梁前部端板,一端与前纵梁的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另一端相连接。
[0038]具体的,在前纵梁的外侧设置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和前纵梁的前端在Y方向上形成双吸能结构,在汽车前部发生小于 25
°
的小偏置碰撞时,提高了吸能效果,提高了抗碰撞能力。
[0039]可选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为中空直筒状,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轴线与前纵梁的轴线形成夹角。
[0040]具体的,中空直筒状的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能够在碰撞中有效溃缩,保证吸能效果。
[0041]可选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侧壁上设置有凹筋。
[0042]具体的,凹筋在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侧壁上冲压成型,凹筋的设置能够提高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周向的强度。
[0043]可选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第一连接翻边与前纵梁的侧壁相连接,第二连接翻边与前纵梁前部端板的另一端相连接。
[0044]具体的,通过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可以进行焊接或螺栓连接。
[0045]可选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一端与汽车的前纵梁相连接,另一端向所述前纵梁前端靠近所述汽车外侧的方向延伸;前纵梁前部端板,一端与所述前纵梁的前端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为中空直筒状,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轴线与所述前纵梁的轴线形成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侧壁上设置有凹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侧吸能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翻边和第二连接翻边,所述第一连接翻边与所述前纵梁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翻边与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的所述另一端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前部端板的所述另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艳琼王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