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00818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8 0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包括油墨盒,手柄和活动推板,油墨盒包括箱体和刀片,所述箱体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内板和外板,刀片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侧板,内板的内环面顶部连接有多个连接杆,每个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内板内环面、另一端连接在手柄的外周壁下部,手柄外周壁设有盲孔,盲孔内底面连接有弹簧,弹簧的一端连接盲孔内底面、另一端连接有定位珠,活动推板包括套筒、水平杆、竖直杆和推板,套筒的内侧壁中部设有球面凹槽,套筒套装在手柄的外周壁中部,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桶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装有油墨的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转移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中,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印刷机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印刷机的油墨槽中加油墨时需要借助工具,现用的加墨工具一般为刀片状工具,油墨桶一般为圆桶,当油墨桶内的油墨量少时,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桶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导致油墨的浪费,由于油墨粘稠,装有油墨的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转移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中,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桶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装有油墨的加墨工具不容易将油墨转移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中,使用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容易将油墨桶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容易将油墨转移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中,使用方便。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包括油墨盒,手柄和设置在手柄上的活动推板;
[0006]所述油墨盒包括箱体和刀片,所述箱体包括第一底板、第一侧板、内板和外板,所述第一底板是水平状的开口向前的扇环形的板体,所述第一底板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上分别连接竖直的开口向前的弧形的内板和外板,所述第一底板、内板和外板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所述第一侧板是连接在内板的左端面、外板的左端面、第一底板的左端面的竖直状的板体,所述第一侧板、内板和外板之间构成扇环形的左端封闭、右端和上方开口的槽体,所述刀片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是水平状的三角形板体,第二底板的右端面是和第一底板的外环面同中心轴线同半径的圆弧面,第二底板的左端面是和第二底板的右端面相交且自左向右朝前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底板的后端面和第一底板的右端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是竖直状的弧形凸起向外的三角形板体,所述第二侧板与外板同半径且同中心轴线,第二侧板的顶端面是自后向前朝下倾斜的弧形面,第二侧板的下部和第二底板的右端面连接,第二侧板的底端面与第二底板的底面相平齐且与第二侧板的顶端面相交,第二侧板的底端面左边缘和第二底板的右端面下边缘相重合,第二侧板的后端面和外板的右端面连接;
[0007]所述手柄是与内板同中心轴线的竖直状的圆杆,所述内板的内环面顶部均匀间隔连接有多个水平状的朝内板中心轴线延伸的连接杆,每个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内板内环面、另一端连接在手柄的外周壁下部,所述连接杆上方的手柄外周壁设有向手柄内部凹陷、开口向外的水平状的盲孔,所述盲孔内底面连接有水平状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盲孔内底面、另一端朝向盲孔开口,所述弹簧朝向盲孔开口的一端连接有向手柄外部凸起的半球状的定位珠,所述定位珠的球面伸出盲孔外;
[0008]所述活动推板包括套筒、水平杆、竖直杆和推板,所述套筒是竖直状的上下开口的
中空圆柱体,套筒的内侧壁中部设有向套筒的内侧壁凹陷、开口朝向套筒的中心轴线的球面凹槽,所述套筒套装在手柄的外周壁中部,所述球面凹槽与定位珠伸出盲孔外的球面相配合,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上连接有向外伸出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外端底部连接有向下伸出的竖直杆,竖直杆的底端连接有向下伸出的推板,所述推板是左右侧面为同中心轴线、开口朝向手柄的弧形面、前后面为竖直面的板体,推板的左右侧面与内板同中心轴线,推板与槽体上下相对应。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内板和外板均是上下边为凸起向后的弧形边、左右边为直边的弧形板体。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是水平状的长方形杆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手柄的底端置于第一底板的底面上方。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推板的高度大于槽体的深度。
[0013]进一步地,所述套筒沿手柄的外周壁下移至推板的底面与槽体的内底面相接触时,所述推板左右侧面分别与外板的内环面和内板的外环面相接触,所述套筒置于盲孔的下方。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5]1.上下移动套筒直至定位珠伸出盲孔外的球面与球面凹槽相配合,套筒卡在手柄外周壁,手持手柄,将油墨盒伸入到油墨桶内,顺时针转动手柄,油墨沿槽体流动装入箱体内,然后提起手柄,将本技术移动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上方,推动套筒向下移动直至推板伸入箱体内且推板的底面与槽体的内底面相接触,然后转动套筒同时水平移动手柄,从而推板将箱体中的油墨均匀的推入到印刷机的油墨槽内。
[0016]2.当油墨桶的油墨少时,旋转手柄,刀片容易将油墨桶侧壁和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
[0017]3.本技术使用方便,容易装入油墨,容易将油墨桶底部角落的油墨刮干净,容易将油墨转移到印刷机的油墨槽中。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剖视)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的俯视图;
[0022]图5是图2中B处放大示意图。
[0023]附图中标号为:1a为箱体,1b为刀片,1c为槽体,2为手柄,3为活动推板,3a为套筒,3b为水平杆,3c为竖直杆,3d为推板,3e为球面凹槽,4为连接杆,5为盲孔,6为弹簧,7为定位珠,10a为第一底板,10b为第一侧板,10c为内板,10d为外板,10e为第二底板,10f为第二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如图1~图5所示,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包括油墨盒,手柄2和设置在手
柄2上的活动推板3。
[0026]所述油墨盒包括箱体1a和刀片1b,所述箱体1a包括第一底板10a、第一侧板10b、内板10c和外板10d,所述第一底板10a是水平状的开口向前的扇环形的板体,所述第一底板10a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上分别连接竖直的开口向前的弧形的内板10c和外板10d,所述第一底板10a、内板10c和外板10d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所述第一侧板10b是连接在内板10c的左端面、外板10d的左端面、第一底板10a的左端面的竖直状的板体,所述第一侧板10b、内板10c和外板10d之间构成扇环形的左端封闭、右端和上方开口的槽体1c,所述刀片1b包括第二底板10e和第二侧板10f,所述第二底板10e是水平状的三角形板体,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是和第一底板10a的外环面同中心轴线同半径的圆弧面,第二底板10e的左端面是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相交且自左向右朝前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底板10e的后端面和第一底板10a的右端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0f是竖直状的弧形凸起向外的三角形板体,所述第二侧板10f与外板10d同半径且同中心轴线,第二侧板10f的顶端面是自后向前朝下倾斜的弧形面,第二侧板10f的下部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连接,第二侧板10f的底端面与第二底板10e的底面相平齐且与第二侧板10f的顶端面相交,第二侧板10f的底端面左边缘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下边缘相重合,第二侧板10f的后端面和外板10d的右端面连接。
[0027]所述手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机的油墨槽加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墨盒,手柄(2)和设置在手柄(2)上的活动推板(3);所述油墨盒包括箱体(1a)和刀片(1b),所述箱体(1a)包括第一底板(10a)、第一侧板(10b)、内板(10c)和外板(10d),所述第一底板(10a)是水平状的开口向前的扇环形的板体,所述第一底板(10a)的内环面和外环面上分别连接竖直的开口向前的弧形的内板(10c)和外板(10d),所述第一底板(10a)、内板(10c)和外板(10d)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所述第一侧板(10b)是连接在内板(10c)的左端面、外板(10d)的左端面、第一底板(10a)的左端面的竖直状的板体,所述第一侧板(10b)、内板(10c)和外板(10d)之间构成扇环形的左端封闭、右端和上方开口的槽体(1c),所述刀片(1b)包括第二底板(10e)和第二侧板(10f),所述第二底板(10e)是水平状的三角形板体,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是和第一底板(10a)的外环面同中心轴线同半径的圆弧面,第二底板(10e)的左端面是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相交且自左向右朝前倾斜的倾斜面,第二底板(10e)的后端面和第一底板(10a)的右端面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0f)是竖直状的弧形凸起向外的三角形板体,所述第二侧板(10f)与外板(10d)同半径且同中心轴线,第二侧板(10f)的顶端面是自后向前朝下倾斜的弧形面,第二侧板(10f)的下部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连接,第二侧板(10f)的底端面与第二底板(10e)的底面相平齐且与第二侧板(10f)的顶端面相交,第二侧板(10f)的底端面左边缘和第二底板(10e)的右端面下边缘相重合,第二侧板(10f)的后端面和外板(10d)的右端面连接;所述手柄(2)是与内板(10c)同中心轴线的竖直状的圆杆,所述内板(10c)的内环面顶部均匀间隔连接有多个水平状的朝内板(10c)中心轴线延伸的连接杆(4),每个连接杆(4)的一端连接内板(10c)内环面、另一端连接在手柄(2)的外周壁下部, 所述连接杆(4)上方的手柄(2)外周壁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祖江熊则宝杨炳海李园杰许韶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桐裕印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