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胶辊的清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150255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12-22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印刷机胶辊的清洗装置,包括喷淋机构、承载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承载筒、导流筒和喷淋管;所述承载机构设置于承载筒上部,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转筒、固定组件和清洁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限位件和驱动圆杆,所述限位件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前限位件和后限位件,所述清洁组件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左清洁组件和右清洁组件,所述左清洁组件和右清洁组件分别设置于固定组件的左右两侧、且呈左右对称状态,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承载筒左侧,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撑板、电机和驱动圆盘。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沾上油墨的刷毛难以保证彻底清洁干净胶辊的表面和人工清洁胶辊费时费力的问题。时费力的问题。时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印刷机胶辊的清洗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印刷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印刷机胶辊的清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印刷(Printing,Graphic Arts)是将文字、图画、照片、防伪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纺织品、塑料品、皮革、PVC、PC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印刷机(The printer)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印刷胶辊用于印刷机械作为压印、调墨、传墨之用的胶辊,胶辊具有适度的硬度和弹性、高耐油性、耐洗涤溶剂性、耐磨性和形状稳定。
[0003]在印刷工艺技术中关键是水路与墨路平衡的控制,而水墨平衡靠的是胶辊这一关键部件,其品质好坏可直接作用于产品质量,凹印、凸印、柔印更是如此,一般的印刷企业每周都要保养一次设备,其中就包括印刷胶辊的保养。
[0004]印刷机胶辊的保养主要是对胶辊进行清洗,防止胶辊上的油墨干涸在胶辊上,但是目前胶辊的清洗主要靠人工或机械,采用浸渍有清洗液的刷毛反复涂刷胶辊表面,刷毛如不及时清洗,刷毛上很快沾满油墨,难以彻底清洁胶辊表面,胶辊一般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印刷机胶辊的清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淋机构、承载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喷淋机构包括承载筒(1)和喷淋管,所述承载筒(1)为上端开口、下端封闭的圆筒体,所述承载筒(1)的左侧周壁下端设置有连通承载筒(1)内部的出液管(2),所述承载筒(1)的周壁顶端设置有向承载筒(1)周壁内部凹陷的、开口朝上的第一环形槽(19),所述第一环形槽(19)靠近承载筒(1)外壁的侧面为外侧面、靠近承载筒(1)内壁的侧面为内侧面,所述第一环形槽(19)内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状的第一滚轮(16),每个所述第一滚轮(16)均为圆形板体,每个所述第一滚轮(16)的下部位于第一环形槽(19)内、上部位于承载筒(1)上侧,每个所述第一滚轮(16)经穿过第一滚轮(16)圆心的第一转轴(18)连接于第一环形槽(19)的内外侧面,所述承载筒(1)的内壁上部设置有向承载筒(1)内壁中凹陷的、开口朝向承载筒(1)中轴线的第二环形槽(45),所述第二环形槽(45)的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状的第一齿牙(29),所述喷淋管包括第一管体(35)和多个第二管体(38),所述第一管体(35)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管体,所述第一管体(35)下端贯穿承载筒(1)的底板中心和底板底面平齐,多个所述第二管体(38)呈环形阵列状设置于第一管体上部周壁,每个所述第二管体(38)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每个所述第二管体(38)封闭一端连接承载筒(1)内壁、开口一端贯穿第一管体(35)周壁连通第一管体(35)内部,每个所述第二管体(38)周壁上端均沿第二管体(38)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贯穿第二管体(38)周壁的喷淋孔(37);所述承载机构设置于承载筒(1)上部,所述承载机构包括转筒、固定组件和清洁组件,所述转筒包括内筒体(43)和外筒体(14),所述内筒体(43)为外径小于承载筒(1)内径的、同轴设置于承载筒(1)上部内的、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体,所述内筒体(43)的上端高于承载筒(1)上端、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状的第二滚轮(30),每个所述第二滚轮(30)均为水平设置的圆形板体,每个所述第二滚轮(30)顶面圆心均经第二转轴连接于内筒体(43)下端面,每个所述第二滚轮(30)的圆周面均和承载筒(1)内壁滚动接触,所述外筒体(14)为内径大于承载筒(1)外径的、同轴套设于承载筒(1)上部外周的、上下两端开口的筒状体,所述外筒体(14)的上端高于承载筒(1)的上端且和内筒体(43)的上端平齐、下端和内筒体(43)的下端平齐,所述外筒体(14)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状的第三滚轮(8),每个所述第三滚轮均为水平设置的圆形板体,每个所述第三滚轮(8)的顶面圆心均经第三转轴连接于外筒体(14)的下端面,每个所述第三滚轮(8)的圆周面均和承载筒(1)的外壁滚动接触,所述外筒体(14)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多个呈环形阵列状的第二齿牙(13),所述内筒体(43)和外筒体(14)的上端之间连接有呈圆环状的连接环板(15),所述连接环板(15)的底面上设置有向连接环板(15)内部凹陷的、开口朝下的、和第一环形槽(19)上下对应的第三环形槽(17),所述第一环形槽(19)内的每个第一滚轮(16)的上部均位于上方对应的第三环形槽(17)内;所述固定组件包括限位件和驱动圆杆,所述限位件包括结构大小均相同的前限位件和后限位件,所述前限位件和后限位件分别设置于内筒体(43)内的前部和后部、且呈前后对称状态,所述后限位件包括连接板(31)、承载板(28)和卡板(32),所述连接板(31)为竖直设置的圆形板体,所述连接板(31)的前侧面下部设置有承载板(28),所述承载板(28)是前后两端为弧形边、左右两端为直边、弧形凸起朝下的弧形板体,所述承载板(28)的后端连接于连接板(31)的前侧面,所述承载板(28)的左右两端均和连接板(31)的圆心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承载板(28)的中部沿承载板(28)的圆周方向设置有贯穿承载板(28)内外壁的弧形
通孔(40),所述卡板(32)为和承载板(28)内壁相配应的弧形板体,所述卡板(32)的外壁和承载板(28)的内壁滑动接触,所述卡板(32)的外壁左部上侧设置有限位螺杆(27),所述限位螺杆(27)一端连接卡板(32)、另一端穿过弧形通孔(40)左端位于承载板(28)外侧,所述承载板(28)外侧的限位螺杆(27)上旋装有限位螺母(25),所述驱动圆杆包括第一杆体(42)和第二杆体(44),所述第一杆体(42)前端连接后限位件上的连接板(31)后侧面圆心、后端贯穿内筒体(43)同轴连接有位于第二环形槽(45)内的驱动齿轮(41),所述驱动齿轮(41)下端的齿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则宝杨炳海张祖江许韶华李园杰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桐裕印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