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及出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00182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6: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及出模方法,出模结构包括直顶、斜顶和斜顶座,所述直顶的顶端设有直顶块,直顶块的底面与直顶的端面连接,直顶块的底面大于直顶的端面面积;所述斜顶座上设有滑槽,斜顶的底端设在滑槽内并能够沿着滑槽滑动,斜顶的顶端与直顶块的底面接触,直顶的侧面与斜顶座的侧面连接固定,斜顶的底端沿斜顶座上的滑槽滑动带动斜顶的顶端沿直顶块的底面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采用直顶+斜顶的结构,再利用产品的塑性,让产品在模具中变形然后出模。通过上下顶针板带动直顶和斜顶同时运动,斜顶在向上运动的同时沿直顶块的底面横向移动迫使产品变形,当产品的变形距离大于倒扣距离时产品即可顺利出模。可顺利出模。可顺利出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及出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及出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塑料工业日益发展,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不断拓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产品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模具的精密配合度,尺寸的稳定性有着更高要求的标准。产品的复杂直接对模具结构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结构的简化同时如何保证加工的简单性,维修的方便性,结构的合理性,成为一系列的研究课程。
[0003]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产品更迭周期迅速缩减,缩短交货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已成为注射模具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第一要素。为满足生活品质的提升,因此在一些更为人性化的产品开发中,塑料制品有了更前沿的外观、视感、应用的性质,模具结构也日趋复杂。与传统模具设计相比,现代模具设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模具结构的设计,还有一些产品功能性的要求,同时也诞生特殊结构的典型案例。在这里更需要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加工的简单性和生产的方便性。如何在现有的结构上优化贯通得到一个又简单又能控制成本更为合理有效的模具结构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0004]对一些复杂的壳体零件,会在两个相邻的位置出现多处结构,给设计人员增加了很大的挑战,大多数都会为结构位置空间而焦头烂额,一个好的设计就会想办法让一些杂乱的设计思路总结梳理清楚,保证模具运动顺畅、避免装配干涉风险,实现加工的可行性,因此需要对方案进行改进来达到最终设计目的。
[0005]如图1是汽车上的门把手的一个机壳,由于产品比较小,本身的结构比较多,图1中的b视图它是一个a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常规的情况下,这里是一个斜顶结构,图1中的平面图可以看到顶块和斜顶的位置分布。但此产品情况不一样,它在斜顶的出模方向有一个1mm的胶位,档住了斜顶的正常运动方向,无法出模。向另外两个方向,如图1中的c中的箭头方向,同样也有胶位档在了前面,所以传统斜顶结构已经在这个产品上实现不了了,因此只有打开思路另辟蹊径采用其他结构设计让产品出模。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出模结构无法应用于有胶位阻挡的复杂产品出模的问题。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顶、斜顶和斜顶座,所述直顶的顶端设有直顶块,直顶块的底面与直顶的端面连接,直顶块的底面大于直顶的端面面积;
[0008]所述斜顶座上设有滑槽,斜顶的底端设在滑槽内并能够沿着滑槽滑动,斜顶的顶端与直顶块的底面接触,直顶的侧面与斜顶座的侧面连接固定,斜顶的底端沿斜顶座上的滑槽滑动带动斜顶的顶端沿直顶块的底面移动。
[0009]优选地,所述斜顶的底端两侧设有耐磨片,所述滑槽内部向两侧设有凹陷部,斜顶
的底端通过耐磨片与滑槽的凹陷部相互配合,实现斜顶在斜顶座内的滑动。
[0010]优选地,所述直顶块的底面与直顶之间呈L形。
[0011]优选地,所述斜顶的底端和耐磨片之间通过销钉连接固定。
[0012]优选地,所述斜顶座的底部设有与模具顶针板连接的螺纹连接孔。
[0013]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出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包括如下步骤:
[0014]步骤一、将直顶的底部和斜顶座的底部固定在模具的下顶针板上;
[0015]步骤二、第一阶段顶出12mm,推动下顶针板带动直顶和斜顶向产品的出模方向运动,使得产品脱离模仁,此阶段斜顶在纵向运动的同时沿着直顶块的底面向产品的倒扣方向横向运动直到斜顶与产品的倒扣面接触;
[0016]步骤三、第二阶段顶出5mm,继续推动下顶针板带动直顶和斜顶向产品的出模方向运动,此时斜顶在纵向运动的同时沿着直顶块的底面向产品的倒扣方向横向移动,使得产品的倒扣向斜顶的开模方向变形,直至变形距离大于倒扣距离,此时产品出模。
[0017]优选地,所述步骤二中下顶针板带动直顶和斜顶运动的距离大于产品的定位深度。
[0018]优选地,所述步骤三中斜顶的横向移动距离大于产品的倒扣距离。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本专利技术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采用直顶+斜顶的结构,再利用产品的塑性,让产品在模具中变形然后出模。通过上下顶针板带动直顶和斜顶同时运动,斜顶在向上运动的同时沿直顶块的底面横向移动,迫使产品向斜顶的开模方向变形,当产品的变形距离大于倒扣距离时产品即可顺利出模。本专利技术可以应用于有一个以上倒扣的复杂产品出模,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有胶位阻挡的产品难以出模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汽车门把手机壳结构示意图;
[0022]图1a为图1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3]图1b为图1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4]图1c为图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实施例出模过程出模直顶和斜顶的移动距离示意图;
[0027]图4为出模结构安装在模具中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应用本专利技术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出模的模具装配位置示意图;
[0029]图6为应用本专利技术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出模的延迟过程示意图(第一阶段顶出12mm);
[0030]图7为应用本专利技术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进行出模的逆向过程示意图(第二阶段顶出5mm);
[0031]图8为斜顶座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33]本专利技术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采用直顶+斜顶的结构,再利用产品的塑性,让产品在模具中变形然后出模。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包括直顶1、斜顶2和斜顶座5,直顶1的顶端加工有直顶块6,直顶块6的底面与直顶1的端面连接,直顶块6的底面大于直顶1的端面面积,本实施例中直顶块6的底面与直顶1之间呈L形。
[0034]如图8所示,斜顶座5上加工有滑槽7,滑槽7内部向两侧加工有凹陷部7

1,斜顶2的底端两侧安装有耐磨片3,与耐磨片3之间通过销钉4连接固定。斜顶2的底端通过耐磨片3安装在滑槽7的凹陷部7

1内,耐磨片3与凹陷部7

1相互配合,使得斜顶2底端能够在斜顶座5内滑动。斜顶座5的底部设有与模具顶针板连接的螺纹连接孔8。
[0035]斜顶2的顶端与直顶块6的底面接触,直顶1的侧面与斜顶座5的侧面连接固定,斜顶2的底端沿斜顶座5上的滑槽7滑动的同时带动斜顶2的顶端沿直顶块6的底面移动。
[0036]本专利技术一种应用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进行出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37]步骤一、将直顶1的底部和斜顶座5的底部固定在模具的下顶针板上。
[0038]步骤二、第一阶段顶出12mm,推动下顶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直顶(1)、斜顶(2)和斜顶座(5),所述直顶(1)的顶端设有直顶块(6),直顶块(6)的底面与直顶(1)的端面连接,直顶块(6)的底面大于直顶(1)的端面面积;所述斜顶座(5)上设有滑槽(7),斜顶(2)的底端设在滑槽(7)内并能够沿着滑槽(7)滑动,斜顶(2)的顶端与直顶块(6)的底面接触,直顶(1)的侧面与斜顶座(5)的侧面连接固定,斜顶(2)的底端沿斜顶座(5)上的滑槽(7)滑动带动斜顶(2)的顶端沿直顶块(6)的底面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2)的底端两侧设有耐磨片(3),所述滑槽(7)内部向两侧设有凹陷部(7

1),斜顶(2)的底端通过耐磨片(3)与滑槽(7)的凹陷部(7

1)相互配合,实现斜顶(2)在斜顶座(5)内的滑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顶块(6)的底面与直顶(1)之间呈L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延迟逆向斜顶出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2)的底端和耐磨片(3)之间通过销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