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000706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11 04: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涉及建筑施工装置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由于实际工程中遇到连梁不允许搁置结构主梁时,导致结构楼面布置不成立,需进行大范围平面调整,影响设计时间进度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相平行的两个剪力墙、连接在两个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以及垂直搁置在连梁上的主梁,连梁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剪力墙相固定的竖向加腋段,竖向加腋段的截面呈矩形且位于主梁搁置点下方。连梁耗能段在地震时能发挥耗能作用,同时竖向加腋段不发生破坏,并能承受主梁搁置作用,既满足抗震需求,同时保证连梁以外结构构件的结构承重要求和安全性,避免出现结构楼面布置不成立导致进行大的平面调整的情况,从而可以节省设计周期。可以节省设计周期。可以节省设计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装置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住宅办公等常见的民用建筑也不停变化中。民用建筑不光在外表上日新月异,在内部空间布局上也千变万化。常见结构形式之一的剪力墙结构以其结构布置的灵活性和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设当中。
[0003]在剪力墙结构当中,连梁作为抗震设计中结构主要耗能构件,是地震情况下结构最先发生破坏的构件。因此常规结构设计时,一般不允许有结构主梁搁置于连梁之上。如果主梁搁置在连梁上,地震时连梁会优先破坏,会导致结构主梁紧接着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000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剪力墙结构中连梁不允许搁置结构主梁,导致结构楼面布置不成立,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此种情况,如果因为结构不成立,使得前期设计工作前功尽弃,增加了设计工作的反复劳动,也严重影响了设计的时间进度,因此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其具有满足抗震需求、节省设计周期的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包括相平行的两个剪力墙、连接在两个剪力墙之间的连梁以及垂直搁置在连梁上的主梁,所述连梁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剪力墙相固定的竖向加腋段,所述竖向加腋段的截面呈矩形且位于主梁搁置点下方。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加腋段超出主梁部分的长度等于一倍主梁宽度。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向加腋段靠近连梁耗能段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加腋过渡段。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腋过渡段的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梁内沿连梁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连梁梁顶纵筋和连梁梁底纵筋。
[001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0013]1、通过竖向加腋段的设置,保留了连梁耗能段在地震工况时候能发挥耗能作用,同时竖向加腋段不发生破坏,并能承受主梁搁置作用,从而既满足了抗震需求,同时保证连梁以外结构构件的结构承重要求和安全性,避免出现结构楼面布置不成立导致进行大的平面调整的情况,从而可以节省设计周期;
[0014]2、通过加腋过渡段的设置,加腋过渡段与连梁底面的连接节点处形成一个近似T型结构,T型结构能传递竖直及水平方向的外力,化解受到的部分剪切力,进一步提高连梁耗能段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0016]图2是用于展示竖向加腋段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用于展示配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剪力墙;2、连梁;21、连梁梁顶纵筋;22、连梁梁底纵筋;3、主梁;4、竖向加腋段;41、加腋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0]参照图1与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包括相平行的两个剪力墙1、连接在两个剪力墙1之间的连梁2以及垂直搁置在连梁2上的主梁3,连梁2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剪力墙1相固定的竖向加腋段4,竖向加腋段4与连梁2、剪力墙1浇注连为一体。竖向加腋段4的截面呈矩形且位于主梁3搁置点下方,竖向加腋段4超出主梁3部分的长度等于一倍主梁3的宽度。采取连梁2梁下竖向加腋,保留了连梁2耗能段在地震工况时候能发挥耗能作用,同时竖向加腋段4不发生破坏,并能承受主梁3搁置作用。从而既满足了抗震需求,同时保证连梁2以外结构构件的结构承重要求和安全性。这样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此类情况,建筑结构设计就不需要进行大的平面调整,从而可以节省设计周期。
[0021]参照图1与图2,竖向加腋段4靠近连梁2耗能段的外侧面上设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加腋过渡段41,加腋过渡段41的截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加腋过渡段41与连梁2底面的连接节点处形成一个近似T型结构,T型结构能传递竖直及水平方向的外力,化解受到的部分剪切力,进一步提高连梁耗能段的抗震性能。
[0022]参照图2与图3,连梁2内沿连梁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连梁梁顶纵筋21和连梁梁底纵筋22。按未加腋计算连梁2的配筋,在搁置主梁3的连梁2一端设置竖向加腋段4。竖向加腋段4按搁置主梁3的悬挑构件复核连梁梁顶纵筋21,在第1步计算结果上附加梁顶纵筋。
[0023]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连梁2一端至主梁3搁置点范围设置梁下的竖向加腋段4,控制连梁2塑性铰形成区域不在自身梁端范围,而是转移至竖向加腋段4以外,这样既保证连梁2起到了抗震耗能的作用,同时竖向加腋段4范围的连梁2未发生破坏,进而保证了主梁3的安全性。
[0024]避免出现结构楼面布置不成立导致进行大的平面调整的情况,从而可以节省设计周期。
[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平行的两个剪力墙(1)、连接在两个剪力墙(1)之间的连梁(2)以及垂直搁置在连梁(2)上的主梁(3),所述连梁(2)的底面上设置有与剪力墙(1)相固定的竖向加腋段(4),所述竖向加腋段(4)的截面呈矩形且位于主梁(3)搁置点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梁梁下竖向加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加腋段(4)超出主梁(3)部分的长度等于一倍主梁(3)宽度。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志刚刘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