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818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以构成对引入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的引导和控制。该风道控制结构包括形成于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流道和热气流流道。冷气流流道具有将冷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冷流道、可控的引入混合流道的前冷流道,以及输送流道。热气流流道承接经加热装置加热后输出的热气流,并具有将热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热流道以及输送至混合流道的前热流道。同时,后冷流道的末端设有后冷风门,后热流道的末端设有后热风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为车辆空调的后排出风调节提供了良好的风道条件,利于车辆后排温区温控性能的改善。善。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车辆空调箱中,空气在经过空调内的冷却器冷却后形成冷气流,或经过加装装置加热后形成热气流;或者,通过设置混合风门,将两种气流混合以获得所需温度的气流。
[0003]形成的气流一般径直从前排和后排的面吹风口和脚部吹风口供出,提供车辆内不同温区的调温需要;这种设计,难以满足车辆内不同温区的独立控制需要。在一些可分区控制的车辆空调中,空调内部的流道和风门设置关注前排左右分区的温度控制需求,但对后排的出风控制缺乏良好的设计,致使车辆后排的吹面、吹脚等风口不能实现温度独立控制功能,或控制的效果较差。因此,急需对后排出风的风道布置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以为车辆空调的后排出风调节提供良好的风道条件,有利于车辆后排温区温控性能的改善。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以构成对引入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的引导和控制,所述风道控制结构包括:
[0007]冷气流流道,形成于所述车辆空调内;所述冷气流流道具有将所述冷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冷流道,可控的引入混合流道的前冷流道,以及可控的输送至加热装置的输送流道;
[0008]热气流流道,形成于所述车辆空调内,以承接经所述加热装置加热后输出的热气流;所述热气流流道具有将所述热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热流道,以及输送至混合流道的前热流道;
[0009]后冷风门,设置在所述后冷流道的末端,以构成所述后冷流道的启闭;
[0010]后热风门,设置在所述后热流道的末端,以构成所述后热流道的启闭。
[0011]进一步的,于所述后冷流道和所述后热流道的末端交汇处,连接有承接所述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的、可控的后排风口。
[0012]进一步的,于所述后冷流道和所述后排风口之间,设有分流装置;经所述后冷流道导出的冷气流经所述分流装置的分流,以并行的方式向所述后排风口输出多路所述冷气流。
[0013]进一步的,所述分流装置包括连通形成于所述后冷流道和所述后排风口之间的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隔为至少两个并行主通道的气流分隔装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分隔装置以整体的形式装配在所述壳体内。
[0015]进一步的,所述气流分隔装置包括两个间隔且相对固定设置的导风板,因所述导风板于所述壳体内的、由所述后冷流道的末端向所述后排风口的延伸设置,所述壳体的内部被分隔为并行的三个所述主通道。
[0016]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风板间隔固连在安装板上以保持彼此间的相对固定。
[0017]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后冷流道末端上倾延展设置的导向板。
[001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分隔板,因所述分隔板,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的区域被分隔为并行的至少两个分通道。
[0019]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间隔形成的区域的开度,由所述后冷流道的末端向所述后排风口逐渐变小。
[00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0021]本技术所述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在形成于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流道和热气流流道中分流出供车辆后排的后冷流道和后热流道,并对应加设后冷风门和后热风门,从而为车辆后排提供冷气流、热气流或者混合的气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可实现对后排温区的独立控制,利于车辆后排温区温控性能的改善。
[0022]另外,分流装置的设置,可为车辆后排的后排左侧脚风口、后排右侧脚风口和后排面风口等分流出对应的气流,从而利于不同出风口的风量配置;而采用气流分隔装置,以在后冷流道和后排风口之间分隔成并行的多个主通道,实现对气流的分流,便于气流分隔装置的单独设计改型,利于通道配置的调整。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空调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中A

A所示部位的剖面结构暨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图2所示在去除车辆空调部分外围部件后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车辆空调的后排风口附近的局部立体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气流分隔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9]图6为图3中B所示视角下的车辆空调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冷气流流道;10、后冷流道;11、前冷流道;12、输送流道;101、进风口;102、新风口;103、除霜风口;104、前排面风口;105、冷却器;106、后排风口;
[0032]2、热气流流道;20、后热流道;21、前热流道;
[0033]3、混合流道;300、壳体;
[0034]4、加热装置;
[0035]50、后冷风门;51、后热风门;52、前冷风门;53、除霜风门;54、前排面风门;55、输送
风门;56、后排风门;561、后排左侧脚风门;562、后排右侧脚风门;563、后排面风门;564、后排左侧脚风口;565、后排右侧脚风口;566、后排面风口;57、前排脚风门;
[0036]6、气流分隔装置;601、导风板;602、安装板;603、导向板;604、分隔板;605、主通道;606、分通道;607、插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背”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9]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40]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从而为车辆空调的后排出风调节提供良好的风道条件,以利于车辆后排温区温控性能的改善。
[0041]该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用于形成对引入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的引导和控制,其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以构成对引入车辆空调内的冷气流的引导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控制结构包括:冷气流流道(1),形成于所述车辆空调内;所述冷气流流道(1)具有将所述冷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冷流道(10),可控的引入混合流道(3)的前冷流道(11),以及可控的输送至加热装置(4)的输送流道(12);热气流流道(2),形成于所述车辆空调内,以承接经所述加热装置(4)加热后输出的热气流;所述热气流流道(2)具有将所述热气流引入车辆后排的后热流道(20),以及输送至混合流道(3)的前热流道(21);后冷风门(50),设置在所述后冷流道(10)的末端,以构成所述后冷流道(10)的启闭;后热风门(51),设置在所述后热流道(20)的末端,以构成所述后热流道(20)的启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后冷流道(10)和所述后热流道(20)的末端交汇处,连接有承接所述冷气流和所述热气流的、可控的后排风口(10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后冷流道(10)和所述后排风口(106)之间,设有分流装置;经所述后冷流道(10)导出的冷气流经所述分流装置的分流,以并行的方式向所述后排风口(106)输出多路所述冷气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空调空气流动的风道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连通形成于所述后冷流道(10)和所述后排风口(106)之间的壳体(300),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彬孔建平陈文瀚蒋师伟蔡静
申请(专利权)人:曼德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