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9474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9-08 0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包括电池单元、冷却液箱和冷却管路,冷却液箱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液口,电池单元具有内部中空的外壳以及安装在外壳内的电池模组和换热器,外壳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防水透气阀,换热器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管路两端伸入外壳内并分别与换热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冷却管路上设有三通,且三通余下的一个接口与冷却液箱的出液口连通,换热器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口,且溢流口处设有堵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电池系统利用电池在热失控时产生的热量使所述堵盖破碎后,冷却液流入所述电池内部,迅速为热失控的电池电芯降温,阻断热失控反应,避免电动汽车爆炸的风险。汽车爆炸的风险。汽车爆炸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目前处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阶段,为提高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电池电量和能量密度不断增加,但是电池系统自燃爆炸等安全问题任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且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对热失控问题抱有很高的关注度,一次恶性事件就会造成极其巨大损失,甚至摧毁一款车型甚至相关车企。
[0003]电池热失控主要来源于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及化学反应,在常温情况下化学材料能够稳定的存在,但热失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与火焰,且不需要氧气亦可燃烧,常规阻断空气对于阻断电池系统的热失控并没有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通过降低失效电池的温度来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
[0005]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包括电池单元、冷却液箱和冷却管路,所述冷却液箱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电池单元具有内部中空的外壳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电池模组和换热器,所述外壳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防水透气阀,所述换热器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却管路设置在所述外壳外,且其两端伸入所述外壳内并分别与所述换热器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所述冷却管路上设有三通,且所述三通余下的一个接口与所述冷却液箱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换热器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口,且所述溢流口处设有堵盖,所述堵盖用以封堵在所述溢流口,或在所述电池模组产生热失控时,所述堵盖破碎并打开所述溢流口。
[0006]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泵和电池冷却器,所述第一冷却液泵安装在所述冷却管路上,所述电池冷却器设置在冷却管路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液泵用以所述换热器内的冷却液抽出所述外壳外,并与所述电池冷却器换热后流入所述外壳内,以与所述电池模组换热。
[0007]优选地,所述冷却液箱设置在所述电池单元的上方,或所述冷却液箱的出液口通过第二冷却液泵与所述三通的接口连通。
[0008]优选地,所述堵盖的材质为石蜡,在所述电池模组产生热失控时,所述石蜡融化并打开所述溢流口。
[0009]优选地,所述堵盖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以及密封在所述壳体内的膨胀液,在所述电池模组产生热失控时,所述膨胀液的体积膨胀以破坏所述壳体,以打开所述溢流口。
[0010]优选地,所述冷却液箱用以盛装冷却液,且所述冷却液为乙二醇水溶液或乙二醇水溶液与阻燃剂的混合物。
[0011]优选地,所述外壳内设有多个竖向分布的隔板,且所述隔板将外壳内部分隔为多
个容纳腔,多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所述电池模组,所述换热器在每个所述容纳腔内均设有所述溢流口。
[0012]本技术所述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电池系统利用电池在热失控时产生的热量使所述堵盖破碎后,冷却液流入所述电池内部,迅速为热失控的电池电芯降温,阻断热失控反应,避免电动汽车爆炸的风险。
[0013]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1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用以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电池系统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电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堵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的具体含义为:
[0019]1、电池单元;11、外壳;12、电池模组;13、换热器;14、防水透气阀; 15、溢流口;16、隔板;2、冷却液箱;3、冷却管路;4、堵盖;41、壳体; 42、膨胀液;5、第一冷却液泵;6、电池冷却器。
[0020]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3]参照图1

3,提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包括电池单元1、冷却液箱2和冷却管路3,所述冷却液箱2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电池单元1具有内部中空的外壳11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11内的电池模组12和换热器13,所述外壳11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防水透气阀14,所述换热器13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却管路3设置在所述外壳11外,且其两端伸入所述外壳11内并分别与所述换热器13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所述冷却管路3上设有三通,且所述三通余下的一个接口与所述冷却液箱2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换热器13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口15,且所述溢流口15处
设有堵盖4,所述堵盖4用以封堵在所述溢流口15,或在所述电池模组12产生热失控时,所述堵盖4破碎并打开所述溢流口15。
[0024]本申请所述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0025]所述电池模组12正常工作时,所述冷却液箱2内的冷却液充满所述冷却管路3和所述换热器13内,当所述电池模组12产生热失控后,所述外壳11 内的气体通过所述防水透气阀逸出,所述堵盖4破碎并打开所述溢流口15,所述换热器13内的冷却液经过所述溢流口流入所述外壳11内,所述冷却液箱2内的冷却液不断地为所述换热器13补充冷却液,从而为热失控的电芯迅速降温,阻断热失控反应,避免电动汽车爆炸的风险。
[0026]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中,在产生热失控后,所述换热器13内的冷却液流动,适用于无需水冷的电池单元。
[0027]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泵5和电池冷却器6,所述第一冷却液泵5安装在所述冷却管路3上,所述电池冷却器6设置在冷却管路3 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液泵5用以所述换热器13内的冷却液抽出所述外壳11 外,并与所述电池冷却器6换热后流入所述外壳11内,以与所述电池模组12 换热。
[0028]上述第一冷却液泵5和电池冷却器6适用于需要液冷的电池模组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单元(1)、冷却液箱(2)和冷却管路(3),所述冷却液箱(2)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电池单元(1)具有内部中空的外壳(11)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11)内的电池模组(12)和换热器(13),所述外壳(11)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防水透气阀(14),所述换热器(13)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冷却管路(3)设置在所述外壳(11)外,且其两端伸入所述外壳(11)内并分别与所述换热器(13)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连通,所述冷却管路(3)上设有三通,且所述三通余下的一个接口与所述冷却液箱(2)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换热器(13)上设有与其内部连通的溢流口(15),且所述溢流口(15)处设有堵盖(4),所述堵盖(4)用以封堵在所述溢流口(15),或在所述电池模组(12)产生热失控时,所述堵盖(4)破碎并打开所述溢流口(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阻断电池热失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冷却液泵(5)和电池冷却器(6),所述第一冷却液泵(5)安装在所述冷却管路(3)上,所述电池冷却器(6)设置在冷却管路(3)的一侧,所述第一冷却液泵(5)用以所述换热器(13)内的冷却液抽出所述外壳(11)外,并与所述电池冷却器(6)换热后流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龙韩冲于洋杨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奥亨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