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大伟专利>正文

地球运动演示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94458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球运动演示仪,它主要由基座、支架、地轴、地球仪、太阳光线板及夜半球罩组成,其特点是在地球仪上戳空0°纬线,23°26′N至23°26′S纬线间的0°和180°经线,再在地轴上连接一根能绕地轴转动的旋转轴,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接太阳光线板和夜半球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直观地演示由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部分地理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制作及使用操作均方便的特点。(*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球运动仪。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缺乏直观教具,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中国专利文献CN87103489和CN2031145均公开了一种地球运动教学仪,它们包括有地球仪、夜半球罩、阳光板,阳光板的位置一般是与联轴座横梁相对固定。这些公开的技术虽有其特点,但演示起来麻烦,直观也差。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能直观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部分地理意义的地球运动仪。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解决方案实现的在具有基座、支架、地轴和随地轴转动的地球仪、及太阳光线板、夜半球罩的地球运动仪中,于地球仪上戳空0°纬度及23°26′N至23°26′S纬线之间的0°和180°经线,再在地轴中部连接一根其两端是从地球仪切空处伸出的并能绕地轴转动和作上下摆动的旋转轴而成,所述的太阳光线板和夜半球罩分别接于旋转轴的两端。使用时,握住旋转轴,使地球自转,旋转轴在赤道(0°纬度切空部分)转动,带动太阳光线板和夜半球罩在地球仪上移动,这样即可直观地演示各地昼夜更替和不同经度地方时差异现象;使旋转轴在23°26′N至23°26′S之间移动,就可直观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可由此演示由太阳光照射地球的现象而产生的多种地理意义。上述的夜半球罩的上下两端在与地轴相接触部分各开有一张度为23°26′的窄缝,以便夜半球罩更能随旋转轴一起南北移动23°26′。上述的地球仪上还戳空有0°经线至30°E经线间的23°26′N和23°26′S纬线,180°至150°W经线间的23°26′N和23°26′S纬线。由此,旋转轴两外端可置于或运动于切空的23°26N和23°26′S纬线上,即使太阳直射点暂停在回归线上,这样可更明显地演示极圈内极昼极夜等现象。上述的地轴的中部为球形,上述的旋转轴中部为中空的能包覆地轴中部球体的球状体,旋转轴中部的中空球状体能绕地轴作相对滑行转动,即旋转轴绕地轴转动,并可上下摆动23°26′。本技术具有使用方便、直观度好的优点,能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多种地理意义在演示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本技术还具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特点;又由于它紧扣中学教材,便于操作讲解,故而适应性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旋转轴与地轴连接图。本技术(见图1),具有基座1、基座座上固接有支架2,支架2上活动连接有地轴3,地轴3上固接有地球仪4,地球仪北半球固定在地轴3的北极上,南半球固定在南极上,地球仪4由此与地轴3一起自转;地球仪4上戳空有(1)0°纬线,(2)23°26′N至23°26′S纬线之间的0°和180经线,(3)0°经线至30°E经线间的23°26′N和23°26′S纬线,180°至150°W经线间的23°26′N和23°26′S纬线;在地轴3中部连接有旋转轴5,地轴3中部为球形6(见图2),旋转轴5中部相应地为中空的能包覆球形6的球状体7,旋转轴5能绕地轴3转动并可上下摆动一定角度(>23°26′);旋转轴5的两端从地球仪4上的切空处伸出,并分别接有太阳光线板8和夜半球罩9,太阳光线板8用内径略大于地球仪4半径的白色塑料板制作,板上用红色注上“太阳光线”及平行箭头,并注上90-50°的正午太阳高度(它直接揭示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特点即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光线板8中部有一插孔座10,旋转轴5外端插入孔座10的孔内相对固定;夜半球罩9用半径略大于地球仪4半径的半球形茶色透明塑料制作,中部也制一插孔座11与旋转轴另一外端相接,夜半球罩9上下两端在与地轴相接触部分附近各切空一条槽形窄缝12(张角为23°26′)以便夜半球罩能随旋转轴一起南北移动23°26′,夜半罩西边用黑色注上“昏线”、东边用白色注上“晨线”二字;在地球仪4上,于赤道与0°经线交点西侧处注上“3月21日(春分)”、东侧处注上“9月23日(秋分)”,于0°经线与23°26′N交点处注上“6月22日(夏至)”、于0°经线与23°26′S交点处注上“12月22日(冬至)”字样,并用四条箭头线标示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本技术的主要用法用途简述如下(1)握住旋转轴3,使地球自转,这时旋转轴3在赤道的切空部分转动,带动太阳光线板8和夜半球罩在地球仪4上移动,地球仪上不同经度的地点,依次经过晨线(日出)、太阳直射(正午)、昏线(日落)、夜半球中心(子夜),再次经过晨线……的过程,这样就演示了各地地方时的变化和昼夜更替现象。(2)握住旋转轴3,使旋转轴3在23°26′N-23°26′S之间移动,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以后北移,6月22日直射点在23°26′N,以后直射点南移,9月23日再次直射赤道,以后南移,12月22日直射23°26′S,以后又北移。这种移动,也可演示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2月22日至第二年6月22日期间,23°26′N以北正午太阳高度增大,23°26′S以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6月22日至12月22日情况相反。23°26′N和23°26′S之间则在90°-43°8′,之间变化。(3)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夜半球罩垂直平分各纬线圈,全球昼夜平分;3月21日至6月22日,夜半球罩南移,这时北半球各纬度夜弧(黑夜)逐渐缩短,昼弧(白昼)逐渐增长,南半球情况相反;6月22日,夜半球罩覆盖南半球范围最大,各纬度夜弧最长(黑夜最长),在南极圈以南部分出现极夜,北半球情况则与此相反。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这样就演示了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4)夏季的天文含义是指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段时间,冬季则相反。通过上述的演示可得出6月22日前后一段时期是北半球夏季,12月22日前后一段时期是北半球冬季,之间过渡季节为春、秋季节,南半球季节相板。这样可使学生更清楚了解四季的天文特征。(5)在旋转轴3沿0°经线上下移动过程中,学生可观察到23°26′N至23°26′S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得到太阳热量多,为热带;66°34′N以北,66°34′S以南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太阳高度角小,得到太阳热量少,为寒带;热带和寒带之间,既无直射机会,又无极昼极夜,热量居中,为温带。这样就演示了热带有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天文特征。(6)本技术不装太阳光线板8和夜半球罩9,可作普通地球仪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地球运动仪,由基座(1)、支架(2)、地轴(3)和随地轴转动的地球仪(4)及太阳光线板(8)、夜半球罩(9)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球仪(4)戳空0°纬线、23°26′N至23°26′S纬线之间的0°和180°经线;在地轴(3)中部连接有其两端能从地球仪切空处伸出的并能绕地轴转动和作上下摆动的旋转轴(5),所述太阳光线板(8)和夜半球罩(9)分别接于旋转轴(5)的两端。2.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球运动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夜半球罩(9)的上下两端在与地轴相接触部分各开有一张角为23°26′的窄缝(12),在夜半球罩西边注有“昏线”、东边注有“晨线”字样。3.如权利要求1所述地球运动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球仪(4)上还戳空0°经线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球运动仪,由基座(1)、支架(2)、地轴(3)和随地轴转动的地球仪(4)及太阳光线板(8)、夜半球罩(9)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球仪(4)戳空0°纬线、23°26′N至23°26′S纬线之间的0°和180°经线;在地轴(3)中部连接有其两端能从地球仪切空处伸出的并能绕地轴转动和作上下摆动的旋转轴(5),所述太阳光线板(8)和夜半球罩(9)分别接于旋转轴(5)的两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大伟
申请(专利权)人:陈大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